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張憲平 情繫竹藝近50載
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張憲平(左),情繫竹藝近50載。(陳怡誠攝)
今(17)日下午舉辦國家工藝成就獎頒獎典禮,得獎者張憲平的孫子、親友、學生與藝文界人士皆到場慶賀。(陳怡誠攝)
張憲平2000年作品《龍蟠》爲例,一隻收納用的竹籃,上頭崁入一尾栩栩如生的龍,頗具巧思。(陳怡誠攝)
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張憲平(左),情繫竹藝近50載。(陳怡誠攝)
李欣恬/專訪
一尾活靈活現的龍,盤據在竹籃上方,氣象萬千的姿態,讓竹器也有了生命力。獲文化部「人間國寶」認證、現年74歲的竹藝大師張憲平,情牽竹藝編織近50年,以家傳的編織工藝和獨樹一格的開創性技法,於今年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
「生活處處是靈感,我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師,沒有派別,也沒有包袱,遇到問題,我就拚了命的解決,跨過去。」談起竹藝編織,張憲平帶着謙和的笑容,娓娓道來;攤開手心,原以爲他的雙手會長滿了繭,但他笑着說:「竹子都被我磨得很細,所以我的手還是保持細皮嫩肉。」
張憲平出生於苗栗苑裡,家裡從祖父母一代就開始從事藺草編織工藝,隨後他的父親也到竹南開設藺草編織工廠,「小時候就看着祖父、父親熟練地以藺草編織提袋、揹包,養活一家人,我們家有11個小孩,我排行老四,我們都是在藺草堆中打滾長大的小孩,不過最後只有我走上編織這條路。」
張憲平表示,在1973年時,因受到父親的日本友人委託,代爲尋覓竹子製作的燈具,在遍尋不着廠商之後,心想不如自己試試看,就此一頭栽進竹藝編織的世界,「做了才知道很困難,竹子要用刀子剖開,藺草則是用針分割,我花了兩年才摸會基本功。」
張憲平說,原本也想要找老師學,「但是老藝師們很珍惜自己的技藝,不輕易教學,我只好自己研究。我從事竹藝編織工作近50年,有30年是在摸索、練習,並試着融入自己的創造力,直到有天做出自己心中所想的作品時,才豁然開朗,找到創作的樂趣。」
張憲平表示,爲了切割出大小、厚度一致的竹子,以方便編織,他也自行研發可方便劈剖竹子的機具,讓創作更順利,同時也研發仿古的生漆髹塗技法,讓竹器的深咖啡色顏色顯得古典,也能保存得更久。
過去張憲平經常在各地鄉公所、學校、社區、山上部落開課的,可說是桃李滿天下,他表示,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之後,代表責任更重,「我不怕別人學習這編織技法,就怕沒有人要學,只要有任何人想學,我都可以教學,大家一起延續這傳統的編織技法,同時也賦予竹子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