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揭開「鬼文化」的秘碼(林保淳)

臺南市美術館「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曹婷婷攝)

南美2館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由於展出了許多陰森恐怖、猙獰醜怪的「類人偶」造型,激起了宗教界的反彈,認爲此展缺乏「真善美」的特質,更是褻瀆了宗教的神聖性,並且憂心可能會對小朋友引發不良的影響,因此主張取消展示。

鬼神信仰,尤其是「鬼文化」,是全世界各種文化所共有的,可以說是自古相傳而下的信仰,儘管儒家始終以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爲教條,期勉人應當致力於人生命猶然存在的時間,對人死後的世界,鮮少着墨。但是,民間傳說,始終還是對人死之後的「鬼魂世界」,充滿着探索、好奇的興趣,相關的傳說,從古至今,未曾斷絕,且由此開展出繪畫、雕塑、文學及宗教信仰的諸多成就,是非常珍貴的民族遺產。

人應如何存活?這是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但生命總是有斷絕的時候,斷絕的時候,人究竟會轉形成如何的樣態?雖說是各有不同的說法,但「死生亦大矣」,其實人死後的種種可能,都是肇因於人如何存活之上的,孔子的話,反過來說,其實應該是「不知死,焉知如何生」,「死」實際上規範了「生」的意義與價值。

因此,從文化探源的角度來說,知道人死之後的種種可能,才能真正定位出人應該如何存活的問題。中國傳統儒釋道三家,儒家講「三不朽」,強調的是在人形體消亡後,立德、立言、立功的生命意義與價值,勉人爲善;道家「一死生」,以超脫的態度,面對生死問題,亦是對人生命定位的觀照;佛、道兩教的「地獄說」,更是以人死後的種種果報,歸因於人存活時的形態,亦是對人應爲善去惡的生命規範。因此,如果能夠多瞭解不同的「鬼魂世界」,其實正足以讓人更清楚知悉「人應如何存活」的道理,如此的展覽,又怎會沒有意義?

論者宣稱其展品缺乏「真善美」,其實只是從膚淺的角度說「真善美」的,借死後世界的可能之「虛」,豈非容以觀照出人生之「真」?警戒人不能墮落成惡,豈非正足以彰顯「善」的價值?而美醜只在一念之間,對「醜惡」的厭惡,豈非亦表明了對「美」的迫切需求?「真善美」固然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但「不真不善不美」,難道就沒有「真善美」的容身之地嗎?這顯然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我認爲,南美2館的展出,其實是具有破天荒的意義的。中國人向來諱言鬼神,因此也往往盲然於對「鬼」的認知,在避忌之下,完全忽略了「鬼」的本義。扼要來說,人死爲鬼,鬼者歸也,有形的生命終有消亡之時,迴歸於原有的無形無質,所有的「鬼」,都是某個人的先祖,「鬼」其實沒有人想像當中的可怕,可怕的其實是本來就爲惡多端的「人」。

南美2館的展出,別開生面,展示了各不同文化中的「鬼魂」樣態,其實是饒富機趣與知識的。問題在於,南美2館只着意在展示其稀奇古怪的「鬼模鬼樣」,而未能溯本追源,將此一各異的「鬼模鬼樣」,從民俗文化的角度予以闡明、說解,雖是頗引人矚目,會熱熱鬧鬧一番,但事過之後,熱潮一退,卻也「人鬼殊途」,各不相干,這豈是一個身負文化及知識傳播的美術館可以輕忽的事?

南美2館的展示內容,我是絕對支持的,但在「如何展示」的問題上,個人認爲還大有努力的空間。其實,傳統的「鬼文化」背後,都饒富「生命的密碼」,這個「密碼」,是必須破譯、解讀,才能讓民衆真正瞭解「鬼」和「人」相互依存的關係。

其實,傳統的「鬼文化」,學界已不知有過多少論述,從哲學、文學、宗教、繪畫、雕塑到當代影劇,可謂琳瑯滿目,或許南美2館是可以將其學術論着加以通俗化,讓更多的民衆知曉「人鬼雖殊途」,卻是「人鬼不可分」的。(作者爲大學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