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基固本保安全(兩會聚焦)

本報記者 康 樸 張 盼 呂九海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事關事業興旺發達、事關人民美好生活、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要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在國家更加安全、社會更加有序、治理更加有效、人民更加滿意上持續用力,把平安中國建設推向更高水平。

——習近平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發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既要守護好萬家燈火的安寧,也要保障好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今中國已成爲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代表委員們說:“‘平安中國’是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

“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李丹丹的手機相冊裡有很多老年人。這個長着“娃娃臉”的姑娘,是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東山街道東經路社區黨委書記,社區老人都叫她“小丹丹”。

“社區面對的問題大多是家長裡短、雞毛蒜皮,但解決不好,就可能帶來大問題。”李丹丹說。

東經路社區老年人佔比達36%。老年人最需要啥?如何幫助他們安享晚年?入戶走訪,李丹丹發現,有老人對輔助器具需求較大,她就把相關建議帶上全國兩會,並得到積極推動;不少老人生活孤單,需要傾聽和陪伴,她組建“黨建聯盟”,拉着轄區內外的黨政機關、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爲老人提供志願服務。

“‘一老一小’關係着千家萬戶的平安幸福。照顧好最需要照顧的人,是社區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責任。”李丹丹說。

搭建“核桃樹下”“黨羣連心亭”等居民自治微平臺,邀請專業法律人士助力化解矛盾糾紛……這樣的“微創新”,東經路社區嘗試過很多。“平安中國需要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要讓羣衆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有處說、有人管,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李丹丹說。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中國是世界上命案發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槍爆案件最少的國家之一,全國刑事案件立案數持續下降……“社會治安形勢保持平穩、人民羣衆安全感日益提高。”從事社會學研究30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表示,當前經濟結構迅速調整,社會結構深刻變化,新問題也隨之而來,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增強鄉鎮(街道)的行政執行能力、爲民服務能力、議事協商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設能力,也要發揮好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志願服務人員的組織動員和綜合服務能力,呼應人民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的新需求、新期待,進一步夯實國家治理的基礎。”

“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這根弦,一刻不能放鬆”

工作10餘年,參與處置應急救援任務3800餘起,搶救被困人員500多人。這些數字,記錄着一名消防官兵的辛苦歷程。每次從救援現場回來,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市長寧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李運飛都會和戰友覆盤火災發生的原因、總結防範火災的經驗。如今在庫車,每個鄉鎮都完善了消防救援設備,建立起多用途專職消防站,並配備專職或兼職的消防救援隊伍,逐步夯實了鄉村火災防控基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公共安全治理,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作爲消防官兵,我們將進一步加強鄉鎮(街道)消防力量建設和火災防控。”李運飛說。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新明輝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輝,經常與鄉鎮企業管理者和一線工人打交道。“基層安全防護用品和安全人員配備不足的現象時有發生,容易帶來風險隱患。”李輝說。

去年全國兩會上,李輝提出關於加強基層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的建議。很快,國家有關部門明確將提升基層應急能力納入規劃,提出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具體措施,爲保護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最近,AI引起的話題熱度不減,李輝希望藉助人工智能進一步實現制度創新和技術賦能。“AI發展也爲基層應急能力發展帶來機遇,我建議建立基於AI算法的區域風險動態評估模型,每季度生成風險熱力圖。在培訓方面開發VR沉浸式培訓系統,實現各類災害場景模擬全覆蓋等,加快提升鄉鎮應急管理能力水平。”李輝表示。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爲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這是一個基本國情。”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張興凱說,近年來,各級黨政部門通過自然災害報告和調查評估的實踐,摸索出一套適合國情的機制和做法。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長期從事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研究的張興凱,常在嘴邊掛着這樣一句話。“中國着力夯實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基層基礎,風險防範、應急處置和支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的格局初步形成,但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這根弦,一刻不能放鬆!”

“用實際行動履職盡責、擔當作爲,守護國家安全”

呼倫湖靜臥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西部,滋養着草原生靈。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路全忠經常來到這裡。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跡,見證着他在水利部門與專家的相關研討。

“築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呼倫湖治理對維護北疆生態安全至關重要。”這幾年,圍繞生態安全、綠色發展等議題,路全忠提交了十幾項提案。“從單純提升水質指標轉向更注重水生態建設,呼倫湖的治理開啓了科學化、系統化治理的新篇章。”

路全忠欣喜地看到,一度水位連續下降、溼地萎縮、野生動物銳減的呼倫湖,如今又煥發出勃勃生機:鳥類種類增至345種,魚兒種類達到39種,哺乳動物也增至38種。曾經消失多年的兔猻悄然迴歸,鴻雁在沼澤地上築起新巢……“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30多年,親眼見證了我們國家發展理念的轉變。我將用實際行動履職盡責、擔當作爲,守護國家安全。”

宇樹科技機器人演繹傳統秧歌登上央視春晚,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重構產業格局……“人工智能+”深入推進,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然而,技術進步帶來的新型安全風險同樣不容忽視。“網絡安全行業的發展直接關係到國家安全,大模型存在的幻覺、內容安全等諸多問題無法通過傳統安全方案有效化解。”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說。

針對人工智能領域面臨的安全風險,周鴻禕建議,一方面可以推動“安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支持鏈主企業圍繞基座模型、知識庫等核心環節研發主動防禦技術;另一方面可以組建跨行業安全聯盟,整合產業鏈資源,加速安全能力向智能製造、智慧醫療等高價值場景滲透,形成協同防禦生態,護航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本報記者金歆、劉溫馨,新安全雜誌記者柳青參與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