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領吃員,還得是川渝人

最近我的看劇搭子和我說,你知道現在搭子圈都有多細分了嗎?都發展出公司午睡搭子了,並給我發來了一張兩人相擁睡在工位下的神圖。

就離譜中又帶着一絲合理。

搭子文化現在很流行,什麼打球搭子、摸魚搭子、拍照搭子都發展迅猛,所有搭子裡,可能飯搭子是那個要求最高的一個。

要口味合得來、也要聊天合得來,畢竟吃飯不聊天,滋味少一半。

剛好我最近在看劉儀偉的新節目《生活常食》,不是精緻的美食紀錄片,就是劉儀偉在成都街頭邊逛邊吃,但特別閒適從容。

也讓我發現,你們川渝人才是最好的互聯網美食搭子。

初代電子下飯菜掌勺人

很多人不知道,劉儀偉其實是地道的成都人,從小在成都長大,從川大中文系畢業一年之後,才選擇了北上北漂。

我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央視那個很會做菜的主持人。

1999年,央視開了一檔美食節目叫《天天飲食》,不同於現在的美食節目卷出花,那時這檔節目就特別質樸,每週挑一道家常菜,也不找什麼名廚教學。

就是主持人自己做的同時,聊聊做法和菜色背後的飲食文化。

背景也不拘泥在演播廳內,有時候也會出出外景,在野外,在外面的餐廳,只要架起桌子,有鍋有菜就可以來一期。

劉儀偉那個時候最經典的形象是穿着各色襯衫,繫着亮色圍裙,居家小男人形象深入人心。

《天天飲食》也因爲接地氣的形式,成爲不少家庭飯點時間,最早的一批“電子下飯菜”。

和他熱愛放雞精的做飯手法,一樣成爲標誌性記憶點的,還有劉儀偉一口帶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話,把紅燒肉說成紅燒ziou,那個味兒纔對了。

其實劉儀偉最早並不是這檔節目的主持人,那個時候他其實是節目的幕後文案總策劃,寫寫詞順順臺本纔是他的主要工作。

結果央視真把這節目雛形搭好了,卻沒找到合適的主持人,在最初節目的設定裡,這個人要會做菜,還得會嘮嗑,語言要風趣幽默,不能一本正經當科普。

於是繞了一圈,又把劉儀偉趕鴨子上架做了第一期,結果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他那不標準的普通話反而成爲了特色。還愛玩諧音梗,“失戀的人就要吃絲瓜”。

從成都走出來的劉儀偉,也把耙耳朵文化帶出川,那時他的口號是“讓男人滾回廚房”。

不過幽默的是,當時教人做飯的劉儀偉其實並沒有廚師證,純純半路出家,反而收穫了幾百萬觀衆的愛。

這種“無心栽柳”式的事業發展,也頻頻出現在他的人生裡,在因爲美食主持人走紅之前,他跟着馮小剛拍過電影,也當過汽車方向的廣告文案。

後來和朋友合夥做起了唱片公司,第一個挖寶捧出來的新人就是戴軍。

不當美食主持人之後,又轉行去說脫口秀,競聘上了東方衛視《東方夜譚》的主持人,這次不用做飯過程中夾些妙趣橫生的語言機鋒,直接就是一個大說特說。

我尤其喜歡每期的搞笑讀熱點環節,言辭辛辣的同時又足夠有趣,有期拿單行道樂隊的歌改寫球迷諷刺之歌,每一句都是梗。

難怪現在好多網友重溫節目之後,誇他是早期的“脫口秀鼻祖”。

而且當時節目裡創新的不少節目形式,比如劉儀偉一直拿一個叫小蔡的人砸掛,後來有一期小蔡本尊出現,就此成爲嘉賓留下來。

這種形式也被後來的節目借鑑,像大家可能更熟悉一點的《金星秀》就沿用了這個模式。在那個年代裡,能把語言類節目做出這樣的影響力,劉儀偉某種意義上,確實是開了行業先河的。

這一期聊蘇有朋的,很多點很值得看

這檔節目在當時拿過收視冠軍,也沒阻止劉儀偉繼續折騰的心。

他後來又是導演、作家、演戲幾路齊下,偶爾也會回到自己主持人的舒適區。直到如今20多年後,他又成了新的互聯網美食分享家。

美食搭子的必備要素

爲什麼我看了劉儀偉,會說川渝人是最合適的美食搭子呢?理由還真不少。

首先就是川渝人自帶鬆弛感,劉儀偉更是其中的代表。

前段時間上了好多熱搜,說四川人能有多鬆弛,從隨地大小躺,到騎自行車逛商場,還有出川之後就很少看到的四處gu到起(蹲着)。

有個笑話是,你看到一個四川人一動不動躺在草坡坡上,不要着急不要驚慌,他可能只是在曬太陽。

這種怎麼舒服怎麼來的鬆弛感,就特別具有成爲搭子的百搭屬性。

劉儀偉在《生活常食》裡,也認證了四川人的“向陽”屬性,不過他倒是身體力行地證明了,小小松弛感,看我輕鬆拿捏。

第一期一開始,就是他在路邊滷菜攤子上買滷菜,買完之後就拎着塑料袋子到處溜達,走到人民公園就是一個川人血脈的隨地大小坐。

光坐還不夠,手裡不是帶吃的了嘛,直接開蓋,沒有筷子就拿手捻起來吃,吃完還得咂摸一下,一點不講究,鬆弛到不像錄節目。

但更妙的是,周圍沒有一個人對這種行爲側目,我要是擱上海安福路復刻同款,隨地大小坐拿手吃滷菜,往來的人多少都會瞅我兩眼。

除了夠鬆弛,也因爲川渝人在如何吃,怎麼吃這件事上,確實是有一些刻進血脈的DNA的。

節目裡劉儀偉去吃這幾年的成都網紅頭牌“冒烤鴨”,他不要互聯網上爆火的紅油,反而就要吃傳統的“不辣”版本。你覺得這不地道吧,四川人咋不吃辣?

‍人家反而和你講,這纔是一個地地道道。

冒烤鴨不是什麼近幾年的流行新物種,其實早在八九十年代,成都的菜市場就已經開始把烤過的鴨子用來冒,湯水不辣,但反而激發出烤鴨肉的柔嫩和碼料的香氣。

川人只愛吃辣,更是一個刻板印象,明明他們吃糖也很多,餈粑、鍋盔、三大炮,不甜反而纔是異類。

還有一個,就是一碰到吃,川渝人會自動點亮社交技能。

劉儀偉逛菜市場的時候看到了豌豆尖,本來是在聊吃尖尖和吃根根哪種纔是川渝人的待客之道。結果旁邊的四川嬢嬢們耳朵尖,聽到之後也要加入羣聊。

並且還持相反意見,覺得根根還是尖尖,只是個人口味問題。劉儀偉倒是社交悍匪,和兩個嬢嬢一來一往,堅持己見。

買鍋盔的時候也是,隨隨便便就問起了老闆的創業史,甚至聊到了鍋盔三代,如今才五歲的小朋友,何時孫繼爺業。

除了悍匪一般的社交能力,劉儀偉可能比普通川渝人多點亮了一個美食金句輸出的技能。幾十年折騰下來的積累,讓他聊起食物,可以自然而然過渡到背後的故事。

吃完老媽蹄花,能和你聊爲啥四川有名的吃的,都拿女性命名?

從葉婆婆、到老媽,再到什麼大娘,反而很少看到什麼大爺之類的。這和川人的發展史和地理優勢有關,參與經濟生產的女性多,自然而然地位也會高很多。

你看看,鬆弛會吃還能social,這不就是完美的美食搭子?

互聯網領吃員,吃的也是生活方式

劉儀偉是川渝美食搭子的精縮版,像咱們一般人搭不到這種程度的,但感謝互聯網,咱現實搭不到這樣next level的,不妨礙他在節目裡,成爲互聯網領吃員,讓咱們線上跟着學習,線下練練。

其實成都已經不算什麼小衆的寶藏美食地了,從各種類型的美食綜藝再到紀錄片,還有閱讀量上千萬的美食攻略。可以說,成都的本土美食就像小英家的牛,快被榨乾了。

當什麼東西被消費過太多次之後,那再來看,其實已經失去了期待值。

劉儀偉也沒有帶大家去吃什麼與衆不同的東西,只是蹄花、鍋盔、冒菜滷菜這些常見的,也不自持成都本地人的身份,非說自己帶着去吃的纔是正宗的。

他吃老媽蹄花,也只是在衆多老媽蹄花總店裡隨機選了一家。

但能有如此強的搭子生活感,也在於,除了吃的食物,劉儀偉總能用最樸素生動的語言聊出食物背後的飲食文化。

聊到川人愛甜,被導演問哪裡的東坡肘子才最正宗。他講清來源,但不下判斷,在他的美食模式裡,評價食物不應該用正宗,而應該用道地。

因爲,只要產自當地,被當地人接受和喜歡的食物,都有它的道地之處,這比執着地找一個所謂的正宗,更加包容和開闊。

同時,他還能三言兩語,就把和吃聯繫到一起的生活方式,徐徐帶出。

當劉儀偉捧着三大炮邊吃邊看路邊大爺們打牌,想湊上去來一局,卻被多年牌搭子們的大爺婉拒。

哪怕你是藝人明星,在川人的生活裡,還是眼下自己的安逸更重要。

正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才催生出了川渝獨特的美食文化。

冒烤鴨的店就在小區門口,烤鍋盔的小攤甚至藏在小區裡的一個小巷,如果你有四川朋友,隨便一問,都會發現他們心裡最好吃或者說最愛吃的火鍋,永遠是社區裡的老火鍋。

食物是日常的一部分,在川渝人心裡,這些館子也早就成爲了日常的一種。

蒼蠅小館們接地氣地存在於小區巷尾,總是提供着與環境不符的極大美味,味覺上的鮮香熱辣和豐富刺激,融進生活裡,也不過是平凡一餐。地道成都人的劉儀偉,除了吃,更是把這種食物之外的,屬於成都人的特別生活方式,呈現得淋漓盡致。

自自在在地融入,斜斜歪歪地躺平,纔是川渝人萬事不過吃頓火鍋的究極核心。

也是美食綜藝,越過食物表面,觸及到的真正人文底色。

E姐結語

我很喜歡節目那句,生活不過就是今天吃什麼。

吃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吃什麼、怎麼吃或許有各種各樣的講法,但只有吃,是不論男女老少、貧窮富貴、階級差別, 人生一等一的平等事。所以我愛看美食類的節目、綜藝,不只是爲了下飯,也愛那種通過他人的視角,看看別人生活的窺視感。

劉儀偉的好搭子屬性也在這裡,他觀察、瞭解,但不介入,甚至有一種太透徹的包容。

第二期裡他買三大炮的地方在景區,就是無數美食攻略裡,會反覆給你拔草的那種避雷地方。可他不介意,你說他不懂嗎?一個在成都土生土長,做美食也有小半輩子的人會不懂嘛。

他只是包容,年輕人愛買的網紅打卡食物他也嘗試,他不會批判,只是笑着去試一試這種生活方式,試了喜歡或者不喜歡,都是甩手而過,轉身就投入下一個食物裡。

這纔是美食家的修養,也是真正的大自在。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喜歡什麼樣子的飯搭子?

來評論區說說吧~

一個語言類綜藝的長期主義

TVB美食大賞:豬腸粉、鹹魚包和滿漢全席,哪一款是你最愛?

疫境求生:黎氏三不沾、小鳳姐糖水…港劇美食烹飪指南

-今天頭條の作者-

你的小仙女E姐,川渝人的甜辣醬

值日生:甜辣醬 美編:樹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