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雲夢秦漢簡牘:彰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真切與鮮活
11月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省孝感市雲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聽取簡牘內容、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研究情況介紹,指出要繼續加強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爲“簡牘之鄉”的雲夢,不僅有舉世矚目的睡虎地秦簡,還有新近在鄭家湖墓地出土的“中華第一長文觚”。隨着釋讀和研究的深入,簡牘中蘊藏的文化密碼不斷被破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更加真切、鮮活。
雲夢,東周時期原屬楚,不晚於戰國中期,該地建有城邑(後稱楚王城),併成爲楚國的重鎮。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拔郢佔領安陸,設南郡安陸縣,雲夢楚王城爲縣治所在地。如今的楚王城舊址附近,分佈着衆多戰國秦漢墓地,包括睡虎地、龍崗、大墳頭、木匠墳、珍珠坡、江郭及鄭家湖等十餘處,其年代多集中在白起拔郢後至漢初。考古研究表明,這些墓主人主要是秦人、楚遺民,以及邁入漢王朝門檻的秦楚後裔。作爲楚、秦、漢政權更替重要歷史節點的親歷者,他們共同見證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
▲ 湖北省博物館展出的雲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的3D復原頭像。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折射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雲夢秦墓
秦佔領安陸至秦統一六國期間,雲夢一直是秦人統一南方的戰略要衝。當時,雲夢楚王城水陸暢通,北扼隨棗走廊咽喉,南臨千里雲夢古澤。秦之南郡安陸縣,縣境所轄自隨州以南直抵長江,順溳水而下,可封控江漢;東面則接壤楚境,臂指淮陳,爲秦楚交戰的前沿。雲夢楚王城成爲秦人固守的政治重鎮,更是秦軍東進南下的橋頭堡,後來也是秦始皇南巡狩獵祭祀的雲夢行宮所在地。
鄭家湖等雲夢秦墓是戰國末至漢初南方地區秦文化色彩濃郁、特徵鮮明的墓葬,隨葬的日用陶器組合與西北秦墓出土器物高度一致,屈肢葬、西頭向等典型的秦文化葬俗也十分明顯。典型秦文化墓葬在雲夢的出現,正是秦人佔領安陸並進行有效治理的體現。
雲夢秦墓的秦文化要素豐富,整體接近西北秦墓而有別於其他關東秦墓,這些都表明墓主多是徵召而來的秦人士兵和留守官吏及其家屬。從殉牲習俗特別是頭蹄葬來看,墓主還包括西北戎人及其後裔。他們中有不少人親歷了秦統一戰爭,如睡虎地秦簡墓墓主“喜”曾三次入伍,參加了伐魏、攻趙戰爭。
▲ 頭蹄葬。
鄭家湖M257墓是整個墓地級別最高的一座墓,從其隨葬日用陶器組合、屈肢葬、殉牲習俗來看,墓主應是西北秦人。據考古分析,墓主出生在西北旱作區,但在少年時期來到江漢平原直至去世。墓主死亡年齡在45歲左右,其棺內人骨架兩側擺放有三把銅劍,劍鋒傷痕累累,表明墓主應是一名征戰多年的武士或將軍。考古研究顯示,墓主下葬年代在秦代,如此算來,他至少爲秦統一六國征戰了近20年。
睡虎地秦墓曾出土我國考古目前發現的最早家書。“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這是秦代士兵“黑夫”和“驚”寫給長兄的木牘家書。從家書中可知,“黑夫”兄弟倆曾參加了秦國攻打楚之陳郢(今河南淮陽)的戰爭。
一個值得一提的歷史細節是,雲夢出土陶器上“安陸市亭”的方形戳印,從戰國晚期至秦代、再至漢初,不曾間斷地出現,模印的風格與尺寸也看不出任何變化。這說明“市亭”這種基層監管機構在此期間一直延續使用,也表明秦制一統在基層因襲相承。
記載秦楚往事、文化交融的簡牘遺墨
雲夢地區出土了珍貴的木牘文本、罕見的板畫圖像,還有大批精美絕倫的秦文化漆器。它們能夠倖存於世,得益於千載難逢的飽水古墓,正是在這種相對穩定的“恆溫恆溼”環境裡,歷史的細節才留存得依然鮮活。睡虎地秦簡、鄭家湖墓地的“中華第一長文觚”等,爲研究楚、秦、漢政權嬗遞,秦漢大一統進程中的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填補了傳世文獻的諸多空白。
1975年12月,沉睡2000多年的雲夢睡虎地秦簡出土面世,震驚考古界。1155枚竹簡、約4萬字,這是墓主“喜”在生前摘抄、記錄的“工作筆記”,內文爲墨書秦篆。這些竹簡記錄的內容主要有《編年記》《語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爲吏之道》《日書》甲種和乙種等十篇,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
▲ 葬具木板畫。
睡虎地秦簡不僅揭秘了墓主“喜”的生平履歷,還記錄了秦代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和秦統一六國的許多大事。其中,《秦律十八種》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備的古代法律文獻,從農業生產到倉庫事務,從貨幣管理到驛傳供給飯食,都有明確規定,被譽爲“中華第一律”。其法律條文、法理邏輯等,對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史具有重要意義。
睡虎地秦簡的不少文字材料直接或間接反映了這一時期各民族融合的歷史事實。由《法律答問》的簡文可知:秦人以“夏”自居,稱臣屬於秦的其他族羣父母所生之子以及出生在秦地之外的人爲“真”。簡文顯示,除了秦人,其他族羣的首領在法律上也受到一定的優待,秦人與其他族羣的通婚受到法律保護。
睡虎地秦簡《日書》分甲、乙兩種。甲種《日書》中不僅記載有來自秦地的建除之法(根據天象佔測人事吉凶禍福的方法),亦有與湖北江陵九店楚簡《建除》和《叢辰》基本相同的內容,後者是楚人風俗信仰。甲種《日書》中還載有秦、楚紀月對照。由此可見,楚地原有的禁忌和兇吉觀念被整合進南郡秦人的信仰體系,這從日常生活的禁忌信仰角度反映了秦楚文化的深層交融。
2021年,鄭家湖墓地出土的一枚木觚,以秦隸書寫,約700字。這篇被譽爲“中華第一長文觚”的策問類文獻,記載了東方謀士遊說秦王休兵罷戰、與民休息,其體例、文風與《戰國策》一致,縱橫色彩鮮明。
▲ “中華第一長文觚”。
據專家考證,木觚記載的事件可能發生在戰國後期。當時秦國勢頭強勁,東方五國結盟抗秦,取得暫時勝利,謀求與秦休戰,故派謀士前往秦國遊說秦王。謀士先引“以不義反爲義”“桀紂亡國,吳人失其先王冢廟”等典故,暗示秦王當以史爲鑑。之後,謀士又以自己所見所聞,勸說秦王止兵,使民安居樂業。最後,謀士細述秦國地廣、兵強、人衆、物豐,暗喻秦王應當“知足”。當時正是秦統一六國鏖戰之際,墓主撰寫或抄寫甚至僅僅是珍藏這份文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的厭戰傾向,這種傾向可能與其文人背景有關。
記錄秦楚往來、和平共處的古墓遺存與葬俗
在鄭家湖墓地,秦人與楚人毗鄰而葬;在相鄰的江郭墓地,秦人與楚人混葬,這些都是他們混居的空間體現。考古研究清晰揭示了當時南北人羣的頻繁遷徙和密切互動,是族羣融合的生動寫照。
在雲夢高等級秦墓出土器物中,楚式青銅禮器組合與秦式日用陶器組合共存的現象較爲普遍,甚至有楚式與秦式禮器共存的現象。譬如鄭家湖M257墓,出土了鼎壺銅禮器組合4套,壺有方壺與圓壺兩種,銅鼎則包括2件秦式鼎、2件楚式鼎。楚式青銅禮器在秦人上層墓葬中較廣泛出現,楚式禮器與秦式禮器二者共存的現象表明,秦文化勇於革新、兼收幷蓄,秦人對楚文化禮制的接受程度較高。
▲ 銅器組合。
雲夢秦墓還出土了不少北方遊牧民族風格的飾品,其中以帶鉤(古人用來扣接束腰革帶的掛鉤)最爲常見。動物造型的帶鉤流行於東周時期的北方戎狄之間,戰國時期趙國受其影響也比較流行。鄭家湖M277墓出土的銅帶鉤,後蹄翻轉的造型細節具有明顯的北方特徵,但獸頭與中原流行的螭虎紋的頭部有些類似,整體呈現出戰國末到漢初的時代特徵。這種帶鉤反映了秦人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流融合。
▲ 銅帶鉤。
墓葬出土的漆器同樣體現了當時不同族羣的往來融合。如鄭家湖M346墓出土的漆盂,其內底正中爲飛奔的駿馬,馬身體扭曲成S形,馬頭彎曲向下,嘴略呈喙狀,前蹄蹬踏, 後蹄因後肢反捲而與前蹄相背。這種馬形象在北方草原地帶相當常見,一般認爲是戰國晚期我國北方動物紋飾吸收阿爾泰藝術的風格特徵,開始出現怪獸紋、後半個軀體翻轉的動物形象等。這種馬形象在雲夢的出現,或與秦人中的西北戎人有關。
▲ 馬紋盂。
此外,從鄭家湖M234墓頭廂與棺室之間板門上的繪畫,也可看到鮮明的秦文化標識。如作爲祭器的扁壺圖案和可能象徵蒼穹的樹葉紋組合圖案,扁壺是典型的秦文化器物,樹葉紋則多見於秦都咸陽和秦東陵出土的瓦當。畫中的仙鶴形象也很突出,這種仙鶴形象早在長沙子彈庫楚帛畫已出現,故板門上的仙鶴繪圖應是受到楚文化的影響。
從葬俗上來看,頭蹄葬在雲夢睡虎地和鄭家湖墓地中多次出現,這一葬俗一般被認爲與北方戎狄有關。楚、秦甚至包括西戎的葬俗在同一秦墓中共存,是文化融合的鮮活體現。具體而言,楚文化因素包括棺槨結構上帶頭廂或邊廂、槨內開設門窗,墓坑內填充青膏泥、楚式銅禮器和典型楚文化陶器等。秦文化因素包括隨葬釜缶等日用陶器組合,屈肢葬、西頭向等葬俗,多與西北秦墓高度一致。西北戎人習俗包括隨葬動物頭骨、蹄骨以及帶鉤等。
見證民族融合、走向統一的鄭家湖墓地
鄭家湖墓地位於楚王城城址東南郊,西距睡虎地墓地約3000米,2020年和202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清理古墓300多座,墓地東南片區爲楚文化墓葬,西北片區爲秦文化墓葬,二者毗鄰而葬。鄭家湖墓地反映了秦楚融合乃至中華民族融爲一體的過程。該項目曾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學者對鄭家湖墓地秦墓12具個體人骨進行科學檢測,重建了他們的遷徙行爲和生活史:5人出生於南方稻作區,7人出生於北方旱作區;9人有遠距離遷徙。
這些墓主生前的生活軌跡也不盡相同。如M276墓,從隨葬的日用陶器組合和墓坑中的黃牛頭蹄葬來看,墓主很可能是個西戎女子。她出生在西北,並在那裡度過了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纔來到南方。類似身份的還有M346墓的墓主。M290的墓主應是一位出生在南方的女性,在北方度過了青少年時期,成年後又回到了南方。M225墓的女墓主應是出生在隨棗走廊兩側的灰巖山區,成年後纔來到雲夢,隨葬的日用陶器組合以秦式器爲主,混有一件典型的楚式陶器——圜底雙耳罐。她或許是本地楚人後裔,後來嫁給秦人,接受秦文化的同時也保留了楚文化傳統。要強調的是,5個出生在南方的個體中,有4位是女性,她們應該都是鎮守安陸的秦人家屬或配偶。秦滅亡後,這些秦人及其後裔大多留在當地,最後走進漢朝。
雲夢鄭家湖墓地,從實物、文字、圖像多個層面生動展示了戰國末至漢初的大變革時代,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縮影。在秦朝發展過程中,諸多族羣遷徙交融,逐漸進入大一統體系。儘管他們在文化習俗上仍保留有自身的特色,但漸漸融入華夏禮樂文化之中,不斷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一座座飽水墓,倒映着一個個歷史場景;鄭家湖墓地,刻錄了大一統進程的縮影。湖北雲夢古墓生動展示了秦楚文化的逐漸融合,見證了多元一體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格局的形成發展進程。
(作者羅運兵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趙軍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由羅運兵提供。)
監製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製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好看,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