觀念平臺-誰來負擔鉅額的癌症治療費用?

癌症治療費用昂貴並不是臺灣單獨面對的問題,這是一個全球各國皆面臨的挑戰。美國耶魯大學兩位學者的一本新書《A New Deal for Cancer》,回顧美國從尼克森總統在1971年簽署抗癌法案到現在,50年來的抗癌政策經驗。這本書對癌症治療費用如此昂貴的現象,歸納出三個原因:第一,近50年來,癌症已從一種只持續幾個月的急性疾病,轉化成可以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慢性疾病。在漫長的疾病過程中,持續性的監測與累積的治療成本,自然是愈推愈高。

第二,在醫學技術不斷進步的趨勢下,各種新的療程與抗癌藥物持續問世。新療程與新藥物的定價方式都是在現有價格水準之下再往上加碼,使採用新技術的治療成本持續攀升。第三,在新的治療技術或藥物不斷被應用的情況下,很多病人及其家屬自然會想要窮盡一切可能的治療方法來提高存活率或提高生活品質,成爲癌症治療費用不斷增加的動力。

面對昂貴的癌症治療費用,我們的健保不是都不給付,而是健保收入成長與將新的治療方式納入給付的速度,趕不上癌症治療創新的速度。面對健保給付的缺口,國內很多公益團體也紛紛奔走遊說,提出一些補救的對策。有人提出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這對買得起保險的人而言,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但在癌症治療費用愈來愈高的趨勢下,保費也會愈來愈高,買得起保險的人就愈來愈少,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有人提出增加政府公務預算投資,讓健保的經費增加。這也是可行的方法,但也同樣無法逃脫現有健保制度下,新增給付速度趕不上技術進步速度的限制。也有人提出體制外的解決方式,成立特別基金,對有療效價值的新治療方式,提供部分補助或完全給付。

從筆者多年研究各國醫療制度的經驗可以得知,這些建議都可行,但都不完美,因爲天下沒有完美的醫療制度。

那面對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要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要從開源與節流兩方面來着手,並透過修法的行動,將這些建議付諸實施。從開源來講,就是建立多元的財源籌措管道,提升整個國家醫療體系可以支付癌症治療的經費。從許多國家的政策經驗顯示,在沒有完美的政策選項之下,最好的政策就是推出多管齊下的混合式政策組合。

其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每一分錢都要做最有效的使用。因此,政府也要加大投資癌症治療方法的療效評估,讓健保支出可以發揮最大的療效價值。最後,透過修法行動,將開源與節流的政策構想付諸實施。

目前我們面對癌症問題的法規只有2003年通過的癌症防治法,內容只有短短的18條且偏重預防,並未觸及癌症治療經費的財源籌措問題。

今年3月初美國總統拜登在國會發表國情諮文演講時提到兩場戰爭,演講一開始提到的是俄國入侵烏克蘭的戰爭,這是媒體廣爲報導大家都熟悉的事。第二場戰爭則是在演講結尾時提到的抗癌戰爭,則較少見到媒體關注與報導。拜登在這重要時刻提到抗癌戰爭,除了自己本身也是癌症病患家屬的親身經驗之外,主要是呼應美國早在1971年國會通過抗癌法案時,美國各界就以抗癌戰爭來形容這個法案。

用戰爭來形容抗癌過程是否合適,多年來美國醫學界一直有很多的批評。但重要的是這凸顯對抗癌症不是個人或家庭的事,乃是要用舉國之力傾國家的資源來共同對抗的過程。當臺灣也有愈來愈多的家庭因無力負擔高額癌症治療費而發出吶喊時,政府相關部門不宜保持沉默,當效法美國將抗癌過程視爲一種戰爭,透過立法過程,用舉國之力來對抗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