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看展|東方美學與數字科技碰撞的夢幻之境

古老神話中的異獸與奇景,生動再現;叢林般矗立的藝術裝置上,映射着儒家、道家和佛教等思想體系中的東方哲思;以中國古代詩歌、山水畫爲靈感的全息動態影像,在成都市美術館的展廳中流動……

匯聚了成渝地區19家代表美術館67件精品佳作的展覽,在四川美術館的展期已近尾聲,可以趕在國慶假期去欣賞一番;廣匯美術館的絲路遺產數字活化科技藝術巡展,以及著名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的中國西南首展“宇宙迴音”,也是國慶假期值得一看的精彩展覽。

01

成都市美術館:

東方智慧——中華傳統文化當代藝術展

如何將古意盎然的水墨圖卷,化作靈動新鮮的視覺效果?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審美與哲思,融入到前衛的當代藝術?

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們已經在這條路上探索了許多年,其挑戰與成就都令人樂此不疲。在成都市美術館與浙江美術館主辦的“東方智慧——中華傳統文化當代藝術展”中,諸多作品都令人耳目一新。

鄔建安《森林徵兆》(綜合裝置)

將柔軟的宣紙化作“雕塑”,輔以鮮豔的礦物顏料,一條有着輕薄鱗片、張牙舞爪的“飛龍”便從中浮現;暗色背景下、無比精細的絹本設色,描繪出一幅奇譎瑰麗的山海幻境,大魚沉浮在海中,異獸雲集,天堂地獄,令人想起中世紀末荷蘭畫家博斯筆下的《人間樂園》……

現場還有一片由數字科技和東方美學碰撞形成的夢幻之境。以中國古代詩歌、山水畫爲靈感的全息動態影像,將東方美學的深邃意境融入流動的光影;人工智能藝術作品通過模擬神經網絡在處理信息時的動態過程,令觀衆們感覺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神經網絡之中。

林萬山《神經收斂》(影像裝置)

除了“東方智慧”大展之外,成都市美術館還有兩場頗具規模的展覽值得一併欣賞:一場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主題美術創作成果展“天府萬千氣象”。省內外50餘位知名藝術家,以75幅藝術精品,集中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在成都這片熱土上綻放出的萬千氣象。

“天府萬千氣象”展覽現場

還有一場是作爲成都美術館“巴蜀先生”館藏系列之一的“攬月扶風”,聚焦四川近現代國畫家張采芹,通過四個章節釋讀他在藝術道路上的傳奇一生。

“攬月扶風”展覽現場

這三大新展緊密聯繫,相互呼應,共同構成一個關於傳統文化之傳承與發展的宏大敘事,在這個敘事中,“東方美學”作爲核心主題貫穿始終,與新時代的人文精神碰撞,演化出令人神往的“萬千氣象”。

02

四川美術館:

成渝地區美術館精品交流展

四川美術館國慶期間的展覽,分別是1樓2號展廳的“書爲心畫——馬識途書法作品展”,2樓3、4號展廳的“2024美術館之眼·第五季——成渝地區美術館精品交流展”,3樓展廳的“木刻·青年——四川美術館館藏版畫五四青年節特展”以及4樓展廳的“2023年度四川美術館收藏作品彙報展”。

“美術館之眼”展覽品牌自2018年創立以來已成功舉辦四屆,成爲成渝地區美術館行業觀察、展示、交流的平臺。第五季的展覽匯聚了來自成都和重慶共19家知名美術館的“嚴選之作”——每家美術館都推薦了一兩位代表藝術家參展,共展出作品67件,其中包括四川美術館、重慶美術館、成都市美術館館藏精品12件。

展覽聚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美術館建設,以成渝美術館發展史爲切入點,設“國有爲主,民營兼及(1980—1999)”“美術館行業與生態的初步形成(2000-2015)”“文旅產業與美術館的多元建構(2016-2024)”三個單元。

美術館作爲城市的文化名片,既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也是公衆在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伴隨着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髮展和城市建設進度的不斷推進,圍繞研究、收藏、展覽、公共教育而延展的美術館文化生產,其影響與意義已經滲入城市建設,嵌入公衆生活。

在本次展覽現場,專門有一面展牆,將參展美術館名單及其所在位置呈現給觀衆們——而這還只是成渝兩地現有各類美術館與藝術空間的很小一部分,我們身邊的藝術資源,比想象中更要多得多。

03

廣匯美術館:

中國絲路遺產數字活化科技藝術巡展(成都站)

這場巡展是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由四川美術學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主辦,集中呈現數字交互、虛擬影像、3D打印、數字繪畫等科技藝術作品共計100餘件,其中許多作品的創意都來自著名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初唐,至兩宋達鼎盛,集儒、釋、道三教造像之大成,境內先後發現上百處、共5萬餘尊摩崖造像,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5處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

展覽現場還展示了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郭相穎1980年繪製的寶頂山石刻線描圖,以及2014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製作的寶頂山石刻展開白模圖。在以屏幕顯示的影像作品中,觀音與佛造像等元素從古樸的石窟中被“虛擬剝離”,幻化爲有着動感光環、太空背景的符號;龍等古代神獸的形象與古建築中的花紋和雕刻,則被加工爲富有動漫感的畫面。

04

A4美術館:

鹽田千春“宇宙迴音”

今年52歲的鹽田千春,與癌症已經鬥爭了將近20年,被人稱爲“一直在死亡傳送帶上奔跑的藝術家”。

她的作品包括裝置、行爲、錄像等類型,主要以記憶、不安、夢、沉默等無形對象爲主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使用黑色與紅色的線佈滿整個空間的一系列作品。通過編織這些密密麻麻的紗線,她將表演、人體藝術和裝置結合在一起,以身體爲中心,轉換着時間、運動和夢境的概念。

此次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首展中,鹽田千春將舊窗、小草、泥土、寫滿願望的A4紙等媒介以線連接,邀請觀者穿梭走進“另一個星球”(Another Planet)。展覽現場集中呈現了鹽田3件跨越紅、黑、白的大型線型裝置,20餘件首次在中國展出的繪畫作品和小型雕塑以及近年的採訪影像,而在她所選擇的主題上,我們看到,鹽田仍以她的敏銳性,在風暴中構築了一個寂靜的中心,喚起了地方與人們內心宇宙之間的共鳴。

05

何多苓美術館:

“泛圖象與半具象”

自攝影技術取代繪畫的諸多功能以來,“圖像”一詞也逐漸演變爲“風格”的代名詞,再加上視覺文化思潮的濫觴,繪畫門類中的圖像又被拋入了視覺圖像這一更爲廣闊的海洋之中。

繪畫的圖像意義被裹挾在繪畫本體與視覺文化的雙重視域之下。藝術史概述中的圖像線索非常簡約與清晰,而對於圖像的圖象者——藝術家——來說,則充滿着迷霧與未知。如今,在人工智能的參與之下,海量的各類圖像正以指數級的增長模式被製造出來。

在這場展覽中,策展人藍慶偉攜手陳彧君、王風華、李大方、黃海清四位藝術家,根據作品的藝術形式,呈現藝術家的自我表達及探討去風格化的藝術創作。四位參展藝術家有着相似的態度:忠於用圖像表達自我,而非把自己嵌入藝術史中的風格。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