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日迫西山的日不落國(趙爾東)

(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縱橫全球300年的大英帝國一時造成西方獨大,對西方的發展貢獻甚巨,從牛頓的物理觀與人文科學觀,到1770 至1820 的50年左右的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多源自英國。其堅船利砲,以夷制夷的侵略殖民模式,既統一了印度次大陸又分裂了它,更掠奪了世界資源。從西半球到東半球,從南到北,日不落的大英帝國,不可一世。

英文出自德文,拜大英帝國強盛之賜,英文已是全球最通用的語文,如今有170個國家至少各有200萬以上的人口以英文爲其主要語言(其中美英兩國就超過3.9億人),使用人數位居世界第二。中國書同文,有13多億多人口使用漢語,居世界第一,印度人口比肩中國,使用最多語言的人口約3.4億人。英國上層人士講究用其上脣僵直嘴皮子說話,叫做stiff upper lips(紳士)。

文化語言固然是立國之本,例如開啓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化,與傳承大部分西方啓蒙的英國文化,其湯顯祖與莎士比亞之遙相對舞,古今圖書集成與大英百科全書的先後出版,都不約而同的相得益彰。但是一國文化的傳承與延續,主要在於其經濟與軍事的強弱,而非其文化本身之優秀與否。

現在大英帝國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世界最大經濟體與軍事金融強國的美國,和世界最大的工業、外貿、農業、和最大內需市場國的中國,連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國旗都將不再有英國米字旗號,可見形勢比人強。

英國是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國,其間的許多軍事科技例如雷達,航空母艦、戰機方面大多是由英國起始研發的。可是到了二戰勝利近80年之後的今天,反而英國唯美國的馬首是瞻,美國現在英國現有20多個主要軍事基地,約有1萬美國空軍駐守,英國不再有軍事獨立性。

英鎊對換美元曾經於1860左右短暫達到1:10,其後一直到二戰前夕的幾近100年間,大多維持在1:5左右,之後80年到2022年底,英鎊對美元已貶值到 1:1.2,其間英鎊對換歐元也有較小幅度的貶值。若干年來,英國金融也較大程度的歸順了美國,英國失去了金融獨立性。

2022年英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約3萬億美元,與印度GDP大致相當,是世界第五或第六大經濟體,仍舉足輕重。從2022年英國的進出口看,約有50%源自歐盟EU28國,有10%左右源自中國,可見中英兩國的商貿關係還是較密切的。

不過自俄烏戰爭以來,英國與其他多數歐洲國家參加了對俄國的制裁,導致德、法等許多歐洲國家的能源成本大幅度上漲,加上美國又出臺了《反通貨膨漲法 》(IRA),這些都讓歐洲的中小規模工業受到被趕盡殺絕般的壓力,還造成英國與歐盟之間的一些外交與經濟利益的矛盾,英國也於2020年脫離歐盟。

英國因北海油田而且英國工業早已大多從屬美國,所受影響理應較小,實則不然,英國既得罪了歐盟,又沒得到美國的重磅支援,如此惡性循環,英國經濟受到的影響反而更大,今英鎊有如歐元區的棄兒,失業率原不算高的英國在2022年有所増加,罷工風潮洶涌不斷,2022年英國經濟衰退是歐洲較大者,想此刻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定會在羅森殿上翻身不安。

饒是如此,英國既放不下身段,仍對歐盟擺出死對頭的姿態,又好像是屈於形勢,聳聳肩膀,在外交上做了個糊塗跟班。英國媒體例如《經濟學人》報還不斷的用帶有嚴重偏見的文皺皺語言,刻薄詆譭西方之外的國家的正面成就,特別是中國的成就,一到《經濟學人》報口中就變了味。

在報導今年2月土耳其與敘利亞北部發生7.8級地震並已造成超過3萬人死亡的過程中,《經濟學人》以報導第三世界事情的高傲姿態,在數次大篇幅描述災情的慘烈之中,只有一次用幾個字提到有外國救援,卻不提聯合國安理會秘書長要求不能以任何理由中止或制裁救援行動的呼籲,不提中國派遣救援隊和中國紅十字會赴災區救援並已救出20多位倖存者的消息,對宣佈向土耳其和敘利亞提供救援的俄國、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阿聯酋等國也隻字未提,可憐時至今日,其門戶之見仍然如此。

其實英國不用哭泣,因爲中英兩國彼此關係已有相當的經貿根基,還有一些對華友好的商貿組織例如約70年前在倫敦成立的「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破冰者」等的穿針引線,這都有利於英國響應並參與中國的擴大開放和一帶一路的世界共建共贏政策,有利於英國分享這龐大商機,唯有與鄰爲善,做個真正的「誠實約翰牛 」(Honest John Bull),英國纔可重現日不落的光輝。(作者爲航太工程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