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鵬:辭塵之後,言猶在耳

一些人識得他的形象:臉龐削瘦,眼袋沉墜,思考時嘴緊繃下抿,時常戴着一頂貝雷帽,較少西裝革履,但把自己收拾得乾淨整潔,往那一站,精氣神滿滿。

更多人熟悉他的聲音:不管是在街頭巷尾奔走疾呼,還是在電視節目中鍼砭時弊,他慷慨激昂,講的是民聲民意,他直言不諱,說的是民生民情。

他是韓志鵬,2003年起連續三屆擔任廣州市政協委員,14年裡積極推動白雲山車輛禁行、舊樓加裝電梯、同德圍地區“解圍”、三公經費公開等民生問題的討論和解決。卸任七年後,廣州市民仍舊習慣喊他爲“韓委員”。

7月18日,韓志鵬因病逝世,終年69歲,消息不脛而走,引發人們深切懷念。

較真的“板凳委員”

提起韓志鵬,廣東省政協原常委孟浩首先想起的,還是2013年春節期間,兩人匆匆聚在一起,研究在民間反響熱烈的廣州市中考“新政”問題。孟浩印象很深,那天是大年初六,假期還沒結束,他們一直討論到晚上10點多,才形成最終的方案並提交。

“老韓這人,性子耿直,講話有時候很直接。”孟浩回憶起老友時唏噓不已,“他就是認真,要把該做的做到位,而不是把職務掛爲虛名。”

韓志鵬認真的做事風格以及較真的性格特點,最突出地體現在“板凳事件”中。

2011年7月18日,韓志鵬拎着一張塑料板凳,早早出現在廣州市舉行出租車調價聽證會現場,在門口坐等聽證,即使沒在被邀請之列,他“覥着臉”也要參加。

半個月前,針對民衆關心的廣州出租車運價問題,廣州市物價局公佈含有兩個可選項的運價調整方案,並宣佈舉行聽證會。此前,韓志鵬被抽中爲此次聽證會的第二個消費者替補代表,他發現公佈的兩個方案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於是再次走訪的哥、出租車行業協會,並拿出第三個方案,計劃在聽證會上提出建議。

但韓志鵬最終被聽證會拒之門外,這纔有了拿着板凳去參會的舉動,一方面是作爲替補代表,能不能成功提交建議需要等待結果,另一方面正如他所言,搬個“冷板凳”去,確有象徵意義。

雖然無法直接向大會陳述意見,但隨後《羊城晚報》在頭版全文發表了他撰寫的《關於重開出租車調價聽證會的建議》。

7月25日,廣州市物價局局長主動約見韓志鵬,一個官員,一個委員,面對面坦誠交換了意見。從此,韓志鵬多了幾個外號:“板凳委員”“板凳叔”。那段時間裡,韓志鵬說壓力倍增,每天睡不到四個小時,“回到家,一句話也不想說”,面對非議,他說:“就算是作秀又怎麼樣!我就要作這個秀!”

“老韓對廣州提過不少批評和建議,這正是因爲他愛這座城市,希望政府施政能更關注民意,貼近民衆,做得更好。”孟浩說,“他不是爲了出風頭。”

在很多人看來,韓志鵬總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比如爲促進白雲山禁車,堅持三年提交了三個提案;死磕舊樓加裝電梯問題,創造了“一個提案,政府回覆三次”的歷史……他的倔,使他的提案几乎“件件有迴響”。

多次爲廣州民生鼓與呼

2003年,韓志鵬剛成爲“韓委員”時,連提案的格式都不清楚,唯有一點最明晰,政協委員是連接政府與民衆、反映社情民意的橋樑。他從最貼近民衆生活的細微之處、關切之處入手,每年都在市兩會期間提交提案,民生問題存在的痛點難點,他敢於挖掘,敢於發聲。

“只要是涉及老百姓相關的公共事務,韓老師都願意講、熱心評。”2010年左右,廣州媒體人陳力便與韓志鵬有所接觸,“他不像有些採訪對象,講起來格式化一套套,而是站在羣衆的角度去提看法和建議,而且會想怎樣表達更準確更有力。”那些年,韓志鵬仗義執言,“爆款”言論迭出,犀利金句不斷,同時被廣州街坊記住的,還有他實實在在的行動。

西槎路-西灣通道曾被戲稱爲進出同德圍片區的“自古華山一條路”,廣州本地人阿沙還記得,小時候這條路要承擔起近30萬名居民的出行需求,經常塞車,上步到西村短短5公里的路程時常要花費1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以前也沒地鐵,大家一起搭62路公交車去上班,經常會在車上碰到韓委員。”阿沙提到,爲了調研同德圍羣衆出行難、看病難、讀書難的情況,韓志鵬曾到上步廣場擺攤,和街坊們聊天。

2012年,廣州市兩會上,韓志鵬爲30萬同德圍街坊的困境呼籲,引起廣泛關注,同年根據市政府倡議,同德圍成立了廣州第一個公衆諮詢監督委員會,韓志鵬任公諮委主任,各方民意得以有平臺有渠道可表。2014年,廣州市同德圍南北高架正式通車,擺脫“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困頓局面。

“同德圍的第一所高中和第一家三甲醫院的落成也少不了他的努力和付出。”阿沙補充道,“以前同德圍只有一個門診部,沒有夜診,早上8點開門,6點就要去排隊。有次半夜我發高燒,爸媽揹着我折騰了一個小時才趕到人民中路的兒童醫院。”

同德圍的街坊都知道韓志鵬住在哪,有什麼問題,便直接上門,“有天早上,就有七八個大媽,堵在我的家門口提意見,也有家裡窗戶被砸壞的時候。”韓志鵬曾說道。

2017年,夕陽籠罩同德圍,陳力跟韓志鵬走在街道上,看到很多街坊鄰居都主動過來跟他打招呼,他們像彼此認識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熟稔地聊天。這一年,韓志鵬卸任廣州市政協委員,而“韓委員”這個稱呼卻陪伴其終生。

臺上高調臺下“社恐”

在退任市政協委員時,韓志鵬將自己十多年的政協經歷濃縮成十二個字,送給新科政協委員們——能講人話、肯講真話、敢講硬話。他曾經自述,自己深受武俠小說影響,認爲俠義是精神深處的體現,是一種骨髓裡的東西。

在《珠江新聞》《DV現場》等節目中,韓志鵬常作爲時事評論員出鏡,評析民生熱點,怒斥不良現象,言辭有力,說到興起處,還會忍不住拍桌。

與公衆視野裡的張揚不同,日常中的韓志鵬更爲平和,更顯低調。“他當時的辦公室,就一個人一張桌子,旁邊可能都沒法再坐個人,採光也不是很好,我們去拍攝時,一個鏡頭都搖不開。”陳力感慨道,韓志鵬很隨和,有事願意幫,幹完事就走,“他高調是有目的的,理解了他的目的,也就能理解他的高調了”。

原南方電視臺民生欄目一位主持人還記得,跟韓志鵬第一次見面是在電視臺樓下拐角的吸菸處,兩人所在的同檔節目播出已有一段時間,卻還沒見過面。乍一碰上,兩個能說會道、妙語連珠的人都侷促起來,彼此打了個招呼後,說的話加起來可能還不夠十個字。“有點像是‘社恐’,他很清晰地知道要表達什麼,而要進行社交,就有點無所適從。”這位主持人回憶。

韓志鵬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即使感情充沛,言辭有力,常聽節目的老廣也會調侃他“說話不怎麼流利”,但沒有人真的在意這些,在意的,是他說了什麼話。

韓志鵬的主持人朋友說:“他其實只是做了他應該做的事情。”但他也提到,“有這麼一個人,經歷過不同的時代,經歷過整個改革的變遷,他的看法可以給我們一個參考,難得的是還肯發聲,我們是應該珍惜的。”

去年,已有廣州市民發現節目中的韓志鵬聲音沙啞,吐字費勁,隱隱爲他的健康擔憂。近日,突然傳來其辭世的消息。

韓志鵬是靜悄悄走的,一直到四天後遺體告別,公衆才知道名噪一時的“韓委員”去世。據說是他本人的意見,死後不驚動公衆,告別儀式不邀請媒體。據知情人透露,遺體告別儀式參加的人員很少,除關係密切的一家電視臺派代表送了花圈,其他均爲親友。

但在社交媒體上,對韓志鵬的追悼綿綿不絕。韓志鵬生前多次擔任特約評論員的廣東廣播電視臺《DV現場》節目,評價其“生前積極爲民發聲,廣受市民尊重”,並打出字幕:

“謝謝老韓”。

(文中陳力、阿沙均爲化名)

文|記者 謝小婉 實習生 羅銀芳圖|記者 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