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我們該賦予臺灣﹟MeToo怎樣的時代意義?(楊曼芬)

﹟MeToo衆聲喧譁中,除了「我們不能這樣就算了」、「不想讓大牙一個人」、「要加害者道歉」這三句關鍵詞外,還浮現了哪些嚴峻的社會現象?(圖/中時資料照)

法國社會哲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曾預言: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資訊過載,「意義」稀薄的世界。在這波席捲臺灣的﹟MeToo衆聲喧譁中,除了「我們不能這樣就算了」、「不想讓大牙一個人」、「要加害者道歉」這三句關鍵詞外,還浮現了哪些嚴峻的社會現象?

一、 臺灣婦女運動30年來的倒退:從30年前何春蕤的「只要性高潮不性騷擾」到15年前勵馨的「陰道獨白」反性騷性侵運動以來,至今性騷性侵案卻陸續暴雷,加害人不分階級職位,受害人不分性別年齡,顯然臺灣性平教育徹底失敗,所有婦女組織幾乎失能,只能後知後覺地修性平三法亡羊補牢。

二、 社交媒體興起後性關係的混亂:性開放還是性解放?Line和FB和IG等全成了撩妹約炮利器,無關性別與職業,從懲戒院院長到立委、明星藝人、大學教授、小提琴家、作家、攝影師、舞團……全面失守。臺灣男性集體陷於閹割焦慮中,長期承受的生存與競爭壓力,讓這些男人只能以粗鄙的性衝動紓解。破除媒體擬像的偶像迷思則是保護青少年的另一重大課題。

三、 假面夫妻無性夫妻的虛假真實:這羣性騷犯們,多數都是好男人好丈夫好爸爸,可惜家有聖女vs.外有浪女,家裡老婆不喜歡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然外面的女人則是可褻玩的浪女?隨你摸?隨你掐?隨你插?開放式性關係已是彼此不可言說的秘密,傳統家庭價值逐漸崩裂,有愛無性或無愛無性的假面恩愛夫妻悄悄滋生。

四、 真小人VS.僞君子:此波性騷與性侵犯分兩類(街頭變態不論),表面上不是優雅有禮就是豪邁正氣,真實面目除了是色膽包天亂摸硬上的真小人外,還有虛與委蛇花點時間成本噓寒問暖的談情說愛派,鋪陳愛的氣氛和情的唯一,趁機再下手,終究只是四處獵食的射炮王,候補無數。此類僞君子/僞單身更卑劣,因爲要人信以爲真地付出真心。

五、 厭女情結VS.假冒牌貨:厭女症是普遍性的社會、文化隱藏機制。男人藉由客體化與低劣化女性,得以鞏固自身的主體性與優越性。所有性騷被害人都是加害狼人爪下的物、玩物、性玩物,而非「人」,將被害客體正常化爲可玩弄他者,在輕薄、侵佔、蹂躪中,壯大主體在社會地位上的能量,遮蔽這些高大上冒牌貨的原型:自卑與猥瑣。同時,女人似乎也厭惡身爲女性這件事,責備被侵害的自己肯定哪裡出了錯。

以上及其他種種(不勝枚舉),都是迴歸性平教育的可探討議題,究竟在成爲男人女人跨性別的人之前,我們都是人,生來平等的人。重新學習人怎樣互相尊重與疼惜,當是性平三法修法規範範疇。

3個月來點線狀、分散狀的性騷控訴,都該整合入「﹟MeToo 2023臺灣咪兔平權運動」的同心圓中,結合每一位挺身而出的與仍在暗夜中哭泣的受害者力量,讓此波性騷聲浪發揮最大的社會意義。(作者爲性別研究學者、臺灣咪兔平權運動倡議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