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林佳龍「榮邦計劃」 施振榮獻策:援外要翻轉思維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資料照/翻攝自施振榮臉書)

記者呂晏慈/臺北報導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日前評論外交部長林佳龍提出的「榮邦計劃」,他認爲,臺灣應將自己定位爲「全世界的朋友」,利用經濟發展的經驗協助友邦,善盡世界公民的責任,並建立和友邦的「援外」新模式,讓國人及友邦都充分了解、支持政府的政策,步步擴大雙方可合作的新產業版圖,讓臺灣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針對臺灣外交路線,施振榮近日透過社羣平臺撰寫長文,吸引網友轉傳討論。他指出,林佳龍日前赴立法院報告施政計劃時,強調政府外交政策將從「固邦」到「榮邦」,持續強化在友邦推動榮邦計劃,他也十分贊同。

施振榮分析,臺灣的「友邦」包括邦交國與友好國家,而臺灣的定位就是「科技島」,同時也要扮演「世界公民」的角色,做全世界的朋友,對當地做出貢獻。他建議,政府藉由援外政策在當地市場投資,「不僅對當地有利,對臺灣也有利」,一方面讓臺灣的技術可以創造更大附加價值,投資獲利最終也會回饋到臺灣。

施振榮說,早期臺灣的援外政策是透過「農耕隊」將農業技術移轉給邦交國,協助其技術升級,可惜對當地產業的發展協助有限,而今臺灣已成爲「科技島」(Hi-Tech),同時也是世界的「創新矽島」(Si-nnovation Island),正可藉由分享臺灣產業建立高科技產業及經營生態圈的經驗,來協助友邦推動在地產業的發展。

施振榮舉臺積電赴海外設廠,及他正推動的「電動物流車」、「零碳排船」計劃爲例,他說,「都是從王道的思維出發,以『共創價值、利益平衡』的精神,希望能造就當地產業的發展」。

施振榮舉例,臺積電在海外設廠,也是希望能帶動當地的產業發展並促成經濟繁榮;而電動物流車、零碳排船,是由臺灣掌握關鍵技術與零組件後,可將技術授權至市場當地,由在地合作伙伴製造,扮演供應鏈的一環,讓產業發展在當地紮根,進而促進在地的經濟發展。

施振榮表示,臺灣的援外政策要翻轉思維,過去以「捐助」方式援助友邦,未來應重新定位,將臺灣的捐助款項轉爲友邦當地政府在榮邦計劃中所擁有的投資股權,臺灣並可協助提供其科技技術,目標是能在當地以產業化的方式永續發展,促成在地繁榮,而要能促成產業在友邦落地發展,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利益平衡」,讓臺灣與當地產業的合作伙伴共享利益,如此才能「攜手合作、共創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