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全力出手,一定要留住外資,力度前所未有

作者 |無疆劍書

編輯 | 行健

中國正在全力出手,不惜代價把外資穩住,信號十分強烈。

現在,國家對外資已經重視到什麼程度?提到了“政治站位”的高度上,頻頻出臺大動作頻頻,極爲迫切。很多本來沒有開放的領域,現在統統開放了。

最近發生的兩件標誌性的大事。一是,中國正式開放外商獨資醫院,遍佈全國九大區域,都是非常富庶、前沿的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福州以及海南全島。

終於,外商獨資醫院的准入門檻被真正摧毀了,莆田系迎來了今生最強的對手。

二是,國家發改委最新版的“外資准入負面清單”上,徹底實現了中國對於外資的製造業負面清單全面清零。

就連最後兩個限制外資進入的“堡壘”,都被攻破了:

——“出版物印刷須由中方控股”;

——“禁止投資中藥飲片技術的應用及中成藥保密處方產品的生產”;

這兩個可都是高度敏感區。一個涉及到意識形態,一個涉及到中成藥保密處方。這都向外資開放,誠意十足了吧?

隨着IBM等外企不惜以大裁員的決絕方式撤出中國,東方大國的應對策略,也在步步加速。

爲什麼特斯拉得以進入上海、江蘇政府採購名單,爲什麼外商獨資醫院終於徹底開放,爲什麼製造業要全面邁向“無禁區時代”?

超常規的事情一再發生,恰恰說明,一場影響深遠的外資攻防戰已經打響,激烈的“拉扯”正在進行,巨大的連鎖反應開始了。

國家對外資的重視程度,堪稱前所未有。

今年以來,國家層面高規格地討論研究、部署外資相關工作的會議就至少有6次之多,不斷強調穩外資,甚至把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寫入了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中,這樣的表述相當罕見。

你可能不知道,外資在中國扮演怎樣的關鍵角色。雖然外資企業數量佔比極少,但發揮的作用舉足輕重。

改革開放40年來,外資一度以佔中國企業數量不到3%的比重,提供了1/10的城鎮就業,貢獻了1/5的稅收收入、1/4的工業總產值,以及近1/2的進出口總額。

此外,外資問題還不僅僅是資金、就業、稅收問題。商務部外資專家馬宇一針見血地指出:“外資直接連接着幾乎所有的全球最先進的生產要素,包括資金、人才、技術、產品、組織、管理、規則、標準等。”

中國之所以能在改革開放以來,順利融入國際分工,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備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從而進一步發展成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外資功不可沒。

然而,最近這幾年不斷出來令人擔憂的消息,中國正面臨外資“撤離”的陰霾:

2023年,戴爾宣佈退出中國產業鏈;

2023年,亞馬遜公司旗下Kindle宣佈停止運營中國區域電子書業務;

2023年,英偉達宣佈退出中國市場;

2024年,惠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企業狀態變更爲註銷;

同樣是今年夏天,微軟宣佈將關閉中國所有線下授權門店,僅保留官網商城與京東旗艦店......

一批科技巨頭,都傳出撤離/轉移/調整佈局的消息。不久前,IBM中國區突然大裁員,短短3分鐘就裁掉了1000多名中國員工,上演一幕大撤退,令人驚訝。

要知道,IBM可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急先鋒”,滿打滿算已經來華40年了,曾經連華爲也要稱它一聲“老師”。如今,已經無可奈何。

外資撤退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中國的政府和國企掀起了國產替代潮,就讓IBM損失一大塊蛋糕。2023年,IBM在中國市場的營收,大幅下降了近兩成。

與此同時,蘋果公司大中華區營收佔比從19.31%下滑至17.53%,iPhone銷量在中國市場跌出前五;英偉達也因太平洋對岸的出口管制,中國營收的佔比從24.57%大幅下滑至9.56%。

種種表象的背後,關鍵原因其實指向的是歐美部分國家的“脫鉤斷鏈”政策,試圖重構一條“去中國化”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外資對氣候是最敏感的,風險意識的驅動下,紛紛撤退或採用“中國+1”的策略,做出佈局調整。

外資的形勢,也是前所未有地複雜。

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23年中國外商投資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下降,降幅約爲8%。

2024年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今年1月實際利用外資同比-11.7%,

1-2月同比下降19.9%,

1-3月同比下降26.1%,

1-4月同比下降27.9%,

1-5月同比下降28.2%,

1-6月同比下降29.1%,

1-7月同比下降29.6%

1-8月同比下降31.5%……

自去年1-6月實際使用外資近幾年來首次同比下降2.7%後,這個數據已經連續15個月下滑。

加大力度留住外資、吸引外資,已經迫在眉睫。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國家才全力出手,把外資工作作爲關鍵的“牛鼻子”來抓,一步緊似一步。

全面開放的外商獨資醫院,就是吸引外資的“關鍵一招”,可以說是“神來之筆”。

要知道,外資早就心癢難耐,對獨資進入中國醫療領域,興趣極高。這是因爲,中國市場對優質醫療服務有着巨大的潛在需求,是一個藍海市場。

今年1-7月,中國醫療、醫藥、醫用設備的外商投資異軍突起,暴漲了87%之多,可見需求旺盛。

事實上,最近幾年,中國赴海外就醫的人數快速增長,比如去美國治癌症、去日本做體檢、去韓國做美容,都已經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鏈,蓬勃發展。

設想一下,如今外資頂尖醫院可以直接開到中國,壁壘打破以後,很多患者就不需要遠赴海外,節省一大筆開支,自然更加積極。

包括最近很多人反映的,公立醫院買不到以前常用的進口藥,以後都可以通過外資醫院來解決,進口藥的選擇還可以更豐富。

在過去,中國雖然試點了10年外資獨資醫院,但整體不是特別順利,還有隱形的門檻。絕大部分外資還是通過合資的方式,才能順利進入中國。即使如此,其數量截至2021年也僅僅只有302家,比起全國超過107萬個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就是九牛一毛。

未來,更多是頂尖的跨國連鎖醫院,例如梅奧、霍普金斯、嘉會、萊佛士......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藥企,比如強生、羅氏、默沙東、艾伯維、拜耳等,都有可能會加快入華的步伐。

這當然是外資喜聞樂見的,其實對中國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國內優秀的醫生、護士,執業的選擇更多了,有可能迎來更加高薪的就業機會。

患者的選擇更多了:省錢可以去公立醫院;享受國際化服務、使用更貴的進口藥,則可以去外資醫院。“醫療雙軌制”逐漸成型。

與此同時,製造業的全面開放,對外資也形成強烈的吸引力。

有人可能會疑惑,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了,製造業開放,能吸引外資嗎?答案是肯定的。

其根本原因,是因爲中國作爲全球最大市場,無論是對醫療機械、高精尖技術、5G應用等領域,都存在巨大需求。

製造業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運輸成本高。特斯拉爲什麼要在上海設廠?蘋果爲什麼很難完全離開中國?其實都是同樣的原因。除此之外,中國還有巨大的人才紅利,特別是工程師紅利,有助於高科技製造業落地生根。

在2023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的結構中,先進製造業就出現逆勢上漲:

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6.5%;

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同比增長12.2%;

高技術產業引資4233.4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佔比高達37.3%……

也就是說,外資也在不斷調整,換一種方式進入中國。尤其是製造業、服務業,仍然有廣闊的空間。

打個比方。韓國三星近年來確實不斷在關閉中國的手機、電腦、電視工廠,轉移到印度、越南。

但是,與此同時,三星也在加快芯片、OLED顯示屏、新能源電池等高技術產業在中國的佈局,這些領域的總投資比重大幅上升,由50%提升至了80%。

資本的目標是賺錢,只要有足夠的市場空間,良好的營商環境,就一定會來。

當前,脫鉤斷鏈、產業轉移、結構升級、國產替代……幾股力量同時在攪動外資格局,博弈結果就是一場大洗牌。

事實上,不少外資也看到了中國的機會,加快佈局,動作頻頻。

在江蘇,三星半導體全球分撥中心在蘇州落地,從開工建設到項目建成僅用了400多天;

在浙江,日本橫濱橡膠錢塘項目投資合作簽約儀式在杭州舉行,計劃總投資約5億美元,是近年來杭州引進的單體規模最大的外商獨資製造業項目。

就連前幾年的疫情期間,外資也是前赴後繼投資中國,創下了入華外資的歷史高點。這也充分說明了,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

隨着中國大門敞開,外資自然聞風而動。畢竟,中國只有以開放破封閉,以更加開放打破“小院高牆”的封鎖。

越開放,越有力,也越強大。

隨着對外開放的深化,未來的方向一定是——堅持透明、穩定、持續,市場風雲鉅變,但中國對外資歡迎的懷抱,必須堅定不移。

中國不斷深度推進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一張絕無僅有的王牌,也是吸引外資的最大底氣。

無數機會與財富的流動,在外資格局的大洗牌中重塑。有人失落,有人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