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臺灣建構「戰傷醫療」系統,怎麼做?(黃惠華)

國防部前上將副部長、立委陳永康質詢時指出,國家嚇阻力量不止於軍事,也包括社會韌性,而退輔會在社會韌性中扮演重要角色,若是未來發生戰爭,退輔會必須強化戰傷醫療。(鄭任南攝)

國防部前上將副部長、立委陳永康質詢時指出,國家嚇阻力量不止於軍事,也包括社會韌性,而退輔會在社會韌性中扮演重要角色,若是未來發生戰爭,退輔會必須強化戰傷醫療,因此他建議應投資榮民醫院的病牀與加護病房,並要有強化血漿、人工皮、麻醉劑備品的長程計劃,在未來國軍提升戰備時,能有效提升戰傷救護能量。另外,陳永康提到8年前的八仙樂園粉塵爆炸事件也癱瘓北部醫院,這是很好教訓。他強調退輔會應成爲社會重要支柱,也就是強化榮民醫院體系的救護能量。

國泰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羅世倫,接受復興廣播電臺專訪時指出,「八仙樂園塵爆,將近五百名傷患,都是大面積40%燒燙傷,最後結果這些傷患死亡率只有3%,歸功於臺灣醫療品質非常卓越,但背後花費人力資源,整形外科乘載大量燒燙傷病人,其他科受到挑戰,壓縮到其他科資源,常規手術都被暫停,需要加護病房,完全騰出給整形外科使用、提供手術幫助等。低死亡率背後花費人力物力,加上衛福部提供無上限的補助與資源,纔有這麼好的成績。但是如果是換做是戰爭,但是爆炸不會只有一次,受傷的人不斷增加,造成醫療端崩潰,會造成醫療消耗非常大,其他類型病人的醫療資源會受到壓縮」。如果萬一臺北市遭到飛彈攻擊,他指出,「戰爭死亡率不可能這麼低,醫療效能持續發展狀況下,傷患死亡率高產生多重併發症,最後可能因此放棄治療」。

從八仙塵暴事件,看戰時救護能量是一面反射鏡,光靠強化榮民醫院體系是否能支撐臺灣社會戰傷醫療系統,看起來都無法樂觀看待。

烏俄戰爭前夕,俄軍如何建構戰傷醫療體系

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前夕,2021年1月俄羅斯聯邦國防部召開會議,確定有必要將戰術醫療課程納入軍事人員作戰訓練計劃。在該次會議上聽取了各兵種、兵種代表的彙報,軍醫局將戰傷醫療問題引入部隊作戰訓練中,並提出建議在戰術醫學基礎課程的框架內,儘可能涵蓋降低戰場死亡率所需的知識。

戰爭將近兩年後,2023年12月俄羅斯總統普丁進行烏俄戰爭第二年度彙報提到,「在靠近前線的地方設立了由中央醫療機構的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強化的戰場醫院。超過98%的傷者出院康復,致死率僅爲0.5%並且持續下降。這是軍醫學歷史上的最低數字,使得有戰鬥經驗的軍人能夠返回他們的部隊」。

另外,根據英國國防情報局稱,有跡象顯示俄烏戰爭下俄羅斯全國出現醫療專業人員短缺問題。英國情報引述俄羅斯衞生部數據指出,俄羅斯過去15個月共減少7,500名醫生,惟多達2%俄羅斯醫生及醫療專業人員爲了逃避兵役而離境。戰事對俄羅斯構成沉重資源和財政負擔,對民政部門產生負面影響。

俄國政府提供數據背後不僅有大外宣(戰時醫療成果)的效果,還有真實的醫療現場(缺工)反應。不免讓人懷疑,俄國政府提供戰時醫療成果是否過於樂觀?同時也讓大家看到戰時醫療現場缺工的真實性。

臺灣打造戰傷醫療系統之路 路迢迢

因爲烏克蘭戰爭、以哈衝突以及國軍規畫的城鎮戰,行政院以及國防部開始意識到了完整建構社會防禦體系及強化國家韌性,到底臺灣如何建構出戰傷醫療系統?是迫切也是一條漫長的路。

現代意義上的戰傷醫療,主要是運用在軍事衝突、恐怖攻擊或天然災害事件等極端情況下實施的系統性醫療照護方法,包括如何保護人民生命與健康的措施,既要考慮到最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又要協調專門各個醫療與非醫療機構與部門的行動。2024年臺灣各地方醫院陸續開設戰術緊急醫療訓練課程,這是一件好事。

然而,政府在戰傷醫療問題上仍過於保守,目前也只有訓練計劃,僅此而已。戰傷醫療不只是提供急救或者如何急救問題,還要有相關科別的醫生、護理人員、研究人員、教師、工程師以及醫療相關業者、企業等。政府有關單位應該思考如何系統性的建構一套真正屬於臺灣自己醫療戰術系統,連結各公私部門、學校、醫療院所、企業納入戰術醫療與後送援助的結構系統之中。

然而戰爭死亡率高,即便臺灣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醫療品質以及各大醫院救護能量與資源。但是戰爭週期可能持續好幾天到好幾年,與一次性的八仙塵暴事件無法類比,加上臺灣醫護缺工,甚至醫院招募不到外科醫生的情況下,萬一爆發戰爭,臺灣本土遭受到飛彈飽和攻擊,永遠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戰傷醫療系統。

最好辦的辦法,還是避免戰爭爆發,維持兩岸友好關係,同時還要備有一整套應急的戰傷醫療系統,以備不時之需。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