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症、自閉症…醫倡正名神經多樣性

臺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說,愈來愈多學者認爲「神經多樣性」,不應視爲一種疾病或異常,而是腦部發育比一般人還要慢,家長也應有正確認知。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每年新增三千多名過動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情緒障礙新生兒,許多家長憂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不願陪同就醫,爲此,國內醫界倡議將過動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等好發於青少年的情緒障礙疾病,正名爲「神經多樣性」,如同精神分裂症改名名知覺失調症,沒了負面標籤,提高就醫機率。

臺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說,歐美先進國家已將過動症、自閉症等情緒障礙疾病,統稱爲「神經多樣性」,且不應視爲疾病或異常。

甄瑞興表示,「神經多樣性」孩子腦部發育較慢,且連結性較低,家長應有正確認知,孩子十三歲後,受外界環境刺激,易誘發憂鬱、焦慮、自閉、拒學等行爲。

甄瑞興說,一名好友的女兒因嚴重情緒障礙,開始拒學、逃學,宛如另一個人。原本家長拒絕讓孩子就醫,但情況不妙,只好住院,不料卻孩子卻在病房自盡,離開人世,成了父母一輩子難解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