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喜看秋收畫卷徐徐展開

(原標題:【光明時評】喜看秋收畫卷徐徐展開)

【光明時評】

作者:羅賢宇(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近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農業生產形勢較好,畜牧業總體平穩。前三季度,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全國夏糧早稻產量合計17795萬噸,比上年增加346萬噸,增長2.0%,實現夏糧增產、早稻穩產。前三季度,豬牛羊禽肉產量7044萬噸,同比增長1.0%。當前,秋收畫卷已在廣袤田野徐徐展開,秋收進展順利,秋糧生產形勢良好,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

農業生產豐收在望,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安全領域改革不斷深化,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我國已基本形成涵蓋中央儲備、地方儲備、社會儲備的多層次、全方位糧食儲備體系,糧食儲備數量充足、質量良好、儲存安全,糧食市場運行平穩,“大國糧倉”保障能力進一步夯實。

持續完善保障糧食安全的體制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爲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健全縣域富民產業發展促進機制,推動各地依託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深入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和多元價值,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打造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重點從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落實種糧補貼、農業保險等政策,提升農業補貼的實效性和精準性,讓農民能獲利、多得利,讓新型經營主體多種糧、種好糧。完善種糧機制保障,全面提升耕地綜合產能和糧食產量,充分發揮儲備糧的調控作用,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糧食全產業鏈協同增效。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因地制宜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面向未來,還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基礎,因地制宜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與內容,通過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溝渠和田間道路配套等綜合措施,在潛力大、基礎條件好、積極性高的地區,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按照“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明確高標準農田管護主體,深入推進“田長制”等長效監管機制建設,探索建立專責管護制度,實行多級聯動、全覆蓋的網格化監管。規範開展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構建省級農田建設“一張圖”,利用遙感、大數據、智能控制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全過程監管,不斷提升農田建設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水平。

加快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農業科技創新整體跨入世界第一方陣。據統計,今年9月以來,全國已經有超1000萬臺(套)糧油作物收穫機、拖拉機和播種機等各類型農機具投入秋收秋種作業。不過也要看到,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提升空間。探索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助力農業農村發展,加強智能化設備、大數據分析等技術與農業生產融合應用,推動農業產業數智化,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瞄準新業態,緊盯農業科技前沿,以科技創新突破耕地等自然條件限制,開闢農業發展新空間。選育推廣優良品種,集成推廣密植滴灌等高產技術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讓發展更好惠及農民。

強農必穩糧,糧穩天下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重大任務作出系統部署,各項農業增產增收措施加快釋放政策效應。未來,應深入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聚焦高標準農田、現代設施農業、鄉村建設等重點領域,制定實施好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融合發展的綜合性方案,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更好保障糧食安全,讓現代農業前景更加美好。

《光明日報》(2024年10月24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