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尓電器、戴㚞吸塵,現在山寨家電都這麼野了?
怎麼說呢,前陣子不是過年嗎。
小雷不僅回到家裡好好休整了一番,也抽空回了一趟鄉下老家。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我的鄉下老家卻像是時間停滯了一般,我的5G手機最多隻能收到4G信號,拉了網線的家庭也不算多,留在村裡的叔嫂們除了種點水果謀生之外,最大的娛樂還是看看傳統的有線電視。
(圖源:雷科技)
不過這些年,出去闖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倒也把一些新鮮的事物帶到了村裡來。
雖然還沒到搞懂啥叫智能家居的程度,但是直播帶貨、短視頻都看了起來,什麼洗烘一體機、掃地機器人等家電也陸陸續續地採購了起來,給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之處。
而我二叔,也不知道是家裡人閒扯,還是從哪裡收到的風,知道了我在一家科技新媒體機構工作,一回到家屁股還沒坐熱,便被他拉着去看他新採購的「新潮」家電。
本來我心想,估計也就是教教咋用,順便誇他老人家幾句好眼光得了。
結果,到了那裡我才傻了眼。
擺在牆邊的,是一臺銘牌上寫着「戴㚞」的掃地機。
(圖源:雷科技)
你沒聽錯,不是Dyson,也不是戴森,而是戴㚞(注音:sen),這玩意甚至還有個英文名Dysom。小雷讓身邊同事測試了一下,他們至少要定睛看三遍才能發現其中玄機——你可以挑戰一下,看幾眼能瞧出差別呢?
除了這個直白的名字外,這款產品和戴森之間就沒有什麼關聯性了,甚至連外觀都沒有什麼相似之處,基本上就是那種在電商平臺上常見的無名氏貼牌吸塵器。
山寨品牌發明者的腦洞大得讓人苦笑不得。在這個互聯網發達的時代,居然還能見到如此純樸的山寨家電,從各種意義上來說都是件挺難得的事情。
在簡單追問之後,我才知道這款「戴㚞」吸塵器是二叔看某電商平臺彈窗廣告買的,儘管實際上並沒有花多少錢,但是考慮到山寨家電存在的危險性,我還是想方設法幫二叔把這玩意退了回去。
我二叔的經歷,其實並不是一件孤例,在家電下鄉浪潮中,“山寨家電”也在如雨後春筍出現,混雜在品牌家電的隊伍中,讓不明就裡的下沉市場消費者迷糊購買。
不管是在電商平臺,還是在直播帶貨裡,人們總是能遇到一些試圖讓你看錯的奇葩家電。
打開電商平臺,想整一臺電視,這些平臺推薦的產品,乍一看都是「小米」、「創維」、「索尼」、「三星」的電視,且均銷量可觀。
(圖源:某電商平臺)
不過仔細一看,他們的名字其實是「小米新品」、「小米創佳」、「SQNY 索尼新品」和「SHMSUNG 三星視聽」——不知道幹掉了山寨機的小米看到這麼多“山寨小米”時有何感想?
看着還挺正規的這些產品,其實都是一等一的山寨產品。
除了名字造假,這些產品的參數也基本是假的,例如標註43寸屏幕的電視,其實只有32寸的屏幕大小,號稱能看4K高清,其實面板規格最高也就FHD分辨率,就連產品的配置圖也是從被山寨的品牌的官網上扒下來,然後PS工具糊弄一下完事。
(圖源:某電商平臺)
其實嘛,我一直覺得自己的PS能力不行。
但是這羣寨廠的神奇操作,多少讓我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了點信心。
想買洗衣機?
那必須給你推薦一下這款「海尓」洗衣機了。
(圖源:某電商平臺)
店老闆不僅別出心裁地採用了罕見的異體字,爲了讓大家能認清楚,甚至在圖片裡打的是正經的「海爾」二字。
不過從用戶評價來看,最後到手的產品其實都是一臺「揚子」牌洗衣機。
而用戶們的反饋嘛...顯然也是不太友善的。
(圖源:某電商平臺)
你以爲這是「西門子」?
不對,這是「西門」,英文名SMIEZSIVES,九年老店,可別誤會了。
只要三分之一的價錢就能拿下「西門子」同款插座,在某電商平臺上,原裝品牌的產品竟然不到山寨品牌產品的三分之一,活生生的劣幣驅逐良幣啊。
某線上商城,一款標註「格力」字樣的電暖器,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格力」二字左上角還有小字寫着「適用」。
這是考驗我眼力來了唄?
至於何爲「適用」格力?按照店鋪客服的解釋,該款產品可以配合格力電器使用,效果更佳。
你這話要是有一點邏輯,我以後就是Apple「適用」型小雷了。
(圖源:雷科技)
當然,也有不標「適用」,直接標個「格カ」的。
對,格カ(片假名ka),因爲就“格”這個漢字來說,日文的漢字寫法與中文一樣。
要不是邊上標的英文是「GREA」而不是「GREE」,這不懂日語的人高概率就要給他們混過去了——從1萬+人付款來看,確實很多消費者不明就裡。
(圖源:電商平臺)
你以爲這些東西,只會在第三方小店鋪出現?那就大錯特錯了。
以某唯二知名線下家電經銷商的天貓旗艦店爲例,在該店內搜索吸塵器關鍵詞的話,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我二叔買的同款「戴㚞」吸塵器。
(圖源:某電商平臺)
至於被冠上了小米旗號的產品,那更是數不勝數。
什麼「M米」、「XAIMIO」、「小米粒」、「小米同款」等等,主打一個眼花繚亂,讓你失去正常判斷能力。
嘛,如此這般觀察下來,大家也應該能從中發現一定規律了,這類山寨品牌基本就兩種套路:
其中一種是在縮略圖中用加大字號標註其他品牌名稱,以此作爲誘導,讓一些未經仔細辨別的用戶,憑第一印象將此產品誤認爲其他品牌,什麼「格力」適用、小米「優選」,就是這一類產品。
(圖源:電商平臺)
有趣的是,這類產品普遍都會在封面/詳情頁中加入CCTV推薦的字樣。
但是隻要細心一點,你就會發現這些所謂「CCTV推薦」,最多也就是上過電視購物節目罷了。
會把這個作爲主要賣點,也是完美切中了目標消費者的心理目標。
(圖源:電商平臺)
另一種呢,就是在商品名稱描述中動手腳。
修改一下英文名稱,替換一下通假字、異形字,甚至日文漢字,消費者稍不注意,就可能看走了眼。
如果消費者諮詢店鋪客服,有的客服會明確表示不是格力對應產品,但與此同時則會拋出新一輪煙霧彈,試着用另外的知名品牌來進行背書,主打騙一個算一個。
(圖源:電商平臺)
這些山寨品牌之所以要千方百計地傍上大款傍上名牌,當然是想要從中渾水摸魚以假亂真,一個是藉助着原有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和羣衆們的信任,來從中謀取不法利潤;另一個是獲取品牌的免費流量,知名品牌自帶流量,但品牌建設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巨大的資金投入,多年的時間沉澱,說到底,品牌本質就是強大的產品、技術、服務支撐的口碑效應。正因爲品牌不好做,所以山寨品牌才“走捷徑”。
消費者購買商品時一不留神,可能就會落入圈套之中,成爲花了冤枉錢的冤大頭。
作爲互聯網原住民,年輕人很容易明白其中端倪,但購物時也難免會“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而對於上一代人或者說部分消費羣體來說,這背後的門門道道之多,儼然到了一種讓人望而生畏的程度——被坑被宰的恐怕不止我的二叔。
面對讓人苦笑不得的山寨家電,消費者購物時需要“瞪大眼睛仔細看”,像玩兒消消樂遊戲鑑別套路,但電商平臺等零售機構是不是可以承擔更多審覈管理責任?將明顯屬於山寨的品牌下架,或許纔是正解,我們期待看到頭部平臺負責任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