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鬥私反獨」是臺灣選舉最「缺」的政治品格(庚欣)
臺灣2023代表字出爐,冠亞軍分別爲「缺」、「蛋」兩字,碰巧對應到上半年缺蛋問題,圖爲民衆排隊買雞蛋畫面。(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2023年度漢字選出「缺」字,真可謂「一字知秋」,一字知民意,一字知社情。雖然只有一個字,但是反映了臺灣民衆對整個社會,包括政治、經濟、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多重的不滿或者說是憂慮。
雖然從國際上來看,現在經常講在安全、發展、治理等各方面有幾大赤字,各地都有一些「缺」的感受。但臺灣民衆的「缺乏感」或者說「缺憾感」就更明顯一些。這次臺灣選出的第二個字是「蛋」,於是大家開玩笑說就是雞蛋的蛋,「缺蛋」是臺灣今年一個略顯荒唐但令人深思的現象,反映臺灣目前的「缺」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當然反映了臺灣民衆對於本來應有的正常穩定生活不能實現的一種「不滿」。
其實,臺灣在若干年前,就已經在討論是不是應該進入「提高生活質量」的發展階段了,但是今天「缺」這個字,被民衆選爲年度漢字,說明臺灣不僅出現了一種相對的「缺」,比如說和前幾年相比,或是和自己滿意的標準相比,是一種缺乏或缺憾。而且還有一種絕對的「缺」,即使如雞蛋這種日常最平常的食品,也會由於某些特殊的政治、經濟、社會原因而出現缺貨,使大家的生活水平「絕對」下降。但這還只是對「缺」這個字的表面感受。
從更深一層來看,就是大家都覺得臺灣現在「缺乏」信心,人們對於臺灣今後的發展,小到自己的工作和收入、生活等,大到整個臺灣的命運如安全、穩定和發展方向等,都有一種「缺乏保障」、非常不安的憂慮感。年度漢字特別選出「缺」字,表明了一種民意的指向,就是大家覺得現在臺灣「缺」的太多了。最重要的是缺乏對老百姓過幸福生活—這樣一個基本需求的保障和信心。
那麼,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缺」的現象呢?這是最深層的「缺」:即臺灣民衆感覺到:上上下下都缺少一個比較好的、務實、穩妥的政策,缺少一個有執行力、讓民衆能夠滿意放心的行政機構,當然也缺少這樣有能力又務實的官員。政黨、政客做事時,缺乏應有的、大家比較認同的理念,因此民衆普遍缺乏方向,遇到天災人禍時,又缺少解決困難的方法。所有這些,都使得民衆的需要不能得到滿足。
在臺灣選舉近在眼前的時候,選出這個「缺」字,當然表現了民衆對當政的民進黨政權的多重不滿。一個「缺」字,反映了在今天台灣,滿足民衆過和平、穩定生活的要求,應該成爲臺灣當局最大的課題。
臺灣的年度漢字是「缺」字,那麼臺灣選舉最「缺」的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從最近大家都在議論的「趙少康現象」試作解讀。
「藍白合」破局後,國民黨推趙少康作爲參選副手,使藍營支持率大幅攀升,成爲臨近選舉最大的「震撼彈」。其實趙少康也有很多缺點,但他最大的一個政治特點,就是他比較旗幟鮮明地反對臺獨,而這一點,恰好就是呼應了臺灣選舉中目前比較缺乏、但又使很多民衆非常關注的、最重要的政治需求。趙少康可能不是一個積極的促統派,也不是一個經濟專家,也不是一個深耕基層的地方官員,但是他從當年和李登輝翻臉、明確反對臺獨至今,始終如一地堅持了自己的政治立場。臺灣一直以來,藍色或者說「反對臺獨」的這種政治色彩,在政治光譜中明顯不足,在很多時候是被一些政治力量刻意淡化了。
而這種淡化,很明顯和今天台灣島內外的嚴峻現實是不相符合的,和臺灣人民真實的利益和願望是不相符合的。
現在,「兩岸一家親」的經濟人文等「融合」發展的勢頭,特別是每年經貿關係的發展,臺灣和大陸已經是「一家人」的現實,這些和每一個臺灣民衆自己的荷包收入、生活以及各種經濟文化需求等,都是緊密相連的。在外部,國際社會都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中美在涉臺問題上隨歷經風雨,但「一中共識」也越發明朗化,因爲所有人都不希望臺海生戰生亂。面對這些,今天台灣島內的民衆,只要不是自欺欺人,都會知道:兩岸割不斷,臺獨走不通。最不符合臺灣現實需要和臺灣人民利益的,就是那些激進的臺獨分子。這兩年俄烏衝突、巴以戰火,還不夠給大家提供反面的教訓嗎?「以戰謀獨」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鄧小平先生當年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臺獨其實是個僞命題,因爲無論從歷史、現實還是未來等各種情況來看,包括現在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乃至地區發展格局需要等,都表明「臺獨」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如果有人要搞臺獨,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臺獨,而是爲一些外部勢力制約中國、分裂中國建造「橋頭堡」,是要打亂中國發展進程、威脅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危害中國人民和平穩定生活的戰爭挑釁!中國政府、軍隊和14億中國人民,都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今天的國際社會也不能接受這種情況發生。臺灣民衆必須看清這一點,這關係着臺灣的命運和發展方向。
可以說,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臺灣最「缺」的就是這種對臺獨本質的認知和真正「反獨」的行動。這也是臺灣選舉應有的但又最缺乏的政治品格,而「趙少康現象」明顯是部分滿足了臺灣民衆的這種需求。
從微觀來說,臺灣的各種政治力量特別是政治家個人,都有一種明顯的缺點,就是「一己之私」的考慮太重,這一點在綠營執政的腐敗、藍營的內鬥、「藍白合」的破局等各種亂象中處處可見,「自私」已經成爲臺灣的一種政治風土。而趙少康長期脫離政黨環境,且一直以媒體人身份尖銳批評各種政治「內鬥」等弊端,比較符合民衆普遍觀感需求。當然他投入選舉後,能否「出污泥於不染」,也令人拭目以待。
所以,我認爲,臺灣的選舉、或者說臺灣最「缺乏」的,就是「鬥私反獨」的政治品格。從宏觀到微觀,都可以適用這個答案。
(作者爲深圳廣電集團時事評論員)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