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企業面臨庫存難題

疫情剛爆發時,民衆對許多商品需求銳減,導致企業面臨庫存過多窘境。但之後邊境封鎖、供應鏈陷入緊縮與需求逐漸反彈,證明大量庫存反而是明智之舉。

如今企業面對的問題在於,是否還要繼續維持超額庫存的策略。根據標普全球公司的統計指出,排除沒有實體庫存、像是金融等產業,標普500企業第二季庫存平均較2019年同期增加15%。如果以疫情前的10年季度平均值相比,則更高出53%。

從日產汽車到百事可樂等企業都指出,過去10年高效率的供應鏈、也就是外界所稱的「及時化」製造業,恐怕已步入尾聲。美國總統拜登在10月一場演說談到緩解塞港的措施時,曾強調這個世界需要具有更長遠的目光。

然而許多企業強調,一旦交易情況恢復正常化,他們還是傾向讓庫存水位回到疫情前的水準。對企業而言,積壓龐大庫存意味需要投注更多資金、更多空間、管理人員與保險支出等,而且如何在商品有效期限到期前售出也是一大問題。

自從疫情爆發後,奧地利最大營建集團Strabag就不斷囤積額外的營運材料、像是鋼鐵與木材等。執行長貝特(Thomas Birtel)指出該做法只是權宜之計,只要疫情與供應鏈恢復正常,他們將立即回到過去的庫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