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滾出中國?”

票房猛藥,不靈了。

《速激9》。

上映當天狂收2.85億,預測總票房21.76億。

2021年春節檔後最猛一波高潮……

△ 來源:貓眼專業版,下同

來了?

上映14天,這高潮已經縮水快一半。

對它的票房預測,眼看跌到了13.85億。

有人說,是《速激》系列後勁不足了。

但如果我們把範圍再擴大呢?

長期以來作爲票房保障的——

好萊塢大片。

2015年,《速激7》24億,與年度票房冠軍的《捉妖記》只相差毫釐;2021的《速激9》,與《李煥英》相差了近5倍。

2014年,《變形金剛4》是最後一部在中國獲得票房冠軍的好萊塢電影;到2017年《變形金剛5》排名變成了第六。

2020年,好萊塢電影徹底消失於年度票房前十。

△ 第11位《信條》,排名第一的《八佰》同時也是全球票房冠軍,來源:貓眼專業版

不可否認,這其中有疫情因素的作用。

但哪怕拋開全部的數據。

僅從經驗出發——

你有多久沒在大銀幕上看到一部震撼不已的好萊塢大片了?

20年前,我們看着《勇敢者的遊戲》《獅子王》《侏羅紀公園》《終結者》;

今天呢?

《勇敢者的遊戲2:再戰巔峰》《獅子王》《侏羅紀世界1、2》《終結者:黑暗命運》……

過去我們有《哈利·波特》《指環王》《阿凡達》《泰坦尼克》。

今天呢?

《哈利·波特》《指環王》《阿凡達》《泰坦尼克》經典重映。

有一種幸福叫——

“彷彿回到十年前”。

然而一種失落叫——

“這麼些年的好萊塢怎麼了”。

是呀,到底怎麼了?

我們從這頭看過去,從來不只是一個好萊塢。

浮標所至,皆是潮水的動向。

01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30年不遠。

但也足以滄海桑田。

故事回到1994年,一個電影史上無法解釋的幸運數。

這一年,整個世界影壇佳片叢生。

好萊塢更是創下奇蹟。

誕生了名垂影史的《阿甘正傳》《肖申克的救贖》《低俗小說》《獅子王》……

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

一扇久扣的大門,被轟然推開。

就在此前的一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次從1979年的293億跌至3億,全年票房不足10億。

那時的中國電影沒有商業意識,不知道如何吸引觀衆走進影院。

爲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1994年廣電出臺規定:

每年以分賬票房的形式,引進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

於是,有了後來被叫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十部進口大片”。

那一年底,北京、天津等六個試點城市的觀衆,看到了第一部進口的好萊塢大片: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動作懸疑片《亡命天涯》。

《亡命天涯》,在整個好萊塢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但是在當年。

它卻在中國觀衆的世界觀裡,狠狠地鑿出了一大塊缺口。

張大磊的《八月》裡,就還原了記憶中《亡命天涯》引發的轟動。

《亡命天涯》雖只是小範圍試映。

卻輕鬆以2500萬的票房成績打破記錄,成爲當年的冠軍。

對於當時的中國觀衆來說,哪裡見過這樣的電影,這樣的故事。

高潮迭起、懸念叢生的情節,充滿視覺衝擊力的大場面。

芝加哥的燈紅酒綠令人新奇。

從大壩上一躍而下的鏡頭,驚得大家捂住眼睛。

重點是,那完完全全是另一種生活,另一個世界。

最初的改變,總會面臨重重阻礙。

在紀錄片《影響: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電影》中,據當時主張引進好萊塢大片的中影公司總經理吳孟辰說,那時的電影行業內的反對聲音很大。

他們甚至認爲

這個是民族電影的滅頂之災

當時的反對派,更是指責主張引進大片的機構和人是“洋買辦”。

當時北京地區的影院,只能頂着巨大的壓力放映《亡命天涯》。

吳孟辰笑着回憶,那時《亡命天涯》的影片拷貝不敢放在影院,半夜三更和各個影院聯繫,第二天突然就放映。

放電影,搞得像打游擊。

即使如此,電影還是被迫在7天之後就匆匆下映。

一扇窗戶被打開,就註定無法阻擋裡面的人想要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1995年,施瓦辛格主演的動作片《真實的謊言》全面引進中國影院。

對於大多數觀衆來說,它或許才真的稱得上是第一部啓蒙的好萊塢大片。

這對那個年代的觀衆而言,完全是一種壓倒式的觀影體驗。

生死一線的高空戰機搏鬥,跨海大橋的激烈追逐,尺度頗大的香豔美女。

真叫做大開眼“戒”。

《真實的謊言》在當年創造了1.02億的票房奇蹟,成爲了當時首部票房過億的進口電影。

那時候,沒有花式宣發和營銷,全憑觀衆們一腔熱情去貢獻票房。

當時的媒體,都用“爆”字來形容它的火熱。

施瓦辛格,更是成爲了中國第一代家喻戶曉的好萊塢巨星。

一提起好萊塢電影,有一個用爛的詞,叫“個人英雄主義”。

很多人以爲好萊塢的魅力在於英雄,但真正讓中國人入迷的,其實是“個人”。

長久以來,電影在中國絕對不是,也不允許是一項純粹的娛樂。

它總要寓教於樂,賦有某種教育意義和宣傳作用。

電影的故事僅僅是一種餌料。

便於讓人無意識中把整個鉤子吞下。

△ 電影《一秒鐘》:全心全意爲人民

好萊塢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些電影的陳規。

主角的一切動機,完全是個人的。

電影的全部,可以不講一條道理,只爲了你的愉悅。

再配之以極致的想象力,前所未有的視覺效果,中國觀衆第一次體會到了作爲觀衆的主體性。

我們未必感動於英雄的壯舉。

卻在一個個無價值傾向的橋段中,沉迷不已。

《木乃伊》墓穴中鋪天蓋地的聖甲蟲。

《星河戰隊》裡,吸人類腦髓的外星生物。

《終結者2》中施瓦辛格搶走墨鏡,跨上摩托揚長而去。

不刻意輸出愛,也不刻意輸出恨。

這些看似無意義的細節,反而構成了一代人最初的好萊塢情結。

這是好萊塢——

它極大釋放了那股被壓抑的觀影趣味。

它解出了一個必須高懸於頂的真理,告訴你每一個個體、細節、局部都可以如此富有意義。

如何不可愛?

02

如果把通貨膨脹考慮在內。

好萊塢在中國創造的票房巔峰,仍然屬於《泰坦尼克號》。

那是1998年。

《泰坦尼克號》在中國市場生生奪走3.6億元票房。

這一數字,一直到十一年後才被打破。

《泰坦尼克號》在當年有多火爆呢?

幾十塊一張的電影票,那時普遍月收入只有幾百塊的年輕男女,勒緊褲腰帶也要去看。

場場爆滿,一票難求,票價甚至被炒到好幾百。

就在大家奔走相告,共同矚目下。

《泰坦尼克號》上演了驚天一幕——

那是在兩人情投意合,愛火交織的時刻,Rose玉體橫陳,正面出現在大銀幕上。

多少組織學生觀影的老師,在那一刻慌亂了手腳。

多少幼小的心靈,猝不及防承受了過於美好的東西。

是中國的社會風氣已經成熟、開放到了這一幕可以坦然出現的程度嗎?

2012年,《泰坦尼克號》3D版重映。

一絲不苟的剪刀,給了我們一個遲來的答案。

不是這尺度可以出現了。

而是因爲這是好萊塢,足夠一騎絕塵的好萊塢,所以它的尺度也就擁有了豁免權。

那是一個我們仍然願意仰望的好萊塢。

可以爲之扭轉自我價值觀的時代。

好萊塢走向廣袤的中國市場。

何嘗又不是中國觀衆走向一個更廣袤的世界。

2001年,中國加入WTO,加速融入全球化。

引進大片的數量,也從最初的10部,上升到了20部。

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也在那時奠定了一批長盛不衰的大IP。

《星球大戰》《007》《哈利波特》《變形金剛》……

雖然,每年的引進片配額面向的是世界各地。

但是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引進片幾乎就代指好萊塢電影。

“好萊塢”三個字,就是觀衆心目中的金字招牌。

走進影院,一定值回票價。

進入新世紀後,在好萊塢大片的強大攻勢下,中國電影也在危機中求變。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2.5億票房打敗《指環王》,登頂年度冠軍,揚眉吐氣。

同時,也開啓了中國大導們以古裝大片對抗好萊塢的時代。

2004年,爲了保護國產電影,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誕生。

並作爲某種潛規則延續至今——

每年的暑期檔,不引進海外分賬大片。

這也就是傳說中的“國產電影保護月”。

中國電影還太弱小,太需要保護——在好萊塢的面前。

中式古裝大片救市的方案,從張藝謀到陳凱歌、馮小剛,再而衰,三而竭。

觀衆興趣退散,票房收益見底。

更不留情面的是,好萊塢另一股浪潮異軍突起。

2010年《阿凡達》。

不少人還能回憶起十年前,它在中國上映時的萬人空巷。

當時的媒體報道:“一票難求堪比春運”。

當年的新聞影像,記錄下了上海巨幕影廳前,人們從凌晨開始大排長龍。

當時廣電總局還專門邀請過一批專家、影評人,開會分析“阿凡達現象”。

不管是以瑰麗想象塑造出的潘朵拉星,還是那跨越性的3D技術。

都又一次革新了中國觀衆對於好萊塢大片的認知。

2010年,《阿凡達》在中國以13.5億票房成爲第一部票房過10億的電影。

也是在這一年,中國電影票房總額邁入百億時代。

《阿凡達》創造的神話,將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市場的狂歡續寫了幾年。

2011和2012年的中國票房榜前十中,分別有6部和7部都是好萊塢大片。

2014年,《變形金剛4》以19億票房登頂中國年度冠軍,佔該片全球票房的三分之一。

儘管輕鬆打破了《阿凡達》創下的紀錄,但這次的冠軍,好萊塢贏得並不怎麼好看。

3D、IMAX極盡視覺體驗。

中國元素極盡討好。

中國演員李冰冰以科學家的正面形象出演,也不再是龍套或特工。

但已經有不少觀衆開始厭倦這樣套路式狂轟濫炸的大片。

特效一流,劇情故事不入流。

誰也沒想到。

這竟是好萊塢電影最後一次在中國票房榜上奪冠。

03

好萊塢的魅力,是什麼時候開始退潮的呢?

數據上更直觀。

新的十年,中國電影市場開始極速擴張,銀幕數額和票房總量不斷打破紀錄。

從2010年的100億,到疫情前2019年的600億+。

△ 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而創造一個個單片票房紀錄的,是國產電影。

2015年,《捉妖記》25億。

2016年,《美人魚》33億。

2017年,《戰狼2》創造了新十年的奇蹟:55億。

是第二名《速度與激情8》票房的近2倍多。

吳京揮舞起的那面五星紅旗,點燃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是中國觀衆在好萊塢動作大片中,永遠無法體會到的。

2017年,還有一部印度電影以12億票房進入了前十名。

《摔跤吧,爸爸》。

豆瓣上,《摔跤》以9.0的高分深受中國觀衆的認可。

現實主義,女性生存。

《摔跤》在中國的成功,正在於恰恰切中了我們當下關心的問題。

往後幾年,印度的現實主義電影在中國市場迎來了一波小高潮:《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調音師》。

2019年,還有3.76億的《何以爲家》,這部小成本、文藝向的中東電影成爲票房黑馬。

難民、貧窮和兒童生存,引發巨大討論。

比起好萊塢創造的瑰麗夢境,我們如今更愛觀摩遠方的現實問題和苦難。

引進片,已經不再是好萊塢的天下。

當年《阿凡達》上映時,影迷激動滿滿地說:

“詹姆斯·卡梅隆閉上眼,全是電影的明天。”

但往後十年,這個明天依舊不太明朗。

好萊塢去哪了?

如今,好萊塢的困局是來自多方面的。

萬達併購傳奇,亞馬遜收購米高梅。

這幾年網飛崛起,出品了《愛爾蘭人》《婚姻故事》《羅馬》等一系列大熱佳片,訂閱用戶超2億,不斷衝擊着各大製片廠。

以往每一波好萊塢大片的爆發,都有賴於最新的技術革命。

然而距離上一次《阿凡達》的3D技術。

好萊塢這十年來有什麼變革呢?

李安想要導夫先路,苦心孤詣創造的120幀,哪怕拉滿到3D+4K,《雙子殺手》依然沒多大水花。

這十年,好萊塢仍然在創造奇觀。

但觀衆的“啊”越來越少。

卻而代之的是——

“哦”。

而這樣的“哦”,一旦被國產電影製造出來,就會重新變成“啊”。

客觀地說,《哪吒之魔童降世》並沒有達到皮克斯動畫最頂尖的技術水平。

但它的50億票房。

是所有好萊塢動畫片在中國都不可比擬的。

《流浪地球》,在科幻類型上未達完善,仍是開始。

但這仍然不妨礙,中國觀衆的熱血沸騰。

從一部不被看好的春節檔,成爲年度票房冠軍。

曾經霸榜的好萊塢電影,一部部被國產片置換。

到現在,票房前十的榜單上,好萊塢電影只剩下了一部《復聯4》。

好萊塢總票房的佔比,也降到20%以下。

△ 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如果說,曾經的中國觀衆迫切渴望奇觀,渴望做夢。

那如今,大家更在乎的是主題——

有沒有指出現實痛點。

有沒有正確的價值觀。

能不能激發民族情緒。

如今的現象級國產電影,往往都超越了電影本身,揹負了更多——

《戰狼2》,愛國。

《李煥英》,女性。(而且是一種中式特色的母女關係)

《哪吒》,國漫之光。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里程碑。

在一個個崛起被“自來水”的同時。

是好萊塢如蒼蠅一樣,頻頻撞向脆弱的雷區。

去年,《怪物獵人》因爲一句“Chinese knees”臺詞涉嫌辱華,匆匆下映,豆瓣詞條消失。

歐陽靖被迫出來解釋道歉也無濟於事。

這位以華裔身份自豪的rapper,真的會願意說出有辱華含義的臺詞嗎?

在公憤、討伐之後,有人真的聽過他完整的解釋嗎?

《花木蘭》因爲大雜燴式的歷史錯誤,被上升到“辱華”“醜化中國”的高度。

但不要忘了,被我們視爲經典的動畫版《花木蘭》,同樣歷史錯漏百出——

南方的水田;隋唐才發明的煙花。

去年,還有昆汀的《好萊塢往事》,疑似因爲李小龍的形象問題撤檔。

因爲李小龍的形象不高大完美,傲慢且有些滑稽。

於是,向來喜歡玩梗和惡搞名人的昆汀也辱華了。

如果是,何苦在《殺死比爾》中用女主角的服裝來致敬。

況且《好萊塢往事》終究是一部虛構電影。

漫威的《尚氣》,更是還沒上映,就因爲“滿大人原型”“演員長相”等一系列問題受到辱華控訴,遭遇抵制。

不可否認,以上電影都存在爭議的空間。

但就像破窗理論。

一扇窗的破損,讓其餘完好的窗也變得難以保全。

一旦黨同伐異的思維變成評判一部電影的第一反應,那麼被冒犯這件事也開始內捲起來。

無論有沒有端倪,好萊塢電影都越來越動輒得咎。

張藝謀,因爲讚賞《阿麗塔》兩句,被指責“帶頭跪着”。

以及。

“讓我們看看,除了張藝謀,還有誰跪着?”

《你好,李煥英》讓無數人淚灑影院,重映的《阿凡達》也被指責爲:擋了咱們《李煥英》的票房奪冠之路。

2017年,《戰狼2》爆火,也適逢諾蘭的戰爭片《敦刻爾克》上映。

一種聲音出現。

給《戰狼2》出錢的纔是愛國者,給《敦刻爾克》買票的就是“送子彈”。

今年,那部創造了神話的《阿凡達》,再次迴歸重映。

卻有人說:這是好萊塢又來圈錢了。

近十年前。

遇到那個從未被證明過的“國產片保護月”,觀衆還在習慣性嘲諷和抱怨。

而如今。

當這個特殊的檔期事實上已經沒有了保護的成分時,面對上映的好萊塢電影,抱怨變成了:它們憑什麼能來圈錢?

一邊是總差一口氣的好萊塢電影。

一邊是不斷提起的民族情緒。

那個讓人能全神貫注,投入一場視覺冒險的年代正在遠去。

在1994年,中國製片廠將一年十部好萊塢大片的引進視爲滅頂之災。

在2004年,需要建起高高的柵欄來保護國產電影市場。

如今,每年的引進片有百部之多,國產電影份額卻佔據絕對優勢。

中國觀衆,已經越來越不買好萊塢的賬。

好萊塢大片還想要像過去一樣製造一場夢。

但大家卻只聽出疲倦而又錯亂的夢囈。

曾經,看一場好萊塢電影,或許需要坐很遠的車,走很遠的路,花上好幾天的飯錢。

一年十部,錯過就只能等。

如今,我們有了唾手可得的3D、iMAX、杜比……以及爭相涌入中國市場的好萊塢大片。

卻弄丟了去電影院的衝動,和當初一起看電影的人。

最近老電影《天堂電影院》重映。

多多三十年後再回來,曾經熱鬧的電影院轟然倒塌。

不是誰的錯,只是一切都順理成章地改變了。

但他還是會記得,會懷念,當小鎮的影院重建,大銀幕上終於出現了吻戲時。

大家聚集在影院裡,激動地、歡呼着鼓起掌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M就是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