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臺灣問題國際化,大陸對臺更自信(戎撫天)

賴政府刺激大陸以更大的力度「反獨促統」,民進黨政府只能更加「倚美抗中」,若美國繼續支持,「臺灣問題國際化」就會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風險更加大。(圖:shutterstock/達志)

當前兩岸關係有兩個「不需要懷疑」,一是「臺灣問題國際化」,二是「兩岸對抗固定化」。現在的挑戰是:在兩個「不需要懷疑」新情勢下,消極面如何管理風險,避免因誤判而引爆戰爭,積極面如何爲和平創造機會,降低對抗與衝突的危害,戰略家更需要以大智慧排除短期政治利益,建構全球新戰略平衡新架構。

大陸一貫堅持臺灣問題是國共內戰的延續,反對外部勢力介入,但從韓戰爆發開始,美國就介入臺灣問題,隨着臺灣民主化進程,愈來愈多臺灣人與美國人認爲,兩岸關係不是國共兩黨的關係,而是兩個政府的關係。隨着2016年國民黨失去政權,兩岸關係由熱而冷,2020年民進黨撿到香港「修例事件」的槍,掀起反中風暴而贏得選戰,兩岸對抗格局成形,美國介入也逐漸加深。

2018年美國川普政府開啓美中貿易戰,掀起全面反中浪潮,2021年拜登政府建立「印太戰略」體制,強化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的軍事合作,並推動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與澳、英、美 「軍事外交安全合作伙伴關係」(AUKUS),進而試圖建立北約與韓、日等國戰略合作關係。「美國隊長」 遏制中國大陸印太地區影響力的同時,臺灣問題國際化更爲固定。

賴政府受美國抗中與國際情勢有利的鼓舞,分離主義路線愈走愈遠,進而刺激大陸以更大的力度「反獨促統」,民進黨政府承受壓力,只能更加「倚美抗中」,若美國繼續支持,「臺灣問題國際化」就會進一步深化,兩岸關係將複雜化,未來變數會更多,風險更加大。

不過,到目前爲止,中共仍堅持和平統一方針不變,賴政府也遵循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未跨越法理臺獨界線,拜登政府與中國大陸經過4年磨合,已找出「競爭中合作」的共識與機制,對北京而言,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中美關係現狀在美國大選揭曉,新政府成立前,可望繼續維持。美中關係維穩、大陸和統方針不變、臺灣不碰觸法理臺獨紅線,兩岸關係暫無大事。

不過這不表示臺海不會發生風暴,大陸出現厭臺、反臺情緒,包括年輕一代官員在內,對臺政策不會友善,很容易刺激臺灣對抗情緒。而臺灣年輕一代成長於兩岸對抗與去中教育政策之下,中華民族意識降低,反中成爲政治正確,兩岸衝突風險與日俱增,需要理性因應與控制,最近巴黎長榮飯店事件顯示,兩岸官方都相當節制,這是理性的表現。

中華文化(民族)復興是全球華人期待的共同目標,時間站在中國大陸這一邊。 大陸雖面臨塔西陀、修昔底德與中等收入等三大陷阱,但經濟發展潛力仍大,加上中國人勤奮、吃苦、顧大局的傳統文化優勢,只要能在改革與維穩中維持平衡,人民生活水準繼續提升,繼續支持中共體制,塔西陀陷阱與中等收入陷阱就能跨越。

民進黨對抗路線將面臨三個考驗,一是臺灣多數民意希望和平,高衝突風險對民進長期執政不利,二是美國挺臺絕非空白支票,臺灣必須承擔代價,代價多大? 國力承擔得起嗎?人民支持嗎?都大有疑問。三是美中對抗格局可能改變,美國共和黨2024年黨綱,首次納入建造鐵穹導彈防禦系統,代表中國軍力崛起,美國戰略圈出現戰略收縮,轉向本土防衛優先的趨勢,美國願意爲保衛臺灣付出多少代價,將是每一個臺灣人心頭的疑慮。

臺灣問題國際化並不影響大陸的定力與自信,如果對美關係有自信,對臺灣問題就該更有自信。 對臺自信可以從扮演「影子反對黨」角色開始,善用文化軟實力與網路新媒體力量爭取臺灣民心,進而對民進黨產生制衡作用。

(作者爲旺報社長兼總主筆)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