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先驅報》:博物館助力多國“文化養老”
來源:環球時報
《韓國先驅報》11月6日文章,原題:在老齡化社會中,博物館如何爲長者賦能? 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近日舉辦了一場國際研討會,主題爲“博物館在老齡化社會中的角色”,探討博物館在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如何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場研討會在首爾舉行,吸引了來自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芬蘭國家博物館和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官員、當地學者和研究人員參加。
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館長蔣尚勳表示,韓國預計將在2025年進入超老齡社會,即65歲老年人占人口比率達20%以上。他認爲,西方國家的博物館在利用館內資源支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延緩認知衰退、維持社會聯結方面已有較爲豐富的經驗,韓國可以借鑑,更好地利用博物館資源服務老年羣體。
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記憶之家”項目負責人卡羅爾·羅傑斯分享了該項目在應對認知障礙方面取得的成果。“記憶之家”項目推出了一款名爲“我的記憶之家”的應用程序,目前下載量已超過4萬次。該應用不僅展示博物館藏品,還包含一些社區物品。卡羅爾表示,“記憶之家”項目通過展出老年人記憶中熟悉的物品,爲其提供記憶鏈接,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價值和參與感,進而獲得滿足和愉悅,還能與家庭中的年輕一代建立聯繫。在她看來,如果人們在晚年能感受到自身價值並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往往會擁有更健康的身心。
芬蘭國家博物館公共項目負責人漢娜·福賽爾着重介紹了他們在利用數字化技術服務老年人的努力。她談到,博物館與“家庭電視”頻道合作,讓老年人通過電視訪問博物館內容,包括線上導覽和專題講座等。這種數字化服務讓老年人即使在家中也能獲得文化薰陶,並保持對博物館的興趣和參與感。漢娜補充稱,退休人員不僅是博物館服務的目標羣體,還是博物館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他們可以擔任表演者和志願者等。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館長曾美君表示,博物館不僅可以成爲老年人社交的場所,還可以提供豐富的活動。她提出,博物館提供的互動活動能幫助老年人維持認知和社交能力,不同於專業的醫療支持,它能夠在社會聯結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韓國國立民俗博物館高級策展人李恩美補充說,該館舉辦的公衆活動中,超過60%的參與者年齡在50歲以上。李恩美表示:“現在我們更需要關注自身的專長,開發更貼合博物館特點,尤其是民俗和生活歷史主題的項目。”(作者崔時英,任伊然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