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向統合論迴歸?賴清德兩岸論述與路線之機遇(柳金財)
副總統賴清德以同額方式競選民進黨主席,未來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及路線如何調整,以化解外界「選擇臺獨就是選擇戰爭」、「選擇民進黨青年上戰場」之疑慮,引發外界諸多議論。(圖/本報系資料照)
副總統賴清德以同額方式競選民進黨主席,即將接任黨主席攸關民進黨永續發展及執政。總統蔡英文因九合一地方選舉慘敗,由於強勢主導各縣市長候選人名單及中央執政失能,爲敗選負責下臺。原本黨內總統提名有望人選之一的桃園市長鄭文燦,也因論文違反學術倫理而遭撤銷碩士學位,造成黨主席及總統黨內提名人選,能與賴競選黨內候選人僅剩前副總統陳建仁。未來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及路線如何調整,以化解來自國民黨宣傳「選擇臺獨就是選擇戰爭」、「選擇民進黨青年上戰場」之魔咒,引發外界諸多議論。
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及路線充滿「雙元結構」矛盾。例如宣稱自己是「務實臺獨工作者」;卻又提出德國統一纔是真正統一,德國總理梅克爾來自東德。既然宣稱主張「務實臺獨」,又以德國統一爲標竿,顯見統一及獨立不是一個是非問題,而是多重選擇問題。無論是作爲副總統或行政院長,皆宣稱支持蔡英文總統維持現狀主張,及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看起來,民進黨兩岸路線可能是「蔡規賴隨」,然而因賴清德與臺獨基本教義派的關係過從甚密,「維持現狀」路線恐非賴之基本路線,存在變動可能性。
首先,賴清德的兩岸路線比蔡英文更爲激進。賴清德提出廢除「公投臺獨黨」不是問題、接受「九二共識」不是問題,關鍵是無法接受等同「九二共識」的「一國兩制」。甚至明言公開表示,支持臺灣獨立、定位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儘管蔡英文總統曾提出「兩岸互不隸屬論」,「鄰國別國論」,但蔡英文從未主張「務實臺獨」;賴之「務實臺獨」,實已偏離蔡英文政府的兩岸政策軌道,比蔡英文兩岸路線更爲激進。
就兩岸關係的性質及兩岸終局定位安排來說,蔡英文一直保持「戰略性模糊性」,宣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但卻又保持模糊立場不言明「憲法一中」、「一國兩區」的意涵。而賴清德在臺灣制憲會議曾言,必須揚棄大一統及中國體制憲法。這與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事務,有所衝突。
其次,賴清德「務實臺獨」主張悖離中間路線,與蔡英文「維持現狀」主張在本質上有所差異。檢視民進黨能夠在總統大選中,取得多數黨地位及贏得政權,皆是因爲採取中間溫和路線使然,藉由選票極大化原則,拓展支持者的社會網絡。例如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依目前憲法,中華民國爲臺灣國號,中華民國與臺灣形成一組相同的概念組合,兩岸關係是特殊關係;並揭櫫「新中間路線」,最終贏取2000年總統大選,後陳水扁總統倡議「兩岸政治統合論」及「未來一中」。
2015年蔡英文提出維持兩岸現狀目標,主張「維持現狀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說」,這符合八成以上臺灣民衆維持兩岸現狀的民意,及認同中華民國爲最大公約數的「臺灣共識」,也符合美方提出「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故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並完成第二次政黨輪替。就此而論,若是賴清德高調倡議明確否認「九二共識」、支持務實臺獨、定位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及提出制憲時刻到來,拋棄「憲法一中」、「兩岸一國論」,這將不利於其總統大選。
再者,激進兩岸路線不利於總統大選。2019年賴清德爭取黨內總統候選人出線時,嚴厲批判「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原則」、「一國兩制」,宣稱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作第二個香港、第二個西藏。提出2020年總統大選及立委至關重要,此時民進黨處境恐比2008年險峻,一旦選舉失利,恐使臺灣主權陷入空前挑戰和危機。換言之,賴清德對於蔡英文「維持現狀」路線,其實有所保留且其路線向「臺獨靠攏」。
民進黨既在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承認中華民國,但又在2007年《正常國家決議文》宣稱正名變更國號,否定中華民國。前者保留建立兩岸特殊關係的模糊性安排,對兩岸願景採開放性多元選項;但後者卻排除兩岸統合選項。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遭遇嚴重挫敗,黨候選人謝長廷在兩岸政策主張上,受正常國家路線掣肘,並無法主導選戰議題,例如謝長廷提出「一國兩市」、「憲法一中」或「憲政共識」被邊緣化,「不排除統一選項」或「統一不是唯一選項」,皆被排除,拋棄「兩岸統合論」中間路線,轉向「一中一臺」激進路線。
最後,中間路線利於選票極大化目標達成。從臺灣歷屆總統大選的兩岸議題加以檢視,幾乎可以歸納出唯有兩岸政策論述傾向中間路線,越趨近認同中華民國、越避開臺獨路線、對兩岸終局狀態維持多元開放選擇,較利於獲致選票極大化目標。就此而論,儘管賴清德的兩岸論述具有「雙元結構」特徵,既提出所謂「親中愛臺論」及「德國真正統一論」,批判大陸要併吞臺灣,追求的不是像東、西德的統一模式,而是要將臺灣變成香港、澳門的殖民地位。
進一步言之,賴直言所謂「親中愛臺論」,意指「兩岸應該要以對話取代對抗,以溝通取代圍堵」,「以臺灣爲核心,向中國伸出友誼的雙手,透過交流,能夠達到了解、理解、諒解、和解,然後和平發展。」大陸應正視臺灣存在的事實,讓臺灣有機會親中,一如親近美國、日本一般。至於「德國真正統一論」,則指「統一要像東西德才叫統一,現在德國的總理梅克爾,是東德人,東德的梅克爾擔任統一後德國的總理。」
如同本文所分析,假設總統大選中兩岸政策論述必須具備中間路線取向,始能獲致選票極大化目標。那麼賴清德勢必面臨臺獨論述及兩岸政策調整,以迴應臺灣社會需求,希望兩岸重啓對話及協商;爲緩解大陸軍事外交壓制及經濟社會單邊行動,進行兩岸交流及合作以迴應「兩岸一家親」,避免大陸民族主義及愛國主義的「反臺情節」,招致「武統」威脅;及符合美國兩岸政策「不變更現狀」目標,同時轉變「抗中保臺」、「聯美抗中」路線爲「友美和中」路線。
職是,賴清德臺獨論述及兩岸路線或將需要變更,而由蔡英文「抗中保臺論」轉向「親中愛臺論」;從「務實臺獨」主張,轉向「不支持法理臺獨」;從標籤化「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轉變成不否定泛藍所堅持「九二共識」存在,如2018年地方選舉國民黨大勝,賴清德曾言不反對國民黨執政縣市以「九二共識」與大陸進行交流;從建立「臺灣命運共同體」,轉向「兩岸命運共同體」建構,支持兩岸共同合作治理天然災變及防疫;從宣稱臺灣主權獨立,轉向「德國統一模式」。
上述這些政策元素組合,原本存在傳統民進黨兩岸政策主張,例如不否定臺灣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又傳統主張也有德國模式統一、邦聯體制及聯邦體制、國協及歐盟模式、兩岸政治統合論。同時,這也存在賴清德既有兩岸論述及路線中,如宣稱兩德統一是真正統一,承認「九二共識」不是問題、廢除《公投臺獨黨綱》也不時問題、「親中愛臺」政策取向。這些統合元素並不須外求,傳統民進黨兩岸政策本質及特性本來具足。從單一激進兩岸論述,轉向多元溫和包容傳統民進黨兩岸路線,或可迎刃而解。這是向自由多元民主的傳統迴歸,而非是一種悖離。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