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爆發 美加強對臺灣軍事援助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臺,顯示臺灣在冷戰時期戰略地位的重要。(本報資料照片)
傳記文學第743期《國共戰爭至兩岸分治初期 美援政策之回顧》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兩天後,杜魯門命令第七艦隊「中立化」臺灣海峽;十月中共參戰,確定華府對北京的敵對立場,國務院依然反對蔣介石的領導,但迫於共產黨的壓力,對華採取權宜措施,美援進入轉變期。
韓戰爆發,第七艦隊受命巡航臺灣海峽,防止中共侵略臺灣,加強臺灣防衛力量成爲美國的輔助目標,但禁止軍援聲明仍然有效,七月二十六日,國會通過一九五一年財政年度《共同防禦援助法》,分配給一般中國地區七千五百萬美元軍援;八月十六日,美國駐臺代辦提交照會,允許國府以現金向美國有關機構購買「純爲保衛臺灣所需的精選武器和物資」。十一月,價值約一千萬美元的保衛臺灣用輕武器彈藥運抵臺北,這是韓戰爆發後至一九五○年底止,唯一交付的軍援物資,該項曖昧政策短期有效,未來發展將視遠東局勢的演變而定。
一九五一年下半年,臺灣內部局勢慢慢穩定,在美國決策者心目中,臺灣逐漸從負債變成資產,美國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就可利用臺灣作爲防堵共黨擴張的工具,臺灣地位穩固有助於美國的國防利益,美國開始提供大量援助。
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日,共和黨艾森豪總統宣誓就職,四月二日,美國駐華大使藍欽呈遞到任國書,中美友好關係復甦。軍援設備裝運速度加快,美國提供的噴射戰鬥機F-84G與F-86F也開始送達。
二月二日,艾森豪總統宣佈解除臺灣海峽中立化政策,蓋因韓戰爆發,杜魯門總統聲稱臺海中立化,派遣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以達到阻擋共產黨「解放」臺灣和國民黨「反攻」大陸的雙重目的;撤銷臺海中立化,就是對杜魯門時代,掩護大陸,阻止國府反攻大陸的限制廢除,但仍舊協防颱灣,換言之,美國停止掩護大陸,不再妨礙國府反攻大陸。
解除臺海中立化聲明,提供國府很好的宣傳機會,二月三日,《中央日報》頭版頭的標題爲「艾森豪將下令第七艦隊,不阻我反攻大陸」,宣揚反攻的障礙消除了,反攻復國的事業就可按照計劃進行,藉以安定人心,提振士氣。蔣介石認爲「艾森豪總統解除臺灣武裝部隊限制之決定,無論其在政治與軍事上,以及在國際道義上言,實爲美國最合理而光明之舉措。」但美國後繼沒有具體的積極行動,對國府沒有給予實質與長期的承諾,尤其是支持反攻大陸的承諾,考量國府軍隊沒有進攻大陸的力量,取消制止國府部隊反攻大陸,只是一種姿態,並無實際意義。僅是意圖對共產黨施加壓力,期使共產黨從朝鮮和印度支那轉移部分兵力至臺海對面,從而削弱共產黨侵略韓國和越南的力量,乃是高度政治才能的政策。
美國取消臺海中立化的禁令,但對國府襲擊海岸與反攻大陸之限制更爲嚴格,難怪蔣介石在一九五三年底總反省錄寫下「可痛!」(四之四,全文請見《傳記文學》第7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