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王國」上市前引熱議 作者視角被指不客觀
耶魯大學教授石靜遠的漢語文化史著作「漢字王國」繁體中文版即將出版,在臺灣上市前卻引起網路熱議。臺灣作家洪明道認爲作者視角並不中性,把漢字現代化紅利歸功中國。
根據麥田出版書訊,「漢字王國:從打字機鍵盤、拼音系統到電腦輸入法的問世,讓漢字走向現代的百年語言革命」共分爲7章,細數百年來重要的7場語言變革。從「統一讀音」如何由一張字母表使南腔北調的溝通成爲可能,一路論及漢字的「部首」和「筆劃」影響中文電報問世,並促成編目索引系統。
麥田出版指出,作者石靜遠爲北美漢語研究圈重要學者、目前在耶魯大學任教,透過引用大量文獻,回溯漢字現代化歷程裡衆多關鍵時刻,包括簡體字普及、拼音系統奠定,及數位化時代打造字元集與背後的政治角力。
長期關注文史的醫師作家洪明道近日在臉書指出,提前閱讀完英文原文版後,發現「漢字王國」作者撰寫視角,迎合中國主旋律,忽略語言被削弱等問題,在網路引發大量討論。
洪明道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他認爲全書有2大主要問題。首先是技術層面的政治意圖,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國家如何去分配資源、讓技術演進有政治的干預。書中內文看似中性,卻幾乎是以中國視角描寫,把漢字現代化全數紅利歸功於中國,忽略過程中其他國家的貢獻。
以打字機爲例,洪明道表示,打字機原爲西方世界發明產品,使用漢字的國家吸收技術時,需進行大量設計轉化。日本建立東亞共榮圈殖民統治時,曾爲漢字打字機做不少改良和突破,書中卻只強調中國如何克服重重難關。在數位化部分,作者更只着重中共官方的「748工程」,隻字未提及臺灣發展出以「形」爲基礎、在香港澳門擁有大量使用者的倉頡輸入法。
第2是語言問題,洪明道指出,漢字無論在中國或臺灣,都有很多種讀法與語言,如臺語、廣東話、上海話等,但國家在制定標準華語時,變相削弱其他方言。但書中主要論述之一,即是讚揚漢字現代化讓全中國人民能溝通,卻忽略這是透過國家政策、強力推行普通話運動,削弱各地語言後才達成。
有人認爲「漢字王國」或許能作爲漢語初學者入門磚,但洪明道認爲:「學術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基於事實,但本書有些部分沒有」,例如作者把聲調、詞彙、文法都不同的普通話、上海話、臺語差距,簡化比擬爲不同腔調的英語,應該是7聲8調的臺語,作者都錯寫爲「5–6個聲調」。
洪明道表示,作者甚至寫出「世界上,也許只有中國領導人還能在官方場合用毛筆寫下漢字」論點,先不說臺灣,就已忽視歷代日本首相也會以漢字提座右銘,「她把漢字視爲中國文化的專利,但其實漢字現代化,是由整個漢字文化圈共同推動的」。
不過洪明道認爲,若藉由「漢字王國」一書,引發從臺灣的觀點聲音與對漢字現代化的看法,這次繁體中文版在臺灣上市也不一定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