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由國際收支檢視臺灣經濟
臺灣淨出口、固定投資毛額與淨額佔GDP比率
臺灣直接投資與金融帳流出淨額
自進入21世紀以來,臺灣的國際收支除了2007年之外,每年呈現大幅順差。而順差的來源,主要源自經常帳,尤其是與貿易相關的商品與服務收支淨額。此一貿易淨額自2001年起,每年都超過100億美元,2009年以來更都在200億美元以上;近三年(2014-2016),甚至都超過500億美元,今年首二季復創造了293億美元的盈餘。
國際收支是經濟健檢表
國際收支的連年順差,帶來了央行外匯存底的快速累積。商品與服務貿易之順差,也有助於拉昇國民所得與就業,進而提高經濟成長率。因此,許多國人都爲此感到高興,甚至自豪。但是,國際收支是全國經濟活動的綜合彙整,宛如國人蔘加健康檢查後的彙總報告。由健檢報告可瞭解受檢查者的健康情形與毛病所在;同樣地,國際收支表各帳戶的收支數字,也暴露了臺灣經濟的健康程度與經濟問題。
貿易帳呈現盈餘,意指包含民間消費、政府消費與投資三者之國內需求(簡稱內需)低於國內總生產,也表示國內總儲蓄超過投資,意即有超額儲蓄的現象。此一貿易順差(或稱淨出口)或超額儲蓄佔GDP之比率,如圖1所示,自2000年以來出現逐年上揚之走勢,近三年且都超過了10%。又觀察三項內需佔GDP比例之變化,可發現超額儲蓄比例上升的主因,乃來自政府消費與投資比例之下降。圖1顯示固定投資毛額佔GDP比例由2000年的26.30%逐漸下降爲2016年的20.93%。
投資淨額比率下降是警訊
固定投資毛額佔GDP比率下降,對國內資本形成與未來生產能量的的擴充,必將產生不利的影響。更令人憂心的是,伴隨着近二十幾年來偏向資本密集的經濟發展方向,固定資本消耗(也就是折舊)佔GDP比率由1990的9.43%一路攀升至2009的17.45%,然後方逐漸回落;以致於真正成爲資本淨增量的固定投資淨額(即固定投資毛額減去折舊)佔GDP比率,如圖1所示,由2000年的14.25%令人驚心地大幅下滑至2016年的5.36%。
直接投資呈現淨流出
在國際收支的金融帳方面,自2005年以來,臺灣的金融帳在12年之中,有10年呈現赤字,也就是有資金淨外流現象;而且此一淨外流金額近三年都在500億美元以上。如何正確解讀此一資金外流現象,個人在本版8月2日A6版之「新臺幣匯率的未來」一文中曾有說明。值得警惕的是:如圖2所示,自2000年以來,金融帳下的直接投資除了2006年之外,都出現淨流出,意即國人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超過了外人來臺直接投資之金額。在2000至2016的17年期間,累計淨流出總金額高達1080億美元。
國人的固定資本投資與外來直接投資,是國內資本形成的兩大來源。而資本累積是提升未來生產能量、創造就業,以及經濟成長的基礎。依經濟成長理論,經濟成長率與資本形成佔GDP比例成正比。臺灣近一、二十年來經濟成長率的每況愈下,從生產面來看,應與國人的國內投資比例及外來直接投資下滑難脫干係。
國內欠缺投資誘因
國內投資比例下滑,以及直接投資呈現淨流出,一致表示國內企業寧可選擇至國外進行直接投資,不願在國內投資,而且外資對來臺直接投資也欠缺興趣。背後隱含的,若非國內投資環境趨於惡化,就是在國內投資發展的前景不及國外。
此外,圖2的金融帳淨流出金額與直接投資淨流出金額之比較,也顯示自2011年以來,金融帳所包含直接投資以外的純金融性投資亦呈現淨流出現象。此應亦隱含國內純金融性投資之機會與報酬率比不上國外,故資金往外流出。
臺灣內需不足所導致貿易出超佔GDP比例偏高之現象,已引起國際側目,尤其是美國的關切。國內投資比例下滑與直接投資淨流出,對臺灣未來發展潛力與就業的負面影響,國人更應予以關注。而這些問題的共同根源,厥爲國人的國內投資意願低落。國人與企業的國內投資意願若能有效提高,即可帶動國內需求,進而降低出超比例。
全民應共謀解決之道
然而,國人與企業之所以欠缺國內投資意願,以及外資不願來臺直接投資,無可否認與國內投資環境欠佳、政治紛擾不斷、政策方向不明確、政府效能有待提升,以及兩岸關係復趨於緊張等因素都有關係。這些問題不僅複雜,解決亦不易;然爲臺灣經濟前景與全民福祉計,仍期待所有國人、企業、政府與政黨捐棄成見,共謀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