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北京城市副中心曬出成績單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專場新聞通氣會12月31日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對標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要求,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營造綠色低碳生活風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綠向新,實現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良好開局。

完成3000餘畝平原森林增匯減排試驗示範區建設

2021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在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2024年2月,國務院批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實施方案》,對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作出系統部署,明確要求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

“目前,示範試點加快推進、領域進一步擴展。”通州區發改委副主任譚蕊說,北京城市副中心發佈《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林業碳匯試點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完成3000餘畝平原森林增匯減排試驗示範區建設;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氣候投融資試點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初步建成;制定《北京市通州區現代農業試驗區項目實施方案》,現代農業試驗區建設提上日程,城市副中心示範試點加快推進、領域進一步擴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序開展工業企業綠色節能診斷,累計擁有國家級綠色工廠13家;盤活利用北京光學儀器廠舊廠區,規劃建設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市政府專項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落地,智慧工地數字化平臺投入運營,虛擬電廠雙控節能技術逐步應用;2024年,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張家灣設計小鎮分別新增數字經濟類企業35家和78家,城市副中心產業發展“含綠量”加速提升。

有序開展共享電單車試點運營

“在建設便捷暢達的綠色交通示範方面,各項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通州區交通委綜合事務中心主任芮昕說,目前,東夏園交通樞紐已建成投用,通馬路、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完工,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完成;M101線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城市副中心軌道交通“一環六橫四縱”格局加速形成。東小營、文旅區西區公交中心站項目均已建成。

城市副中心還推動慢行交通友好型城區建設,北投集團正在加快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車系統示範段工程建設;有序開展共享電單車試點運營。加快協調推進道路交通網絡建設,國道230、廠通路潮白河大橋實現通車,春明路一期道路工程已實現進地。加速交通服務同城化,羅莊綜合檢查站全面開工新建,已完成安檢大棚建設,配合區公路、公安部門實現通清路通車及安檢工作的同步投用。

2025年,區交通委將加速推進城市副中心智慧交通(一期)項目建設,以重點路段、重點區域的交通治理及公共出行鏈優化爲切入口,初步實現對試點區域交通問題的診斷分析和數字空間解決方案推演,構建一個可以“望聞問切”的數字交通系統,提升交通工作的“含綠量”。

通州區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儲備入庫項目已達158個

據通州區住建委副主任王練雄介紹,副中心全面實現新建建築100%達到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築標準、新建公共建築100%達到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要求。萬達廣場、雲墅中心等85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總建築面積1266.56萬平方米。同時,通過全過程BIM技術應用、數字孿生、仿真模擬等智能建造技術實現建築領域數字化集成交付,推動建築業向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升級。副中心以怡禾生物園區更新改造、中國建研院通州實驗基地、北建院新總部項目等試點項目爲抓手,提煉出“虛擬建造下的BIM集成應用”等具有推廣價值的應用場景,引導智能建造新興產業發展。

據通州區生態環境局二級調研員劉志平介紹,目前,通州區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儲備入庫項目已達158個,涵蓋了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兩大領域,其中62個項目致力於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96個項目則着重於提高社會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

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印發了一系列“無廢細胞”建設評估管理規程和指南,明確了學校、醫院、機關等9類“無廢細胞”建設的具體要求和流程。截至12月,通州區已有32家單位主動申報了“無廢細胞”創建,18家單位完成材料提交,學校、醫院等11家單位完成項目驗收。截至12月29日,全區PM2.5累計濃度優於年度考覈指標,改善率全市排名第3,創歷史同期最優。

規劃建設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

據譚蕊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將重大項目和綠色標準作爲推進示範區建設的兩個有力抓手。緊扣綠色性、示範性,研究推動六環高線公園、新型電力系統等一批標杆示範項目,形成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生動實踐和典型示範;爭取國家賦予城市副中心制定、完善區域範圍內地方標準的權限,率先制定實施全國首個新型電力系統地方標準,爲城市副中心建設綠色智能高效電網提供有力標準支撐。

下一步,城市副中心將加快重點領域轉型,集中推動高星級綠色建築和裝配式建築規模化發展;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行動,打造“千里潞道”綠道品牌;推動綠色金融和“雙碳”、環境社會治理(ESG)等領域綠色專業服務,推進氣候投融資、林業碳匯試點取得新成效。

同時,謀劃建設一批綠色項目,加強綠色技術與應用場景對接。推進六環高線公園、張家灣設計小鎮綜合能源項目、臺湖環影宿遊示範片區等重點項目,規劃建設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