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藍綠白的600萬考題

(圖/達志影像)

2022年到來,臺灣又要進入新一輪的選戰週期,「抗中保臺」主軸會不會貫穿今年年底的縣市長選舉?答案似乎已經相當清晰。2018年選戰,民進黨打出「反併吞」遭遇滑鐵盧,但2019年北京對臺促統談話與香港反送中「助攻」之後,美中矛盾日漸加劇,綠營操作「抗中」日臻成熟,既有以鞏固政權爲目標的常態性宣傳,也有以贏得選舉爲目標的戰時動員體制,預料今年縣市長選舉還是會被操作爲「主權保衛戰」。

果然,兩岸高層的元旦談話開啓了新一輪政治對抗的序幕。去年倒數第2天,大陸國防部撂下狠話,稱解放軍向臺海出動的飛機架次「只會多、不會少」,暗指今年臺海將更加波濤洶涌;次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新年電視賀詞,強調「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直接訴諸統一。而蔡總統的元旦文告對北京「硬中有軟」,既有挺香港自由民主、警告對岸勿「軍事冒進」的硬表態,也有「照顧好人民生活」、「以和平方式共同面對問題」的軟喊話,但國臺辦發言人一以貫之地以「謀獨挑釁」回擊。

大陸駐美大使秦剛去年年終透露,北京更希望從中美關係這個「根源」管控臺獨、維護臺海穩定局面,但大陸若要實現對臺政治目標,這個「根源」其實並非美國,而是2300萬臺灣人民。

今年是香港特區成立25週年,當年北京曾以爲一部《基本法》就可一勞永逸,卻在25年來始終難以有效因應香港內部親泛民、親西方、親本土的社會力量,最終導致這股力量在2019年徹底站在北京對立面。去年底香港立法會選舉僅有30%的投票率,這能否刺激北京思考如何以此爲鑑,面對臺灣人民?

如果結合2020大選與去年公投揭示的臺灣民意版圖,基本可以在兩岸關係立場上,清晰畫分出3個板塊:約400萬人主張「和中」,樂見兩岸交流合作的大方向;約400萬人主張「抗中」,堅決反對統一與中共對臺政策;還有約600萬人,他們傾向維持兩岸分治現狀,既反感綠營藉反中、抗中議題對內破壞民主、掩蓋施政弊端,也希望現有兩岸經貿關係可以繼續下去,並讓臺灣持續受益,但尚不信任中共對臺言行以及「一國兩制」等各類對臺的促統宣傳。簡言之,這部分民衆不反中,但也不親中,反對臺獨帶來戰亂,卻又懼怕統一後直接被大陸管治。

事實上,這600萬人纔是決定歷次臺灣選舉的關鍵力量,也是影響臺灣兩岸路線的最重要羣體。2020大選,這個羣體大部分倒向蔡英文;2021四大公投,他們卻在「抗中有理」論述前選擇迴避、觀望。展望2022和2024兩場大選,民進黨勢必要透過「聯美」與「拒統」重新喚醒這600萬人,國民黨積極恢復對美關係,用意同樣在此。至於民衆黨的支持者本來就在這600萬人中,如何最大化吸票是柯文哲最大的考驗。

藍綠白摩拳擦掌,都瞄準了這塊必爭之地,何時大陸的對臺政策言行能讓這600萬人產生正面觀感,纔是北京口中兩岸「主動權」、「主導權」在臺灣社會真正落地的那一天。(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