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第一款防空飛彈 勝利女神可對地攻擊
臺南縣南化鄉「源之旅」公園內,可以看到勝利女神飛彈。(本報資料照)
說起美國的防空飛彈,多數人會想到「愛國者」,不過上了年紀的朋友,則更熟悉「勝利女神」(Nike missile),這個與著名運動品牌「耐吉」同名的武器,是世界第一種實用化的地對空飛彈,而且其衍生型很多,甚至還有對地打擊型,以及戰術核武型。
勝利女神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二戰後期。美國以B-17、B-29大型轟炸機轟炸德國與日本,雖然防空砲的陣陣黑雲在轟炸機旁邊爆炸,看似險象還生,卻很難直接擊中。美軍評估,德軍平均要發射2800發砲彈,纔可能擊落一架B-17。這令美軍反思,如果自己也遇到類似的威脅該如何應對?1945年5月,美國陸軍要求貝爾實驗室(Nokia Bell Labs),開發一種可以追擊敵人飛機的「引導型火箭」,冠以新的名稱「飛彈」(Missile),研發計劃稱爲「勝利女神」(Project Nike)。
1953年,美軍編號MIM-3,首款「勝利女神-阿賈克斯」(Nike Ajax)問世,採用2段設計,下段爲助推火箭,上段爲無線電尋標系統、高爆彈頭與2段推進器。「勝利女神-阿賈克斯」的射高2萬1000公尺,最大飛行速度2.25馬赫,已符合美國陸軍要求性能。但是貝爾實驗室與承包商道格拉斯公司(Douglas Aircraft Company)認爲,它還有再改進的地方,因爲此時的戰鬥機已經達到2倍音速,同樣2馬赫的飛彈將很難追上。爲增加飛彈的射程與飛行速度,研發團隊將飛彈助推段,一口氣加了4枚助推火箭,這使得飛彈的射高,立即飆升至4萬公尺,飛行速度也達到4馬赫。由於改進後的飛彈,性能超出阿賈克斯甚多,它被賦與新的編號與名稱,叫做MIM-14「勝利女神-力士型」(Nike Hercules),這也是最被人們所熟知的,在沒有特別說明的情況,「勝利女神飛彈」大概就是力士型。
1958年6月,美國陸軍防空指揮部(ARADCOM)開始在美國各城市部署勝利女神防空系統。第一個陣地安裝在芝加哥,之後設立了88個飛彈陣地,保衛美國30個州。
此時正值冷戰高峰期,美國也必須顧及海外盟國的安全,於是歐洲、亞洲各國都有勝利女神的身影。1963年,共有134個海外的勝利女神陣地是由駐外美軍直接操作。這還不包括海外使用國,美國是以免費提升的方式,將勝利女神轉交給德國、希臘、丹麥、義大利、土耳其,以及日本、韓國、臺灣。
臺灣人對勝利女神並不陌生,但是我們的只有「常規型」,而在歐洲,勝利女神飛彈還有「核武型」。這要說到冷戰的核危機。1960年代,蘇聯已經具有洲際飛彈的投射能力,美國一直擔心蘇聯總書記突然哪一天會對美國或西歐發動大規模攻擊,而美國評估,以西歐的防衛是擋不住蘇聯的鋼鐵洪流。當時美國的應對方式也很簡單粗暴,就是用核彈來嚇阻。於是在西德與東德的邊界部署有各種核子武器,包括核子地雷、核子大砲,也有核子防空飛彈,這就是勝利女神的角色。
在西歐,部分勝利女神的彈頭是3萬噸當量的W-7 Mod 2E核彈頭,它有兩個功能,一是拿來對蘇聯前線陣地打擊,或者是消滅空中的蘇聯轟炸機羣。也就是說,雖然勝利女神設計用來防空打飛機,但是在必要的時候,它也會搖身一變成爲中短程戰術彈道飛彈,甚至還有核打擊的能力。
事實上,臺灣也曾有這個打算。在1970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中美共同防衛條約失效,美軍撤離臺灣之後,我們進入了「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時期,國軍相當擔心共軍會因此犯臺,就設想改裝已有的勝利女神系統,做爲對地打擊飛彈,射程約在200公里左右。該計劃名稱爲「天馬」,不過該計劃並未存在多久,中科院就投入到新型防空飛彈的研發工作,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天弓飛彈」。
天弓飛彈在1990年代後陸續成軍,到了1996年,主動導引的天弓2型飛彈射程已超過勝利女神,於是勝利女神也在同一年全部除役。 我們的勝利女神系統除役相當徹底,所有飛彈都拆除,這一點頗堪玩味。
做個對照,韓國的勝利女神在1989年除役,然而他們封存相當數量的勝利女神。到了2008年,韓國啓動自制彈道飛彈的「玄武計劃」,將這批封存多年的勝利女神再取出,修改導引段與彈頭,稱爲「玄武1型戰術彈道飛彈」,射程200公里。
當然,玄武1型只是開端,日後韓國新一代玄武2型、玄武3型彈道飛彈也研發並量產,外型也已完全擺脫勝利女神的模樣,但是由勝利女神改裝的玄武1型,必然在韓國軍備研發史上,有個重要而特別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