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歷史到現實看中俄領土爭議(魯雲湘)
賴清德總統近期接受媒體訪問提及兩岸問題時,指出大陸應優先向俄羅斯,討回清朝時期割讓的領土。此言不僅引起俄國的強烈反應。(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賴清德總統近期接受媒體訪問提及兩岸問題時,指出大陸應優先向俄羅斯,討回清朝時期割讓的領土。此言不僅引起俄國的強烈反應,也讓人不禁思考中國對歷史領土的態度。
在筆者看來,賴總統訪談的內容,有一段是很認同的。即統一臺灣,是因爲北京企圖改變這個以規則爲基礎的世界秩序,在西太平洋或在國際上成就其區域霸權。但是涉及到領土問題時,其幕僚準備工作可能未充分顧及複雜的歷史脈絡,導致這一表態引發爭議,也鬧了一場國際笑話。
歷史上的領土變遷固然重要,但現實的國際政治運作卻更加複雜且具有現實約束。正因爲如此,中國在1945年後的外交選擇,與當時的歷史境遇緊密相關,導致了其收回臺灣,卻放棄海參崴和庫頁島的現實決定。
首先,必須釐清一點問題:在歷史的長河中,領土的變遷往往伴隨着戰爭、條約和國際政治的變化。要理解當前中俄領土爭議的背景,我們首先需要回顧那些決定領土變更的關鍵條約。如同這次的歷史事件,海參崴(俄稱符拉迪沃斯託克)和庫頁島(俄稱薩哈林島)的割讓,以及臺灣島和澎湖羣島的歸還,都是這種變遷的典型例子。然而,爲什麼當年的中國,在二戰後只收回臺灣和澎湖,而沒有討回海參崴和庫頁島呢?這背後有着複雜的歷史與現實考量。
海參崴和庫頁島的割讓,是19世紀時,在中俄簽訂《璦琿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下,將海參崴等地割讓給俄羅斯沙皇國,這是當時國際權力格局下的歷史結果。而庫頁島的情況稍微複雜一些,19世紀初,大清政府對其島嶼北端握有管轄權,但因《中俄北京條約》,並未明確提到庫頁島的割讓問題,使其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逐漸被俄羅斯控制。
其次,前述提到兩個條約,使得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大片中國領土割讓給沙俄。而後的1905年,時值日俄戰爭結束,兩國簽訂《朴茨茅斯條約》,並將庫頁島北緯50度以南的地區割讓給日本。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根據1943年的《開羅宣言》及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同盟國經商討決議,日本應將其在戰爭中佔領的領土歸還給原主國。因此,臺灣和澎湖在1945年,被歸還給中華民國。而庫頁島則根據1945年的《雅爾達協定》,由美英蘇三國領袖同意,戰後將日本控制的庫頁島南部交予蘇聯。
從這些歷史事件可以看出,領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的國際權力結構。然而,隨着二戰結束後國際秩序的重構,中國與俄國之間的領土關係進一步演變,特別是在冷戰期間的外交決策中有所體現。
因爲現代的中俄關系,已經發生巨大的變化,尤其是俄烏衝突開始後,中俄如今被描述爲「歷史最好時期」。兩國在經濟、軍事和外交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儘管歷史上存在爭議的領土問題,但雙方於2001年,簽訂《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互相放棄對於彼方的任何領土要求;另於2004年,簽署《俄中邊界東段補充協定》,解決既存的所有邊界爭議。
加上現代國際政治與經濟現實,使得中俄兩國之間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特別是在經濟和戰略領域。因此,臺北方面提出重新討論中俄領土問題,顯見出對北京與莫斯科之間的關係掌握,有很大的漏洞存在。
所以,歷史的領土爭議早已不再是問題,取而代之的是具體的經濟利益與國際政治現實。而大陸在俄國遠東地區,亦有經濟投資合作項目。例如,2023年5月,俄國同意大陸的吉林地區,可進一步擴大內貿貨物跨境運輸範圍,將俄國的符拉迪沃斯託克港(海參崴)作爲內貿貨物中轉口岸,此協議可使大陸東北地區的貨物,縮短到中南部地區的運輸時間與距離。這些實際利益,比重新討論領土問題更具務實性。
綜上所述,當前北京對於中國領土完整的強調,取決於其經濟與戰略利益的優先性。因此,無論是歷史上的領土爭議,還是現實中的國際合作,北京對於領土完整問題的態度,反映其戰略利益的權衡。畢竟,實際上的經濟利益,遠比追討那些「失落的版圖」來得更具吸引力,也更能滿足當前國際政治的現實需求。最後,請容筆者提醒:「1945年,蘇聯與中國,同樣爲勝利的同盟國一員,而日本則是戰敗國。」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