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即將來襲,這幾個身體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

上海下週將迎來斷崖式降溫,身體要適應這種變化,更應加強保暖意識。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主任樑永瑛提醒:冬季要做好身體保暖,有效地保衛人體陽氣,預防疾病的發生。

頭部

頭部陽氣旺盛,頭部受涼,可能會使陽氣外泄,進而影響全身氣血運行,天冷時如果不戴帽子或使用其他方式進行保暖,可能會導致頭部血流減慢,影響全身體溫和血液循環從而導致頭痛、頭暈等。同時,頭部受冷還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對於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這種血壓的升高可能更加明顯,長期下去可能增加心梗、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建議:爲了保護頭部不受冷,建議在寒冷天氣裡外出時佩戴帽子,選擇保暖性能良好的帽子,既不要太緊也不要太寬,能夠遮住耳朵和前額爲最佳。此外,頭部出汗後不要立刻摘下帽子,應先到室內慢慢消汗,避免冷風直吹。頭部不適時可按揉百會穴、風池穴。

頸部

頸部則是連接頭部與身體的橋樑,分佈着豐富的神經和血管,一旦受寒,容易導致有肺部症狀的感冒、頸椎病、咽炎、腦血管等疾病的接踵而來。

建議:可以穿立領的衣物或佩戴圍巾,以保護頸部不受寒冷侵襲,對預防頸椎病、高血壓、心血管病有好處。

肩頸受涼感到疼痛時,樑永瑛建議,可以按摩風池、天突、肩井、太淵等穴位。這些穴位有助於疏散風寒、舒緩肩頸疼痛。或使用熱毛巾敷在受涼的部位,或者使用中藥(如海桐皮、艾葉、桂枝、紅花等)加熱後熱敷,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腹部

腹部是五臟六腑之所在,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女性生殖健康緊密相連。腹部受寒,易引發腹痛、腹瀉及一系列胃腸道問題,對女性而言還可能誘發痛經等不適狀況。因此,保護腹部免受寒涼侵襲至關重要,保持腹部溫暖有助於促進腹部氣血的活躍,有助於消化和吸收。

建議:避免穿着露臍裝或低腰褲,出門時可以增加一件外套,夜間睡覺也要注意腹部不要受涼。

腹部受涼時,樑永瑛推薦可以飲用陳皮薑茶、薏米山藥粥、花椒山楂茶、生薑羊肉湯等,這些食療方法有助於暖胃驅寒,緩解胃部不適。

腿部

腿部遠離心臟,血液循環相對較慢,腳部更是如此,因此更容易感到寒冷。保持腿部溫暖不僅有助於全身的溫暖,還能預防關節疼痛等問題。

腿部受冷會導致局部的血液循環運行不暢,出現氣滯血瘀。這可能導致腿部酸、麻、脹、痛等症狀,一般在活動之後減輕,但久坐不動或者着涼後會加重。

樑永瑛醫生還提醒,女性腿部受寒可能導致氣血不暢,影響經血量,進而引發經量減少、經期紊亂、痛經乃至閉經等問題。

建議:避免穿着短裙、短褲或短襪,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環境中,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減衣物,保持腿部的溫暖和適當活動。此外,可以通過熱敷、中藥薰洗、艾灸等方法幫助溫暖腿部,改善血液循環。

雙腳

人們常說“腳冷,則冷全身”,寒冷天氣千萬不能讓雙腳受涼。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有人體“第二心臟”之稱,腎和脾的經脈都起源於腳。腳部受冷可能影響腎功能,導致腎氣、腎陽受損,表現爲體質減弱,容易感冒、發燒等。同時,導致關節血管功能失調,引起動脈痙攣,從而加重關節炎的症狀,尤其是影響膝關節,可能導致所謂的“老寒腿”症狀更加嚴重。

建議:每天溫水泡腳,可以加入當歸、乾薑、肉桂等中藥材,浸泡約15-20分鐘,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使全身都暖和起來。天氣好時,也可踢毽子,鍛鍊下肢、擡高下肢,提高禦寒抗病能力。鞋襪最好保暖透氣、吸溼性好。

樑永瑛指出,“這個時節,養生關鍵在於‘防寒保暖、避寒就溫’,艾灸這幾個穴位有助於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溼散寒。”

1.大椎穴

2.氣海穴

3.關元穴

4.八髎穴

5.腎俞穴

6.涌泉穴

樑永瑛建議,秋冬要養陰,而艾灸重在溫陽,因此艾灸時要“收”着點,進行艾灸時,需根據個人體質和季節變化調整灸量和火力,以身體感覺舒適爲度。

圖片來源於網絡

撰稿:趙 立、季佳佳

編輯:畢揚靜

責編:王 博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上海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