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漢字書寫 涵養文化自信

周雲磊

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的通知》,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漢字在中華文明傳承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爲根本遵循,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強規範漢字書寫教育”要求,對加強中小學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發揮其獨特育人功能給出了指導性意見。《通知》全面覆蓋教育主體和教學環節,目標依據科學,視野開闊前沿,爲下一階段工作的順利推進提供了重要遵循。

規範漢字書寫教育是實現有效書面溝通的基礎。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根據語義構造形體的表意文字。因此,漢字形體總是攜帶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漢字書寫規範與否,一方面影響構形意義信息的獲取,另一方面也影響閱讀理解文意。以“己”和“已”爲例,豎彎鉤是否出頭起到分別字形、區分詞義的作用。不出頭是“己”,記錄自己的意義;出頭是“已”,記錄停止的意義。它們分別構成了“自己”和“自已”兩個詞,如果不注意規範書寫,把“不能自已”寫作“不能自己”,對閱讀理解產生阻礙,還將會導致文意誤解。

加強規範漢字書寫教育要以正楷字和規範、通行的行楷字爲主,這符合漢字字體演變規律,是兼顧考慮書寫質量和速度的科學結論。漢字字體的發展演變以隸書的出現爲界,分爲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階段,今文字階段以隸書和楷書爲正規字體,行書和草書爲變異字體。早在唐代就有了用以規範楷書書寫的《幹祿字書》,我們平常所說的“歐體”“顏體”“柳體”“趙體”只是楷書的不同書寫風格。在漢字書寫教育實踐中,教師還應注意書法經典作品中的異體字,並遵照《通用規範漢字表》規範書寫。

加強規範漢字書寫教育有兩個重要的微觀問題:一個是筆順,一個是結體。北京師範大學王寧先生指出,筆順本無絕對規則,但對初學者來說,遵循一定的規律,把漢字寫得方正、整齊,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是很有必要的。把筆順規則與具體字的筆順結合起來,比死記每個字的筆順更容易把握。至於結體,結字的總體要求是穩妥勻稱,疏密得當,錯落有致,要注意觀察漢字的外部輪廓,部件的佈局,講究空間疏密得當,全字的重心按黃金分割,這樣書寫出來的漢字會產生一種自然的美感。

做好這項工作,除了要認真準確把握加強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的上述關鍵要點,更要提升站位,充分理解加強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規範漢字書寫教育的過程是提升審美能力、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加強規範漢字書寫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書寫規則,涵養審美意識,進而培養文化自信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敬意。規範是審美欣賞的根基,漢字書寫必須首先滿足記錄漢語的實用屬性,在此之上經過反覆練習形成個人的審美風格,才能成爲書法,具有審美價值。啓功先生指出,書法藝術要建立在漢字書寫規則上,脫離實用屬性的書法藝術是空中樓閣。“醜書”“怪書”不是創新,追求漢字書寫美觀是每個人的責任,準確書寫規範漢字本身就能展現漢字的自然美。如“腐”本來是“從肉府聲”,上下結構,楷書字形延長府的一撇,形成半包圍結構,使得整字更爲沉穩。再如“修”,本是“從彡攸聲”,將“彡”放置在“攵”下,使字形勻稱。在規範書寫中深入理解漢字之美,也是生動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過程。

其次,規範漢字書寫教育是正源固本、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漢字在歷史上曾有篆、隸等多種不同字體。當前,在強調寫好楷體字的同時,也要重視加強辨別分析,重視闡明漢字形體中蘊含的文化信息。遇到楷體構意不明的,可以追溯古文字字形,還原構意,溝通古今。傳承本源方能正本清源。在規範漢字書寫教育中講漢字文化時,要遵循漢字構形的系統性,不能從主觀臆測出發,弄出許多玄之又玄的新解。例如,有人將“出”解讀爲兩山重疊,是無理據地簡單拆分楷體字形。當我們追溯其造字意圖時,“出”表示的是腳從坎穴中走出的意義,和“山”字並沒有直接關係。類似的例證還有許多,如果不追溯本源只從理據不明確的楷體字形簡單理解,非但不是新解還成了誤解,反而不利於文化傳承。只有在瞭解和掌握漢字構形與字體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更清楚地闡明文化內涵,提升文化自信。

最後,規範漢字書寫教育需要堅持廣闊的比較視野,推動更高質量的交流互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上有廣泛的影響,漢字在東亞文化圈多個國家地區廣泛流傳,在傳播過程中形成了與我們有所差異的書寫傳統和字體風格。隨着當前各類交流交往的增加,接觸到域外漢字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們要在比較中加強辨識、辯證對待,在互鑑互賞中堅守中華文化正源,做到守正開新。

概而言之,加強規範漢字書寫教育是一項長期事業,文件的落實需要在學習和理解漢字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活力,適當藉助數字時代的技術優勢,使學漢字、寫漢字、懂漢字、愛漢字貫穿教育始終。

(作者:周雲磊,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語文專委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