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探月精神,爲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探月工程實施伊始,就開始探索和採用新型舉國體制之路。實施嫦娥四號任務時,探月工程又探索新的模式,面向全球徵集科學載荷,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這對打破航天工業壁壘、加速航天技術創新、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資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探月工程自信地加大尖端技術對外開放的力度,真正做到了充分利用國外的一切有利因素,不斷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接見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四次接見嫦娥系列任務的參研參試人員代表,顯示了對探月工程的高度重視。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大力弘揚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大力建設新型舉國體制,展志氣、硬骨氣、蓄底氣,爲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探月精神是航天精神在新時代的接續展現

以探月精神爲代表的航天精神始終與中國航天相生相隨、一體發展,推動了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實現了歷史性、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嫦娥六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這是探月精神在新時代新徵程推動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新成就的新例證,展現了中國航天取得一個個飛天奇蹟背後的奮鬥姿態和格局擔當,進一步堅定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豪感、榮譽感和對國家邁向現代化強國的信心與決心。

愛國奉獻和自立自強始終是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薪火相傳的寶貴特質。幾代中國航天人爲了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甘當無名英雄,不計個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奉獻、無怨無悔,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搞航天必須有獨立自主的志氣、自力更生的骨氣,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幾代中國航天人始終把握歷史使命,錨定前進方向,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確保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進入太空、利用太空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讓中華民族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邁得更有底氣。

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要大力弘揚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把這“傳家寶”運用好、傳承好、發展好,在砥礪奮進的征途上凝聚起更加磅礴綿延的精神力量。

探月工程是新型舉國體制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

與一些西方國家相比,中國航天事業起步晚、底子薄,爲了集中有限的資源,儘快在一窮二白的“白紙”上書寫中國人的飛天夢想,黨中央採取了舉全國之力、舉人民之力的舉國體制,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航天之路,爲我國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積累了寶貴經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突顯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

進入新時代,一些西方國家又以國家安全等爲由,頻頻對我實施築牆、脫鉤、斷供,編織科技鐵幕,加碼技術封鎖,處心積慮限制我國科技的發展。事關國家安全的航天尖端技術,中國不可能從西方得到。嚴峻形勢表明,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必須繼續發揮制度優勢,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牢牢把握創新的主動權、發展的主動權。

爲了突破技術瓶頸,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探月工程實施伊始,就開始探索和採用新型舉國體制之路。秉承傳統制度優勢,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爲抓手,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力圖攻克航天尖端領域技術難題。

探月工程作爲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爲止難度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任務,涉及衆多技術領域,全國有兩千餘家單位、十幾萬科技人員參與其中。工程強化了頂層決策,建立了全國大協作的七層次協同體系,包括數十個分系統,各級總工程師上百人,涉及信息、機械、電子、材料等近百個學科。探月工程還突顯了戰略科學家對決策的支持,成立了由百餘位知名專家組成的核心科學研究團隊。正是這些伴隨探月工程成長的科技領軍人物和初出茅廬的科研“新兵”,他們共同伸出的雙手,託舉了“嫦娥”的一次次成功飛天。

探月工程強調綜合調用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協同發力,並實現了由“系統管理”向“系統治理”轉變,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市場配置創新資源。向全社會開放項目,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各類機構積極參與,形成政府引導,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單位積極參與的協同創新格局。

實施嫦娥四號任務時,探月工程又探索新的模式,面向全球徵集科學載荷,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這對打破航天工業壁壘、加速航天技術創新、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資效益發揮了積極作用。探月工程自信地加大尖端技術對外開放的力度,真正做到了充分利用國外的一切有利因素,不斷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在新型舉國體制賦能之下,探月工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條龍”攻關攻堅,“一盤棋”協同推進,“一體化”迭代提升,不斷實現新的技術突破,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耀眼的成績。中國航天已經從過去的“跟跑”向“並跑”轉變,部分領域實現了“領跑”的跨越。

航天科技是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領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標誌。建設航天強國,是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探月工程“三步走”圓滿收官到全面開啓中國空間站建設,從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到“天問一號”邁出行星際探測第一步,一系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持續實施,推動了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全面發展,中國航天形成了“箭、彈、星、船、器”的完整體系。通過新型舉國體制的託舉,中國航天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自立自強水平持續提升。

中國航天的新發展、新高度,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極大增強了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實踐證明,中國人完全有志氣、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牢牢掌握推動科技發展的戰略主動。

青年人要在新時代新徵程上奮勇爭先

新時代的中國航天,是青年人大展拳腳的舞臺。據統計,“載人航天工程研製隊伍,35以下的年輕人佔80%以上。‘北斗’團隊的平均年齡35歲,‘嫦娥’團隊、‘神舟’團隊33歲,‘東方紅四號團隊’29歲,而衛星應用團隊僅有28歲。”青年人在科學發展中跨越,在自主創新中攀登,爲航天事業接續發展開闢了更爲廣闊的領域與空間。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傳承探月精神等航天精神,不斷追逐夢想,一棒接着一棒奔跑,一茬接着一茬苦幹。只有這樣,中國人的航天夢纔會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跑中,從“藍圖繪夢”最終“奮鬥圓夢”。

新徵程上,青年人要追求卓越、勇於攻堅,不斷提升敢於鬥爭的血性擔當。青年一代要勇於攻克“卡脖子”問題,敢於啃下發展中的“硬骨頭”。在科技創新這一國際博弈的主戰場,要搶佔先機、直面問題,不斷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而將中國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已經不可逆轉,但越是如此,前行路上所面臨的風險挑戰也就越發嚴峻,尤其是在航天領域。我們要不斷磨礪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堅強意志,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從容應對一切挑戰而不被任何挑戰所嚇倒、征服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

“且養凌雲翅,俯仰弄清音。”青年人要牢牢抓住苦練本領、增長才乾的人生黃金時期,始終把學習當作一種責任、一種追求和一種生活方式。只有學有所長、學有所專、專有所精,才能積蓄充分的力量、夯實牢固的基礎,在工作中、在崗位上練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寬肩膀”和“硬本領”,用埋頭苦幹的行動創造實實在在的成績,用紮紮實實的工作托起千年飛天、九天攬月的夢想。

(作者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2019年度全國優秀教師)

錢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