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國資委:到2025年,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旭

“距離年底只有3個月時間,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整體進度已過半程。”9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王宏志在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4年第三次專題推進會上表示,下一步,要聚焦薄弱環節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健全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

王宏志強調,到2025年,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要清晰界定退出標準,用好績效考覈結果,進一步規範退出的情形,不能用違法違紀、到齡退休、主動離職等替代業績考覈不合格的退出。

與此同時,要加強兜底保障,薪酬分配進一步向基層苦髒險累一線崗位傾斜。要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

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

圍繞進一步深化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國務院國資委要求,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要在“更廣”“更深”上下功夫。

國資國企專家周麗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國資委已經推出了經理層任期制、契約化等改革措施,經營管理人員打破“鐵交椅”,實現能上能下。隨着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化,需要更加科學、規範的管理制度來支撐企業的發展,通過推動新型生產經營責任制,實現全員績效管理,全員業績與薪酬相掛鉤,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

王宏志表示,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要在“剛性兌現”“提質擴面”上下功夫。要參照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方式,更大範圍、分層分類落實管理人員經營管理責任。

周麗莎表示,到2025年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這一要求,釋放出了一個明確的訊號,即國有企業正在加強內部管理和改革,以提高經營效率和競爭力。這一制度的推行,意味着國有企業將更加註重管理人員的業績和能力,通過競爭上崗、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等方式,有助於優化國企的人力資源配置,確保定崗定責定薪,業績與薪酬掛鉤,從而提升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實現企業提質增效。

同時,有關負責同志表示,國資央企將進一步推動外部董事作用發揮,健全選聘機制,突出專業能力,聘用更多年富力強、符合企業業務發展需要的專職外部董事。

圍繞新技術、新領域、新賽道開展更多高質量併購

王宏志表示,國有企業要加大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和前瞻性佈局力度。圍繞新技術、新領域、新賽道開展更多高質量併購,做好併購重組後整合融合,積極推動“兩非”“兩資”有序退出,完善退出綠色通道,騰挪更多資源發展戰新產業、推動科技創新。

中國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國企改革專家李錦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採訪時表示, 過去因技術含量不高、准入門檻低等原因,國有企業還存在着在某個專業上同質化競爭、無序競爭的問題,導致部分企業難以實現盈利。

近年來,我們日益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此次會議也強調了末位淘汰規則不僅侷限於企業內部個人績效,也明確了要積極推動“兩非”“兩資”有序退出,這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信號,意味着一方面國企改革將深入貫徹市場經濟體制原則,着力提升企業市場化運營水平;另一方面要從產業結構調整的角度出發,引導國企優化佈局,實現轉型升級。

“過去國企在科技創新領域面臨一些難題,比如以經濟效益爲考覈首要標準,導致科技投入不足;領導幹部任期制與科研長週期矛盾,而這會影響到投資決策;員工激勵機制不完善,不利於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動力;容錯機制缺失,與科技創新高風險特性會產生一些衝突等。”

李錦表示,在此背景下,通過重組方式激活新技術、新賽道,選取對產業鏈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企業進行資本投入,有利於國有企業提升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質量發展。同時,建立有序退出的綠色通道,爲國企改革提供靈活機制,有利於促進資源高效配置、深化經濟佈局和產業結構調整。

“新技術、新領域、新賽道代表着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通過併購這些領域的企業,國有企業可以快速獲取新技術、拓展新業務領域,從而保持競爭優勢。”周麗莎表示,一方面,通過併購重組,國有企業可以引入新的技術和管理模式,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

另一方面,併購重組也有助於國有企業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爲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動力。同時,通過併購重組後的整合融合,國有企業可以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營效率,爲新質生產力的壯大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