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的極地夢想清單之[大峽谷]:首次全程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
◎線路理由:
1.中國國家地理《人一生要去的五十個地方》之林芝、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兩處,(我的主要計劃,目前已完成四十二個);
2.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排名第一的峽谷、雪山和瀑布;
3.讀行天下《探險聖經》,中國十大探險熱點之首;
4.三年左右走中國最難的十條徒步線路之三;
5.本人愛好戶外運動三週年紀念之行。
◎主要看點:
1、是世界第一長、深和險的大峽谷,被稱爲“人類最後的秘境”;
◎全程路線:
第一階段: 派鄉轉運站——直白村――加拉村——白馬狗熊——西興拉雪山——藏布巴東瀑布——巴玉村——扎曲村(大拐彎)――排龍鄉
第二階段: 波密――嘎隆拉雪山――108K――旁辛鄉――甘德鄉(甘代)——加拉薩鄉――108K——墨脫縣——多雄拉雪山——派鄉轉運站
◎攝影器材:
數碼單反--------尼康D80(1000萬像素)一架,尼康AF24-120VR防抖鏡頭一個,適馬AF10-20 廣角鏡頭一個,電池4塊、SD卡13G(2G×6、1G×1),曼富圖三腳架B-460,百諾雲臺BH-0,金鐘獨腳架 RUP-40(兼徒步杖)
卡片機----------卡西歐Z55(525萬像素)一臺,電池(1230MA)二塊,SD卡1.25G
◎線路示意圖:(1P)
大峽谷第一天<4月1日 多雲到少雲 氣溫15°C>
幾經波折確定成行的隊員只有我和新加坡的Hichos 才2人,也是前期籌備中,我們所能預料到的最壞的一種情況。共請了嚮導1人名字叫西繞,還有協作5人,都是峽谷內村子的藏族人,總共8人組隊。
昨天抵派鄉轉運站,正式進入大峽谷地區。今天下午乘拖拉機至十八公里處,有南迦巴瓦雪山觀景臺,拍了些照片。再行5公里多,住宿在直白村。
附註:
1.派鄉轉運站------提到“轉運站”,就不能不說到如今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墨脫,所謂的轉運站就是物資到達此地之後要卸下,然後人背馬馱進入墨脫。除了派鄉轉運站之外,波密有另外一個轉運站,這就是徒步墨脫的人進出墨脫環線的兩端了。轉運站的左側,是滔滔雅魯藏布江,此處的雅魯藏布還沒有進入峽谷地段,但是寬度已經在收縮,岸邊有一些散佈的農田和村莊,別有一番溫柔平靜的風味。而右側可以看到一個山崗,上崗上面是大片高聳的經幡,爬上去,環顧四周,除了南伽巴瓦、加拉白壘之外,另外可以看到數座耀眼的雪峰,雖然不知名,但是同樣美豔奪目。
2.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但它前面的14座高山全是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因此南迦巴瓦是7000米級山峰中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在藏語中有多種解釋,一爲“雷電如火燃燒”,一爲“直刺天空的長矛”,後一個名字來源於《格薩爾王傳》中的“門嶺一戰”,在這段中將南迦巴峰描繪成狀若“長矛直刺蒼穹”。由這些充滿陽剛的名字裡,我們大概也能揣摩出南迦巴瓦峰的剛烈與不可征服。
關於南迦巴瓦另外還有一個廣爲外界所知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上天派南迦巴瓦和拉加白壘鎮守東南。弟弟加拉白壘勤奮好學武功高強,個子也是越長越高,哥哥南迦巴瓦十分嫉妒。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之時將弟弟殺害,將他的頭顱丟了米林縣境內,化成了德拉山。上天爲懲罰南迦巴瓦的罪過,於是罰他永遠駐守雅魯藏布江邊,永遠陪伴着被他殺害的弟弟。這個神話故事很生動地向我們解釋了這兩座山的特點:我們現在看到的加拉白壘峰頂永遠都是圓圓的形狀,那是因爲它是一座無頭山:南迦巴瓦則大概自知罪孽深重,所以常年雲遮霧罩不讓外人一窺。
《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推舉南伽巴瓦爲中國最美的山第一名,並且重點介紹了她的神秘莫測、難以窺到真容:“僅是轉眼,漫卷的雲煙又遮蓋了他,欲再看時,卻只見天空流雲如織,雲下羣山含羞”。上世紀初曾有一些外國探險家經印度來到這裡,希望一睹神山芳容,能拍下一張照片,但整整等了一個月,南峰始終爲濃雲所掩,只好望山興嘆,抱憾而歸。即使當地人,一年之中可以看見他真容的時分也寥寥無幾。
3.加拉白壘峰------加拉白壘峰海拔7294米,位於雅江大峽谷外側東經95.0、北緯19.8處,與南迦瓦峰相距20公里隔江對峙。走向爲東西弧形排列、多爲險壁懸崖,山谷中發育着數十條冰川。其頂部比較平展,常年被冰雪覆蓋,地勢陡峭,雪崩十分頻繁。
401圖片說明:
01 雅魯藏布江的沙灘
02 著名的派鄉轉運站
03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入口標誌牌
04 山上的經幡陣
05 大山的影子
06 遠望加拉白壘雪山(海拔7294米)
07 嚮導西繞的家
08 桃花盛開的地方
09 中國最美的雪山---南迦巴瓦(海拔7782米)
10 難見真容的南迦巴瓦峰
大峽谷第二天<4月2日 多雲有小雨 15°C左右>
在直白村休整一天,四處轉轉,想下到江面峽谷,一直沒找到路。南加巴瓦峰也被雲霧擋住了。晚上因爲結帳方式和住店老闆吵了起來,看來思維方式有點不同,後面的路還長,要多加小心纔是。
附註:
1.直白村------就在南加巴瓦腳下,是目前汽車能進入大峽谷的最後一個村莊。離派鄉約十八公里。
2.雅魯藏布大峽谷------雅魯藏布江下游,江水繞行南迦巴瓦峰,峰迴路轉,作巨大馬蹄形轉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峽谷。1994年,中國科學家們對大峽谷進行了科學論證,以綜合的指標,確認雅魯藏布幹流上的這個大峽谷爲世界第一大峽谷。據國家測繪局公佈的數據:這個大峽谷北起米林縣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脫縣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長504.6公里,最深處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峽谷。曾被列爲世界之最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深1800米,長440公里)和秘魯的科爾卡大峽谷(深3203米),都不能與雅魯藏布大峽谷等量齊觀。新華通訊社向全世界及時報道了這一消息,全球爲之轟動。
402圖片說明:
01 直白村的峽谷招待所
02 籬笆
03 偶遇的藏族小孩
04 一個水磨房
05 一隻雞與一頭牛的對話
06 桃花季節
07 馬羊成羣
08 青稞
09 我和我的隊友Hichos
10 老鄉家的牆
大峽谷第三天<4月3日 多雲、下午小雨 氣溫12°C>
從直白村出發,到峽谷內最後一個村莊——加拉村,有38公里遠,不通車,總共走了9個小時。我負重約有20斤。加拉村建在距江邊1公里遠的一個平臺上,有7戶人家,最少有三百年的歷史了。進村後覺得最奇怪的是村裡竟有1輛摩托車、2輛自行車和3臺微型拖拉機,經瞭解這些車的行使範圍大概有三公里左右。當時是把它們拆成零件,背到村裡再組裝成整車使用。加拉村的GPS數據:北緯29°42.325' 東經94°54.221'。GPS是Hichos 帶的,型號爲60CSX是GARMIN(高明)牌,在臺灣買的。
403圖片說明:
01 與協作出發前的合影
02 峽谷景色
03 拍到的峽谷第一個拐彎
04 戀花的馬羣
05 滿山盡染桃花紅
06 途中與馬骨頭的留影
07 雅魯藏布江風光
08 加拉村裡兩輛自行車其一
09 好奇的藏族小孩
10 加拉村裡三臺拖拉機之一
大峽谷第四天<4月4日 晴到少雲 10°C>
徒步約12公里,6個多小時,宿營地叫西瀝,海拔3147M,北緯29°43.286',東經94°56.391'。一到營地,脫了上衣馬上發現了草蝨子,經檢查,在我身上發現了3只,而在Hichos的身上竟有14只之多,真是嚇人!聽嚮導說,這蟲要是進到耳朵裡就會有生命危險。嚇得我們倆趕緊把風油精塗到耳朵眼裡。我抓了6只裝到塑料袋裡準備帶出峽谷。
附註:
1.草蝨子------極富進攻性的小蟲子就棲身在樹上和草叢裡,一感知人在近前,便飛身落地,疾速爬向人體吸血。這種形同半個黃豆粒大小的灰色的吸血鬼,最喜愛叮人的襠部。有誰被叮咬,千萬別硬性除掉,那樣極易僅僅剝掉外體,另一半仍嵌入肉中,造成感染,導致發燒。最佳的辦法是用菸頭烤掉。
98年國家科考隊當年考察雅魯藏布大峽谷時,認爲途中最煩人的是草蝨子。人被草蝨子叮咬,你不知不覺,一旦發現竟不容易把它弄下來,具有肉色的不過小指腳蓋大的草蝨子叮住後,其尖長的頭部會深入肉層,稍有不慎會將它的“嘴”留在人的肉皮裡,很容易引起發炎,這在以前我們也是經歷過的。這次一分隊的中央電視臺的攝像師納日斯被草蝨子叮咬,在大腿跟部,就因爲沒有拔出它的“嘴”而引起發炎,引起全腿淋巴腫脹人發燒,不得不專門派人把他從無人區提前護送出來,我在半途的大本營碰到他時,他臉色蒼黃,拐着一條腿,柱着一根柺棍,靠大把大把吃僅有的消炎藥片抗着,在一個民工的護送下,一拐一拐的走出峽谷,要五天的路程,還要經過原始密林、大塌方區、吊索橋等,我真不敢想像他怎樣走出去的,但他硬是堅持下來了,上了川藏公路,求過路汽車搭上,直奔林芝八一,立即住進解放軍野戰醫院,動了手術,縫了四針,住了半個月,花費幾千元,這就是遇到一個小小蝨子造成的“禍害”。
404圖片說明:
01 雪山的早晨
02 出發前的合影
03 原始叢林
04 嚮導西繞(派鄉尼丁村人,46歲,曾多次帶路走峽谷)
05 雲霧中的雪山
06 峽谷景色
07 途中雪山
08 叢林深處
09 霧鎖南山
10 峽谷彎彎
11 平生第一次見到草蝨子
12 放大了看它
大峽谷第五天<4月5日 陰有小雨 約10°C>
98雅漂隊楊勇隊長因身上發現草蝨子多而被稱爲“師(蝨)長”,我也笑稱Hichos爲“獅(蝨)王”,有“特殊吸引力”。沒想到早上起來卻是我最先中招了,在腳上已有一頭草蝨子扎進皮膚裡,不知爲何沒有感覺。原以爲會很痛,先用菸頭燙,後用風油精泡,全都沒效果,只好用手拔,有點痛,它的細脖子出乎意料地結實,拔了好幾下,最後頭斷在皮膚裡,聽說會感染,有點怕怕。
上午行走在原始竹林中,下午是原始森林,途經最高點爲3725M,今天氣溫下降,沒有發現草蝨子。晚上7點到營地,共走了9個多小時,約15公里(直線距離3公里)。每次吃飯都是煮一大鍋粗磚茶,配烙麪餅或糌粑,中午開了罐紅燒肉罐頭。第4#營地:北緯29°44. 724',東經94°57.514',海拔3478M。
405圖片說明:
01 草蝨子咬腳紀念照
02 峽谷與經幡
03 穿行在原始竹林中
04 俯瞰大峽谷
05 中午了歇會
06 樹菇
07 遠看直白村
08 爲何偏走獨木路?
09 豐盛的晚餐
10 連夜趕製竹揹簍
大峽谷第六天<4月6日 陰有小雨>
昨晚後半夜開始下雨。Hichos夜裡在身上抓到兩隻跳蚤,我身上也被咬了好幾個包。今天的路一直下坡,雨後非常滑,Hichos經驗少些,走得有點吃力,我還好點。下降了800多米海拔到江邊,走了4個多小時,約8公里路,直線1.5公里。後一直下雨,江邊石頭太滑,無法再走,只好就地紮營。
在江對岸100米高的巖壁上看見一隻黃山羊(也可能是鹿),想下到江邊喝水,我們很耐心地看了一個多小時,它嘗試着從不同路線下去,由於地勢太陡,嘗試了六、七次都失敗了,可惜一直沒等到它下來。
晚餐是麪疙瘩湯,味道不錯,算改善伙食了。裡面放了些從加拉村帶來的野菜。
晚上六點多,協作北馬看到一隻老鷹在追一隻雪雞,我們趕走老鷹,雪雞已鑽進江邊一塊大岩石下面,後來我們幾個爬進石縫中,把它救出來。發現它頭上有兩個藍色的角,覺得特異,拍了幾張照片,就把它放生了。藏族協作認爲我們在神山(南迦巴瓦)腳下救了神鳥,它會保佑我們大家平安的。
第5#營地,北緯29°45.447',東經94°58.119',海拔2675M。宿營地在距江邊不到二十米的一個大石洞中,最高不到1.8米,6米見方。沒搭帳篷。每個人睡前先在耳朵眼周圍塗風油精,然後用紙巾塞住耳孔,以防土蝨子進入。一夜江水轟鳴,睡得還香。
406圖片說明:
01 隊友Hichos在下坡
02 峽谷景色
03 途中小息
04 峽谷風光
05 口渴的山羊在找路
06 也可能是小鹿
07 幽靜
08 霧色茫茫
09 江邊的大石頭
10 當時它爲了躲避老鷹攻擊鑽進了岩石縫裡,被一協作北馬發現趕走了老鷹,四個人忙活近一小時才解救出它,當時它爲躲避老鷹的追捕,卡在江邊巨石灘中很深的一個石縫裡。其頭上有角樣子挺怪的,以爲是神鳥拍完幾張照片馬上就放了。
11 回來後朋友劉健把這張照片發到福建觀鳥會的網站上,DX們稱其爲“紅腹角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大峽谷第七天<4月7日 晴到少雲 15°C>
上午在江邊巨石灘走了3.5公里,三個多小時,對面就是加拉白壘雪山隱約在雲霧中。傍晚5點到達江邊的6#營地。總共徒步約12公里,用了7個多小時(直線距離4.4公里)。這個營地很開闊,百來人宿營都沒問題。第6#營地,北緯29°45.470',東經95°00.862',海拔2621M。
喬列的佩刀不小心丟了。太陽還高,大家忙着曬睡袋,生火煮茶。路上,第一次在我的褲腿上見到旱螞蝗,馬上拍了個紀念照。翻山途中草蝨子奇多,在我身上就找到幾十只,已不那麼好奇了,幸虧它們還沒有下口。Hichos到營地,在身上就發現了二十幾只,帳篷裡也有5只,趕忙清理掉。
附註:
旱螞蟥------螞蟥又名蛭,是一種吸血環體動物。在野外遇到螞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螞蟥叮人吸血後容易引起感染,所以我們應該學會保護自己,同是在遭到侵襲時,冷靜地處理。 螞蟥分旱螞蟥、水螞蟥、寄生螞蟥三種。前兩者是常遇到的。
旱螞蟥的“老巢”多在溪邊雜草叢中,尤其是在堆積有腐敗的枯木爛葉和潮溼隱蔽地方的爲多。這些傢伙平時潛伏在落葉、草叢或石頭下,伺機吸食人畜血。水螞蟥則潛伏在水草叢中,一旦有人下水,它們便飛快地游出附在人畜的身體上,飽餐一頓之後離去。 當這些“吸血鬼”叮在你身上時,你千萬別用手去把它拔下來,那是很愚蠢的做法。因爲螞蟥有兩個吸盤,很可能你會適得其反,令它吸得更緊。同時硬拔,會讓它的口器斷落於皮下,引起感染。
把螞蟥弄下來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拍拍手臂大腿或其它被叮咬的地方,這種震盪會螞蟥會脫落。 用濃鹽水塗在螞蟥身上是一種常見的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螞蟥身上塗肥皂水、煙油、酒、醋等等。很快,螞蟥就會掉下地來。 用火也可以讓螞蟥吃不消,用火柴烤一下它,它便受不了。 螞蟥脫落以後,對於被叮咬的傷口要進行必要處理,不然引起感染便麻煩了。塗一些碘酒或酒精消毒。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的話,也不用着急,
教你一個土方,用竹葉燒焦成炭灰,或將嫩竹葉搗爛敷在傷口上,一樣可以達到防感染和止血的目的。 雖然我們有對付螞蟥的辦法,但被它叮咬,吸一通畢竟不是件舒服的事,所以最好是做一些防備工作。 穿長褲,並且把襪子套於褲腿外,紮緊褲腳,因爲螞蟥是無孔不入的。裸露的地方要塗抹防蚊劑或防擴油膏。當你全身都散發出這種味道,螞蟥便敬而遠之。
有關的故事------聽說墨脫有個旱螞蟥山,山上的枝枝條條都掛滿了旱螞蟥。過山時,必須以百米衝刺般的速度前進,目的是趁旱螞蟥還沒反應過來之前趕緊通過,即便如此,人身上還會掛上不少旱螞蟥,嚴重時須用刀刮才颳得乾淨。植物學家徐鳳翔有一次經過旱螞蟥山時,就創造了一天掛了百多條旱螞蟥的記錄。真如此言,我們所碰到的三二條旱螞蟥實在不足掛齒。考察隊裡的行家稱,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共有三種旱螞蟥,一種黑大,有十多釐米長;第二種細小,黑色,形同火柴棍;第三種是花螞蟥,毒性最大。可見,我們碰到的旱螞蟥還是比較“仁慈”的一種。
407圖片說明:
01 雪山
02 嚮導西繞在開路
03 峽谷美景
04 隊友Hichos
05 小溪彎彎
06 協作桑金(嚮導西繞的兒子 22歲 多次走峽谷)
07 協作北馬(派鄉尼丁村人 33歲 3次走峽谷)
08 江邊小歇
09 流動推拿站
10 江對岸的雪崩區
11 快到宿營地了
12 見到的第一隻螞蟥
大峽谷第八天<4月8日 上午少雲 下午至傍晚小雨>
天亮時分下了一陣小雨,9點起來,10點半出發,上午走水平路,下午走山路。總共走了近7個小時,雨中約10公里。第7#營地:海拔3040M,北緯29°45.207',東經95°02.845'。我們兩個都在向藏族人民的習慣靠攏,三餐都是煮茶(放些鹽的粗磚茶,大約三元一塊)、糌粑、幹辣椒泡水或加點藏肉(是生肉曬乾的)切片,不知能堅持多久。晚上的娛樂就是鬥地主。
附註: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麪。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麪,與我國北方的炒麪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麪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
吃糌粑時,碗裡放上一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麪,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麪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着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麪壓人茶水中;待炒麪、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裡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裡送。藏族羣衆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遊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一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裡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裡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有時,把糌粑倒進一個叫“唐古”的皮口袋裡,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曆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一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蔘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麥穗花校和一種叫“孜卓” 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一點糌粑,向空中連撤三次,再抓一點放進嘴裡,然後說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408圖片說明:
01 行走在天地間
02 協作喬列(派鄉格嘎村人 43歲 5次部分走峽谷)
03 途中煮茶
04 峽谷三帥哥
05 協作次仁(派鄉尼丁村人 23歲 4次部分走峽谷)
06 走累了說會悄悄話
07 立此存照-----草蝨子小分隊
08 參天
09 峽谷
10 原始的木頭
大峽谷第九天<4月9日 晴轉多雲>
上午出營地不久,即來到一大片的沼澤地,一腳踩下去,軟軟的冒出許多水。大家的鞋全都進水了。在嚮導的帶領下,七拐八拐,繞來繞去,二十多分鐘,終於平安走出去了。12時抵達邊巴拉山口,海拔3269M,北緯29°44.819',東經95°03.310'。經過漫長的下坡,6個多小時,徒步約9公里,終於到達佛教聖地——白馬狗熊,原先的寺廟早已倒塌,只剩下一些斷垣殘壁。這些年有3個喇嘛在這裡閉關修行,建了三個小棚子,還有2000年美國人遺留下來的一隻黃色塑料划艇。環繞四周的都是雪山,離江邊三百米左右的一塊高出的平臺,就像蓮花中心的寶座一樣,集天地靈氣於一處。第8#營地海拔2718M,北緯29°44.538',東經95°03.921'。
在附近發現一顆很大的西藏神樹,木頭是紅色的帶有香味,我收集了幾塊神木留念。在遺棄菜地裡我找到了一些小青菜,晚餐吃麪團湯改善一下。7天未見青菜,味道真香。
我們在四處巡視中,竟無意發現了一個秘密藏寶處,裡面有不少銅佛、銅號、海螺、法號以及銅碗等佛寺器皿,看樣子年代久遠,頗有考古價值。拍完紀念照,按藏族人的規矩,通通放回復原。
白馬狗熊就是白馬狗地區的一個有着800年曆史的寺廟——合起來可稱爲白馬狗寺廟。
附註:
1、沼澤地-------沼澤是指地表過溼、生長着沼澤植物、並有泥炭形成和堆積的地區。沼澤物質中,水佔85%~95%,幹物質?穴主要指泥炭?雪佔5%~10%。全球沼澤面積約有11220萬公頃,約佔陸地面積的0.8%。
沼澤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水熱狀況和地貌。其中,水分條件是沼澤形成的主導因素,因爲過溼的地表才能引起喜溼植物的侵入,從而導致土壤通氣狀況的變化,並在生物作用下產生泥炭的堆積。沼澤的形成可以分爲水體沼澤化和陸地沼澤化。
在氣候溼潤的地區,河水挾帶着大量泥沙流入湖泊。在湖邊或河口地區,由於水面突然變寬,水流速度突然減慢,泥沙在湖邊沉積下來,形成淺灘,一部分細小的物質隨着水流漂到湖泊開闊的地方,沉澱到湖底。這樣年深日久,就使湖泊變得越來越淺。隨着湖水深淺的不同,各種水生植物逐漸繁殖起來。這些植物不斷生長、死亡,大量腐爛植物的殘體不斷在湖底堆積,逐漸形成泥炭。隨着湖底的逐漸淤淺,又有新的植物出現,並從四周向湖心發展,使湖泊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淺。當湖泊中的沉澱物增大到一定限度時,原來水面寬廣的湖泊就變成淺水汪汪、水草叢生的沼澤了。這是水體沼澤化。
有些高原、高山地區,由於冬季地面積雪,到次年春夏季節冰雪融水,地面積水,短草和苔蘚植物雜生,也可形成沼澤。
2、白馬狗熊-------上世紀初,英國人沃德進入雅魯藏布峽谷,並在白馬狗熊附近發現過兩處大瀑布。197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研究員楊逸疇一行在多雄縣派區沿雅江向東而行,他們整整走了15日,纔到達這個叫作白馬狗熊的地方,這也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走進這個大峽谷。可惜那兩處瀑布已因1950年的8.5級大地震而不見蹤影。幾十個民工跟着科學家們走進這片無人區:“我們遇山開路,逢水搭橋,走到一個叫‘白馬狗熊’的地方,江面20米寬,但峽谷最深處達到5000米,由於地勢太險只能折返。”白馬狗熊一帶,江流湍急,江岸兩側萬仞絕壁,嚮導再也不肯前行,無奈之際,楊逸疇只得放棄。但是因爲各種原因,直到90年代,中國科學家並未意識到這可能是一條世界最長最深最險的峽谷。
98年國家科考隊再次考察大峽谷,隨行的楊逸疇研究員寫道:“隨着我們逐漸接近白馬狗熊,峽谷變得愈愈狹窄。兩側多是基岩裸露的懸崖峭壁,大部分地方長着鬱鬱蔥蔥的森林。在峽谷底部擡頭看天,天竟是狹長的一條縫隙,一下覺得世界竟是這樣的狹小。在我們到達白馬狗熊的前一天,經過了一個叫錯卡勒邊壩的地方。這裡是峽谷谷坡上一塊高高的平臺,平臺上堆積着厚厚的一層黃土,走在上面黏滑黏滑的。平臺上面長滿針葉樹,而在杉樹林間竟有一塊碧綠水草佔滿的沼澤地,我們涉水通過沼澤地時,泥水幾乎沒膝。這樣的森林澤景觀在大峽谷中是絕無僅有的,加上黃土物質的沉積,啓發了我們對峽谷成因的看法,這反映了雅魯藏布江由高處向低處切割的發育過程中,不同階段形成的環境是不一樣的。離開錯卡勒邊壩,越過一條溝谷,就到達白馬狗熊這個地方了。”
“白馬狗熊是大峽彎深處的一處地名,以前很有名氣,是藏族人專門深入到大峽彎中拜神祭祀的地方。實際上這是大峽彎右岸支溝口的一塊二級階地堆積平臺,相對高度50~80米,在這裡可以看到雅魯藏布江已深深切入基岩之中,表現出山嘴交錯、疊嶂嵌入曲流的形式。河底在短距離內大幅度轉折變化,兩岸山地受支溝深切割呈現出陡峭的單斜山地形。白馬狗熊的背後高山是南迦巴瓦峰的北坡,從這裡伸出一條S形山谷冰川,兩側山地長着奇形怪狀的杉樹,景色十分優美。從白馬狗熊再沿江往下去,是一排連續的斷崖河谷絕壁,據說離大峽彎頂端不遠了。但民工說再也無路可走了,只能到此爲止。據說以前有人走過,是從白馬狗熊後山翻越一個叫西興拉的山口,然後順着一條支溝到達大峽彎東北側的近南北向谷地中,而要沿大峽彎河谷走是無論如何也走不通的。我們在白馬狗熊駐紮下來,這裡原有的廟宇已坍塌成一片廢墟,樹木雜草叢生。我們下到江邊測量基岩產狀、採水樣、測斷面,看到江水在基岩峽谷中洶涌奔騰,江面寬已不足80米。”
409圖片說明:
01 早起,拍了張雪山
02 早餐後就要拔營了
03 隊友Hichos小心翼翼地走在沼澤地中
04 來個留念PP
05 大峽谷腹地中唯一的沼澤地
06 我們的隊伍是一流的
07 超廣角(死馬10-20)眼中的沼澤風光
08 第一眼見到的白馬狗熊
09 我們終於走到白馬狗熊啦
10 3個喇嘛閉關修行地之一
11 2000年美國人遺留下來的一隻划艇
12 桑金手裡的小青菜
13 藏傳佛教的聖地
14 西繞在加工帶有香味的西藏神樹木頭
15 無意中發現了一個秘密藏寶處
16 人手一樣拍個紀念照
大峽谷第十天<4月10日 中雨>
天亮前開始下雨。中雨一直下到中午還不停,只好冒雨出發。下坡到江邊,又走巨石灘,石頭溼滑又有青苔,一不小心就會滑到。過了三條水流湍急的小溪。聽嚮導說:去年6月份有深圳二女一男(迷失、六月風等)也是走到這兒,水太大,過不了小溪,只好原路返回。我們今年來得早些,順利通過。紮營在江邊巨石旁邊。我和Hiches平均負重18斤左右(包括攝影器材),目前基本還能撐得住,只是後面路還長。路上帶刺的草和灌木種類不少,經常扎到手和腿。下午途中, Hiches被一種叫火麻草的植物觸了一下,當時感到火辣辣的,手還有點發麻,馬上塗了點風油精就好了些。
離營地五十米處有一溫泉,水溫70℃~80℃。大家逐一過去燙燙腳。我脫下襪子,就看見右小腿上有一隻螞蝗和一隻草蝨子。螞蝗剛進入一半,使勁拍幾下它就掉了。而草蝨子的頭已深深扎進皮下,還有回鉤,周圍皮膚紅腫了一大塊,我馬上用溫泉水燙它,沒用;用打火機燒它,還是不出來,並吸了一肚子血。本來想等它自己出來,過了半個多小時沒動靜,只好忍痛拔它,結果是頭斷在皮內,希望不要感染。從早到晚中雨下了一整天,又溼又冷。今天只走了四小時,大約4公里多,最少的一天。帳篷離江邊只有二十米,這段江江面狹窄,落差大,轟隆聲非常響。第9#營地:海拔2471M,北緯29°44.302',東經95°05.083'。
希望明天別下雨啦!
附註:
火麻草-------別名蠍子草,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20-50釐米,有縱條棱,伏生粗硬毛及大螫毛。葉卵形,長4-15釐米,寬3-13釐米,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近截平,邊緣有粗鋸齒,上面深綠色,密佈短鍾乳體,散生長毛及較弱的螫毛,下面淡綠色,疏生短伏毛,葉脈在下面稍凸起,疏生螫毛;葉柄長1-6釐米,有硬長毛及螫毛。雌雄同株;花序腋生,比葉短;雄花序生在莖下部,雌花序生在莖上部;雄花被片4,外面有長粗毛,雄蕊4;雌花被2裂,上方1片橢圓形,頂端有3齒裂,在果期抱託瘦果的基部,下方的1片線形,甚小。瘦果小,扁,長約2毫米,黃褐色,頂端有宿存的線狀花柱。花期夏季,果期秋季。生長在海拔2400米的林緣路旁及山坡疏林內岩石間。
湖北張曉敏(ID爲老磚)05年10月走過一段峽谷,他在《峽谷記實—-—雅魯藏布第八日》中寫到:“半人高的蕁麻(火麻草)如同不知疲倦的刺客,悄然潛身於其他植物之中。稍有不慎,葉片背後絨毛般的細刺擦上裸露的皮膚,如同被數只蜜蜂同時蟄中,火麻疼痛,立即鼓起一排綠豆大的腫包。安徒生童話中,善良的公主艾麗莎爲解救他的哥哥織出十一件長袖的披甲,用的就是這種植物。童話中形容這種植物如燃燒的火。藏語裡叫做 “索”,“索”在藏語中,同時指牙齒。顧名思義,可見其辛辣厲害。”
410圖片說明:
01 經幡與雪山
02 嚮導西繞有點憂心忡忡
03 協作阿旺(派鄉轉運站人 31歲 2次走峽谷 和我一樣也當過兵)
04 把手伸過來
05 火麻草-------別名蠍子草,有很強的神經性毒素
06 穿過水流湍急的三條小溪之一
07 雅江在這拐了個彎
08 把火燒旺點
09 草蝨子的頭已深深扎進皮下
10 大峽谷中的一團火
大峽谷第十一天<4月11日 陰 10℃>
最期待的是出太陽,它在中午時分露了一下臉就沒了。從江邊出發,開始爬山,三百多米的一個大巖壁,有80多度的陡。順着巖縫,手腳並用抓着灌木或草根,“之”字型上升,上到江邊的巖壁頂,再下行。雨後到處溼溼的,幾步一滑。隊友Hichos的手掌不小心又按在火麻草上,先是刺痛,而後就是發麻,按Hichos當時的話:這隻手要殘廢半天了。我穿着排汗內衣的手臂也碰到了火麻草,總算是領教了這草的厲害了。
下午兩點到了江邊休息吃午飯。Hichos一檢查身上,總共發現了十三隻螞蝗,峽谷中的螞蝗個頭不大,有點發黑,吸盤的吸力卻很大,吸到皮膚上很難去掉。過了白馬狗熊,我們開始進入大峽谷的核心區域了。傍晚到營地時,Hiches在身上又發現3只螞蝗,咬得大腿直流血,今天一共16只了,也是個小記錄。其他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幾隻。今天共走了六個多小時,約5公里。GPS顯示直線距離2.1公里。途中可看到西興拉山上有許多雪。快到營地段有500多米,江兩岸都是岩石,江水很急,江面也窄,最窄處僅僅十多米,大部分有二十米左右。今天也是伙食改善日,中午我和Hichos吃的是泡麥片加一小袋榨菜,真好吃。晚上把剩下的一些小青菜、麪疙瘩、藏肉、幹辣椒一起煮了一鍋。吃飽後圍着營地散步。第10#營地:海拔2468M,北緯29°44.398',東經95°06.375',距江邊約80~90M。
在05年10月,湖北張曉敏(ID老磚)和嚮導西繞兩人走峽谷,後張小敏摔傷(盆骨粉碎性骨折),就在這個營地呆了六天,而後在西繞和兒子桑金及其白馬狗熊的喇嘛幫助下,用了六十四天才走出大峽谷。爲此西繞曾八進峽谷,桑金六進峽谷。聽西繞說張曉敏今年10月份將有可能再次走入大峽谷。
附註:
1、轉tpbl的帖-------我關注這條線路已久,但除雅漂隊員與國字號的隊伍外,至今沒有任何一位驢友成功行走過。下個月也就是三月份,有人走這條線路,我與其中某位還交流過,由於時間問題,不能同行,建議樓主關注。這條線路與2002前相比難度更大,因爲中間有些村莊已遷移出大峽谷了,湖北的老磚我認爲應該是驢友中走得最深入的一位,不過差點也爲之丟命。(發表於 2007-2-26 12:04 ,原文見中國戶外資料網 http://bbs.8264.com/viewthread.php?tid=49344&extra=&page=2)
2、轉載《峽谷記實——雅魯藏布第八日》第一部分(作者老磚)------
林中所謂的道路,即是曾經進入峽谷的藏民憑藉經驗與感覺,從諸多的野獸途徑中選擇出合適的一條,通常是野牛或者黃羊的道路。動物的身高自然無法與直立行走的人類相較,於是行走在最前的人揮舞半米多長的砍刀,將牽絆人行的植物呈斜面斬斷,同時作爲路標。98年進入峽谷的中國科考隊,僱傭的民工隊伍中,就有三名專職負責尋路開道。至今,最近的一次具備規模的人跡,是在2002年進入峽谷的西班牙與中國合組的探險隊,三名西班牙人與兩名中國登山協會成員,連同翻譯及民工共進入20人。如今,三年時光過去,叢林恢復如初,斬斷的樹木重抽出新枝,藤蔓再度交織。......
自多察格山上下來,就在我彎身重新系綁鞋帶的工夫,西饒的身影消失在叢林之中。我連聲呼喚,一直未見他的迴應。直追尋到一片刺棘遍佈的叢林中,我選擇了錯誤的路徑,向右方繞去。至一條山澗跟前,才發現西饒正位於對岸左側,直線距離大約不到二十米。我於強行下行時,因浮土坍塌導致發生滑墮。這段兩、三米高的坡壁近乎垂直。
滑墮之後,我彷彿飛行的標槍,沿坡壁而下,疾速從下方平滑的岩石上貼身滑行而過,續而騰空飛過較低的岩石,最後如同被拋出的泥團,失控的身體重重砸落在第三塊岩石上,發出沉厚的撞擊聲響。短暫的麻木之後,劇痛自左腿腿根傳來,恰似扎入神經的尖刺,身體彷彿被電流擊中顫抖不止。汗水似滲透紗布的水珠,大滴大滴地從皮膚毛孔迸出,喉間卻如干枯的荒灘。
我喘着粗氣望着西饒。西饒宛若一尊泥雕,盤腿端坐對岸,那副木然的神情,就象望着一個玩耍中不慎跌倒的孩子。“西饒——”疼痛迫使我放棄爬起身來的嘗試。我雙手後撐,支起上體打量自己的傷處。此刻,我的左腳腳尖正以一種奇怪的姿勢平貼於岩石表面,直直地指向右腳腳跟,就象時鐘的時針正指向三點鐘位置。我向西饒喊:“我腿斷了!”
西饒這才象一條受驚的蛇,匆匆貼着對岸坡壁滑下身,三、五步躍到我面前,魯莽地一把將我拉起,嚷嚷說:“這樣不行,好好坐的可以!”,邊說邊將揹包從我身上扯除下來,手足忙亂地從裡面翻出藥袋,一盒一盒地將藥品舉起,問:“哪個?哪個?”我疼痛得眼前金星亂冒,只得胡亂地查看一番。未見合適的藥品,止疼片沒有,甚至跌打藥也未曾攜帶。上次離開西藏時,藥品俱已送人,此次進藏僅準備了少量常用的感冒消炎之類藥品。我重躺下,頹然地望着西饒。“西饒,我的腿肯定斷了!”“不會的!不會的!”西饒喃喃說道。彷彿是在安慰我,更似在安慰他自己。西饒用手在胸前比劃出籃球大小的形狀,“西興拉山口那次,外國人被石頭砸,事情的沒有。”
西饒指的是2002年西班牙探險隊的意外事故。在翻越西興拉山口時,其中一名西班牙隊員被滾石擊中,當場兩隻手指被砸得血肉模糊,胸口或者肋骨大概也有一定的受傷。事故發生之後,翻譯通過衛星電話向外求援,附近的扎曲來人將傷者帶至村裡休養。似乎傷者問題並不太嚴重,待其它人員繼續十餘日的探險結束離開峽谷的時候,得知消息說傷者已經安然返回西班牙。我搖了搖頭。自己的傷處的是至關重要的腿部,而且,我屬於擅自進入峽谷,自然無法獲得任何官方的救援。進入峽谷需要成都軍區的許可,我個人無力弄到這些批文。目前已經是藏地的十一月中旬。徹骨的寒意自岩石傳來,穿透手工編織的粗線毛衣,彷彿無形的箭矢直刺身體。
我哆嗦着,指指插在揹包外側的塑料可樂瓶。早在進入峽谷的前天,我的保溫水壺遺失,於是用兩隻600毫升飲料瓶作爲水壺。其中的一隻水瓶在翻越穆山拉山口時不慎滾落下去,僅剩的這隻通常擔負自己半天時間的水源補充。西饒將剩餘的半瓶涼水遞給我,然後從上衣口袋掏出一個紙包,揀出一顆黃豆大小的紅色青稞丸與不知道哪裡來的一段絲線,一齊塞到我嘴中。青稞丸是西饒從米林縣的喇嘛處求得。後來西饒告訴我,當時餵我服用的那段絲線,實際是一位喇嘛脫落的頭髮,藏民普遍相信德高望重的喇嘛髮絲同樣是具備神效的藥品。青稞丸與髮絲一同從咽喉滑入腸胃,我如一個任人擺弄的玩偶,處於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狀態。(待續)(原文自天涯社區>旅遊休閒 >心情遊記>峽谷記實——雅魯藏布第八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travel/1/66445.shtml)
411圖片說明:
01 標準食譜
02 雅江拐彎處的宿營地
03 爬上峭壁之頂
04 嚮導西繞在開路
05 江邊巨石灘
06 來,大家看鏡頭
07 大石頭上的POSE
08 哇!發現兩隻螞蟥
09 營地
10 今天改善伙食啦
11 江面最窄處僅僅十米
大峽谷第十二天<4月12日 晴>
早上一出帳篷就看到太陽已照到對面的山上,心情頓時爽了。出發後一直橫切在離江面二百米高的山坡上,這山坡有四百多米高,70度左右,全靠手抓着灌木叢前進。許多路段都要直上直下。進入峽谷以來,今天的路是最難走了。中午太陽很大,也很熱,正好下到江邊,大家第一次痛痛快快地洗了個澡。路上分別看到一隻狗熊、二隻山羊還有三隻野牛。可惜沒拍下照片。
今天除了橫切路外,還走了江邊巨石灘的路,總共走了近七個小時,大約有八公里。到營地後,找不到茶和剩下的鹽巴了,大家都很着急。阿旺說沒有茶和鹽巴翻不過西興拉山口,要休息一天。第11#營地:海拔2354M,北緯29°45.287',東經95°08.101'。距江邊約二十米左右。
附註:
轉載《峽谷記實——雅魯藏布第八日》第二部分(作者老磚)------
(接前)西饒取出外衣爲我裹上。我平臥於岩石上,側首望着滑墮之處發呆,半晌未曾動彈。西饒焦慮地坐在一旁,從脖頸上取下佛珠,胡亂地在手中捏數,一手抹着眼淚哭出聲:“白馬狗熊我說不走,你偏要走。康達鬆拉江邊我說不走,你還是要走。我家裡老婆孩子的有,怎麼辦哇——”西饒確曾兩次提出原路返回的提議。
第一回提議是在白馬狗熊。那天上午,從卡拉門巴山口下來前往白馬狗熊,我迷失道路,西饒卻持續向下走。他的聲音在山中越傳越遠越縹緲,我只得原地停留,直待他一個多時辰後返回找尋到我。由於並非首次迷路,我責備他不負責任。爭執起來,西饒極不耐煩地說:“我怕了,路好好的就在那裡,你不好好地走,我怕了,不走了,我回去了,我怕了——”我再次向他灌輸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用簡單的語言告訴他說:“如果我丟了,路找不見,在林子裡,刺多多的,走路慢慢的,你要來找我,一樣的慢慢的!”
西饒並不能理解這些,就象許多在藏地生活的漢族形容藏民——直腦筋,轉不過彎。千百年來,藏族一直就是這樣簡單而固執的思維方式。就如19世紀初期英國入侵,藏族士兵在邊境處構築一道石牆,就此認爲英國人再不會進入。至與英國軍隊開戰後,藏族的火繩槍完全無法與對方對抗,只能逃跑。他們卻是向開闊地帶逃走,每每離開不遠,就認爲英軍的槍炮不會再傷害到自己,於是停下慢慢地走,如閒庭漫步,走一段,停下回頭看一看,結果被英軍輕易大肆屠殺。到江孜戰役,從日咯則、拉薩等地調譴的武器裝備較精良、性格彪悍英勇的康巴士兵仍舊無法抵擋英軍的腳步。藏民逐漸明白無法與英軍對抗,往往對方前進一段,藏民就後退一段,卻仍舊固執地修築石牆,這些防禦工事無數,他們卻從不利用進行抵抗。
西饒身上同樣根深蒂固地具備這種特性。西饒腳程較快,對於路徑的方位較爲熟悉。有時我跟隨其後,就如同追趕一頭猿猴,常常給人“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感覺。通常跟丟之後,在林中野獸路徑的交錯之處,我會叫上幾聲。然後,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哦,哦”地迴應幾聲。這種覓着聲音辨識路徑的方法不太準確,路蜿蜒曲折,而聲音通過直線傳播。
此前,有次我被聲音迷惑,迫上崖壁,只能抓附巖縫間的雜草及細嫩的灌木枝條橫向移動,形成他在下方走,我在上面攀爬的場景。幸運地是,當時的那段路程並未持續太遠。另外的兩次,覓着聲音導致我闖入叢林深處,被各種植物包圍,完全無路可尋,直至西饒砍出新路來將我解圍出去。由此導致了西饒在白馬狗熊的提議返回。
第二次提議則是在康達鬆拉江邊。當天傍晚時分,天空雲層結集向東北方向飄去,西饒擔心會導致西興拉降雪。西興拉山口道路直上直下,極易發生事故,況且西饒於2002年曾親眼目睹事故的發生,所以心中對此地深懷懼意。不過,在當晚臨睡之前雲層散去,晴空萬里,月亮與星空重新展露,西饒相信是佛主在保佑我們,堅定下繼續前行的決心。 此時並非與西饒爭論是非的時候。我告訴西饒:“我不能走了,必須要有水,沒有水我肯定會死掉!”
西饒仍在那裡哭泣,表示要去政府自首,西饒相信自己因此會遭受牢獄之災。後來我才確認,若我死亡,西饒確實將會因此被關閉數年至十餘年。我考慮一會,問:“西饒,你熟人的有?”西饒點頭。我吩咐他,政府那邊別去通知,直接找人來救我,這樣鄉里不會知道。聽到這裡,西饒漸漸安下心來,說:“加拉的可以,加拉的最近。”.......(原文自天涯社區>旅遊休閒 >心情遊記>峽谷記實——雅魯藏布第八日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travel/1/66445.shtml)
412圖片說明:
01 遇山開路遇水搭橋
02 紅樹幹
03 湖北老磚(張曉敏)當年滑墜之處
04 多彩的白樺林
05 每天的功課
06 "峽谷三光豬"
07 黃山羊與瀑布
08 真是太好笑了......
09 Hichos爬得樣子好辛苦啊
10 終於到營地了可以歇會了
大峽谷第十三天<4月13日 晴>
休息,一直睡到中午才起牀。阿旺、次仁和桑金去找丟失的菜和鹽巴已回來了。換上適馬10-22超廣角鏡頭,就到江邊大石頭上去拍照。然後順着江逆流走了近一公里,坐在奔騰轟鳴的江邊石頭上,一邊看書,叫《攝影大師的構圖秘訣》,現學現用,一邊等着日落,回到營地已過去了四個多小時。
附註:
節錄《雅江大峽谷的秘聞》(作者: 冀文正)-------
1994年4月17日,中國新華社向世界莊嚴宣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世界權威人士公認的第一大峽谷”。這個振奮人心的大好消息,令我這個“峽谷人”格外興奮和親切。我從1951年至1970年圍繞大峽谷(以下簡稱雅江大峽谷)戰鬥生活了20年,......現將目睹的一些東鱗西爪的見聞奉贈給讀者朋友,它大致反映了雅江大峽谷的概貌吧.......
雅江大峽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這塊處女地上,處處都可以成爲探險尋幽、科學考察、文化採風、登山攀巖的旅遊聖地。雄偉的南峰山體,三面被深切割的雅江大峽谷所環繞,在水平距離僅10公里的範圍內,相對切割深度都在五千米以上,成爲世界上地形發生轉折變化最劇烈的地方。這裡羣山迭嶂,高差懸殊,在地質構造上正處於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碰撞的東北擠角部位,地殼應力集中,岩層構造錯綜,加之印度洋季風水流的衝擊,山體發育的是海洋性冰川,因此,這裡集中着各種不良的地質地貌現象,地震頻繁而強烈,每年發生多次,如1950年8月15日那次8.5里氏級的地震,造成大面積的塌方和泥石流,比西、蒙古、莫邦等村被掀入江中,損失慘重;1962年那次冰川爆發,也是由地殼運動所引發,數億萬噸的冰川和巨石涌於江中,堵塞江道數日,大江斷流。雅江大峽谷首段的未端陡壁,別說人哪,就是那擅長攀巖的岩羊也望而生畏。1941年和1947年兩批外國人至此知難而退。這幾年,多批科學工作者曾涉足大峽谷的部分地域進行了考察。筆者多次闖入峽谷,但那約10公里仍是爬山繞過了陡壁。地球神秘的造山運動給人類遺留下多少奧秘,這有待於有志者去探險,去揭謎,去識廬山的真面目,揭開人類起源和地球的“家譜”。.......
(原文見"中國藏族網" http://www.cntbt.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136)
413圖片說明:
01 峽谷景色 (10-20mm超廣角系列之一)
02 峽谷景色
03 峽谷景色 (10-20mm超廣角系列之二)
04 峽谷景色
05 峽谷景色 (10-20mm超廣角系列之三)
06 峽谷景色 (10-20mm超廣角系列之四)
07 峽谷景色 (10-20mm超廣角系列之五)
08 峽谷景色 (10-20mm超廣角系列之六)
09 峽谷景色
大峽谷第十四天<4月14日 晴>
途中第一次看到西興拉雪山的全貌。海拔3650M,從3100多米以上都是雪。如去魯古就要翻過西興拉山口,相對容易些。我們是朝扎曲方向走,所以只能橫切雪山(有雪的季節裡),按嚮導西繞用手比劃的走法,我當時以爲他只是說說而已,因爲從遠處看是不大可能的呀。
南迦巴瓦的一個衛峰很漂亮,我拍了不少照片。D80的電池已用完了二塊,拍了近4G的卡,效果只能回去看了,要節約用電纔夠用啊。
中午時分,在過一條小溪時,桑金踩斷一根碗口粗的木頭,掉到溪裡,全身溼透,大家趕忙拉他上岸,好在沒啥大的損失。就地晾衣服和揹包,埋鍋燒茶,準備吃午飯。全天徒步近7個小時,約8公里。營地設在半山腰,離江邊500米左右。第12#營地:海拔2501M,北緯29°45.375',東經95°09.332'。
附註:
摘錄《仙境與地獄——大峽谷生還記 ——’98雅魯藏布江漂流完結(三)》
有關西興拉的--------“吃飽了後,我們體力果然足了許多,兩天後終於跋涉到了險峻無比的西興拉山腳。西興拉,海拔3600多米,翻過它的山口便是通往人間之路。
這天,我們的大米早已吃完,幸虧還剩一點壓縮餅乾和從背夫那兒買的幾斤糌粑麪粉。 西興拉險峻之至,我們是騎着山脊一路攀上去。而且此山光禿禿的,想拉棵樹根借力都難。滿山都是大石頭,一不小心就會打滑。在爬山時,在我上頭的隊員不慎踩落一塊石頭,轟隆隆向我們下面的隊員砸過來。幸虧發現得快,當石塊從身邊掠過時,我和一旁的老包已嚇出了一身冷汗。一路上山,竟然有了積雪,因爲早上出發時水壺沒有加水,大家渴了就從路邊抓一把雪塞進嘴裡。
經過5個多小時的攀山,我們終於把3600米的山口踏在腳下,自己感覺已近虛脫。山頂居然是翠意盎然的一塊塊平地,覆蓋着一種矮小的杜鵑。我們深爲這種植物的生存能力所折服。西興拉山海拔很高,極目四望,只見一座座雪山銜接不斷,尤以加拉白壘峰最醒目。 雪山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接成一片,空濛蒼茫,竟分不清哪是雪山哪是藍天。這簡直是大 峽谷渾然天成的一個絕好的“觀景臺”,羣山翠柏之下,雅魯藏布江湍急的江水奔至西興拉山腳下,猛向左拐,順北直上,作一個90°的大拐彎,向遠方奔去。來時的路早已不見,黑黝黝的山澗透着寒意,而西興拉山山頂卻是陽光普照,潔白的瑞雪隨意地點綴在綠色的山頭,直如畫境。
我全身躺倒在山頂,聞着青草的芬芳、仰望藍得心醉的天空,竟似忘記了多日來的疲憊。 聽嚮導說,翻越西興拉後最多再走4天就能抵達第一個村子——果冬。就要回到人間了,其實最主要的就是能吃上飽飯。” (原文http://www.ezlife.com.cn/article.php/5778/3.html)
414圖片說明:
01 一個佛教聖地的合影
02 途中第一次看到西興拉雪山(雪還沒化的雪山)的全貌
03 西興拉雪山與經幡
04 峽谷密林
05 嚮導西繞用手比劃的要走的橫切線路(當時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也沒當回事)
06 這些大樹非常高的
07 南迦巴瓦的一個衛峰很漂亮
08 一處小上坡
09 大峽谷裡的返祖現象
10 協作北馬的褲子開擋了,一到營地就找我要針線
11 仰望參天樹
大峽谷第十五天<4月15日 晴>
出發後一直下山,一個多小時後到江邊,然後開始走巨石灘,也就是從一塊石頭跳到另一塊石頭上,順着江邊有無數的大石頭,看準了才跳,一直跳了3個多小時纔到營地,共5個多小時,約5公里。今天到營地後感覺很累,差點要虛脫,休息了好長時間才緩過勁來。第13#營地:海拔2275M,北緯29°45.550',東經95°10.684'。離江邊50米。
每天都是煮粗茶磚加鹽巴、糌粑加點酥油、幹辣椒泡茶水加鹽,偶爾配點藏香生肉,這些就是我們每餐的食物,竟然也能適應?快變成藏族人了,呵呵!
一個蘋果(怕重我只帶了一個),我把它切成八塊,八個人都說好吃。最後一個紅燒肉罐頭(怕重總共只帶二罐)燒了一鍋湯,八個人都說好喝。
附註:
1、藏香豬-------是西藏特有的一種尖嘴的小種豬,在川藏公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它們過馬路。其肉很香,藏民將他們醃製後風乾,肉質暗紅,呈半透明狀,咬起來滿嘴飄香,但因風乾後的肉質較硬,嚼得多了,腮幫子會痠痛。藏香豬不僅身材小,還耐寒冷,飼養方式又很粗放,深受當地藏民的喜愛。隨着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成了人們爭相選用的食物。藏香豬因此變得身價倍增。在西藏林芝地區和四川西北高原,都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藏香豬飼養試點。有些縣政府還把飼養藏香豬當成了帶動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的短平快項目來抓,看樣子,藏香豬的開發與飼養,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形成規模。據說,目前藏香豬每公斤的市場價已達到40元以上。真的是前景十分看好。
2、林芝的藏香豬肉-------風乾的藏香豬肉烤後特別好吃。當地老百姓根本沒有餵豬的習慣,藏豬都是滿山亂跑,要吃的時候,上山去捉回來就是。藏豬們成羣逛蕩于山野林中,愛吃一種帶刺的青岡木所結的果實,所以每到深秋青岡籽成熟之季,就是藏香豬們奉獻香軀之時。藏香豬皮下的脂肪大約只有2毫米厚,肉味香馥,醃製後稍烤出油來,夾在撕開的實麪餅子裡嚼起來,味道就一個字:贊!
415圖片說明:
01 補發南迦巴瓦衛峰
02 江邊峭壁
03 來,喝點茶吧
04 西繞抽空洗個澡
05 洗把臉
06 小溪流水就是香
07 最後一束陽光
大峽谷第十六天<4月16日 晴轉少雲>
今天,是我唯一的一次當峽谷"嚮導",走在隊伍前面帶路共有4個多小時,一方面是向西繞學如何看路,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發現了野牛的腳印,跟着野牛的路一直上山。我一個人在往前走着(他們被我拉下好遠),忽然看見一頭野牛!它就在我前方不到十米的地方,瞪着眼睛看着我,估計有七-八百斤重。我馬上扔掉手套和徒步杖,手忙腳亂地拿出相機搶拍了三張,可惜有樹枝擋着,心跳手抖拍得模模糊糊,幾乎看不清。不到一分鐘它一轉身就走了,我緊追慢趕,再也沒見到它的影子。
總共走了近六小時,約五公里,來到西興拉的半山腰宿營,旁邊有一條小溪。第14#營地:海拔2821M,北緯29°45.014',東經95°11.596'。明後兩天要翻越橫切西興拉雪山。聽嚮導西繞說要修路,而且相當危險。
附註:
1、野牛-----全身棕褐色,但膝蓋以下是白色,當地人稱它“白襪子” 別名 白襪子、白肢,學名 Bos gaurus 英文名 gaur 牛科 Bovidae 分佈 雲南南部和西藏南部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牛體型巨大,體長200釐米左右,體重1000千克左右。兩角粗大而尖銳呈弧形。頭額上部有一塊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個像瘤子一樣的隆起。體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闊葉林、竹林或稀樹草原,通常每羣10餘頭。一般在晨昏活動,也有的在夜間活動。嗅覺靈敏,性情兇猛,遇見敵害時毫不畏懼。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等爲食。4歲時性成熟,交配期一般在9-10月份,孕期9個月左右,每胎1仔。
2、摘錄《徒步十萬山南麓原始林地帶》,文/流沙河-------就地休整一下,吃了一個饅頭喝幾口水作爲午餐補充體力又開始我們的徒步。這一段就是沿着山脊穿行到三踏,目視一下即將要走的路程,自我感覺相比剛纔的爬山,應該不是很難。冬日的南國陽光仍然毒辣,沒走幾下感覺頭暈腦漲。可能是高山空氣稀薄的原因,沒有濃密空氣的阻擋,曬在頭頂上的陽光炎熱灼人,我把一條大衣套在頭頂上才稍微感覺好一點,然後繼續前行。途中的一塊大石頭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石頭的一側被磨得很光滑,不知爲何物所爲?直到看見野牛的糞便和足跡才知道應該是野牛爲了止庠在此擦身所致。看來野牛經常在此活動,很遺憾沒能一睹它們的芳容。不過說歸說,想到粗壯的野牛和它鋒利的牛角就令我們膽寒,還是不要遇見爲妙。這一次也多虧野牛幫了我們的大忙,因爲這裡人煙罕跡,沒有路可走,但是野牛卻在這一帶來回遷徙踩出了一條牛腸小道,對於戶外徒步者來說這條小道還算不錯。途中經過的一座山峰幾乎有90度,簡直不可攀爬,兩邊是懸崖峭壁,垂直向下有100米深!幸甚的是野牛在峭壁中也踩出了一條小道,從這裡經過雙眼始終都不敢往懸崖邊看,深不見底,如果這時候有眩暈出現就麻煩了,只顧着自己的腳不要踩空,謝天謝地終於走過了這一道懸崖。隨着小道左繞右拐讓我們避開了沿途經過的座座原本必攀的山峰,使我們節省了不少的體力。...... (原文鏈接http://hongdou.gxnews.com.cn/forumview.asp?topic_id=2439616)
416圖片說明:
01 向上攀登
02 協作阿旺
03 叢林中的天地
04 峽谷風景
05 峽谷風景
06 模糊的野牛身影
07 大家心情有點沉重-----西興拉能過嗎?
08 原始叢林中的大樹
大峽谷第十七天<4月17日 晴>
上午一直是爬山,順着西興拉的一條幹溝,溝裡的積雪成一個大雪坡,漫長的雪坡走了近4個小時,到頂時海拔有3690米。如果去魯古,就翻過山口下山。我們是去巴玉,則要橫切西興拉雪山。沒有冰爪,也沒有冰鎬,只有登山杖,居然也能橫切大小不一的9個雪坡,坡度一般都在50多度,最陡的有60多度,走過來想想都後怕。
今天總共走了九個半小時,距離約6公里。非常疲勞,主要是橫切大雪坡時很緊張,無保護,只有一根手杖,每一步都很小心。在離營地500多米橫穿最後一個雪坡時,我和Hiches走在後面。我倆已走了九小時,沒啥力氣了。先是Hiches腳一滑,人就順着雪坡滑下去,好在下面有幾叢灌木,只滑了二十幾米就被擋住了。往前走了幾分鐘,我一腳沒踩好,人馬上滑墜下去,由於很陡,速度太快,用手杖也扎不下去。幸好途中有半米寬的雪裂縫將我擋住。眨眼間我已下滑了近五十米。我馬上告訴走在後面的Hiches說:“我沒事”。我的話音未落,就見上面的Hiches頭朝下,飛速地滑了下來。幸好他及時調整了身體姿勢,也落到我身邊雪裂縫中。如果偏一點,不知道要向下滑到哪兒了。我倆真是福大命大,經歷了滑墜而沒一點事,萬幸啊!
到了營地,感覺今天真是危險,人也很累,吃了些糌粑,早早就睡了。每天晚上嚮導和其中二個協作都要念經,但感覺今晚是大家一起念,聲音很大而且唸了很久。第15#營地:海拔3432M,北緯29°46.129',東經95°12.072'。
附註:
1、摘自搜狐《遭遇滑墜》------
我被下衝力沿一個光滑的上坡拋起來,以仰泳入水的姿勢被投入下一層漫長的雪坡,繼續滑墜。此時,緩慢旋轉着的山體和白雲、潔白冰涼的雪霧,以及乘飛機般的呼哨聲在我的意識中伴隨着我。我竭盡當時的體力與腦力之所能,冷靜地保持了頭部和四肢竭力蹺起,背部着地的滑行姿態,以至於沒有產生那種致命的翻滾衝撞。在某一個瞬間,我終於抓住了掛在右手腕上的雪杖柄,毫無章法地沿右肩前方刺向下滑方向。好象是又經過了一些更加劇烈的旋轉過程,四周安靜了下來。當意識恢復之後,我原地仰臥不動,心中有些慌亂,等待着誰給我一個結局。
自己是否已經支離破碎,我沒有底。但上方視界內分明有一片模糊的鮮紅。幾分鐘之後,我感到除眩暈之外,似乎並無其它不適。此時,山體和天空雖然傾斜着,但畢竟已經定位。隨着時間的推移,我終於能擡頭四顧,在潔白如碧的四野中弄清了自己的處境。我頭朝下腳朝上順坡仰臥在雪窩裡,滑墜路線的兩旁有一些大小不一的雪球滾過的痕跡,這些雪球超過我所在的位置,繼續向下滾去,直到耗盡勢能。右下方約50米處,一條兩壁錯位的幽藍色的明裂縫橫桓在谷底。左上方100米處,是一片雜亂的冰瀑被三條陡坎所切割,象是潔白玉體上一處不協調的傷疤。右上方同一高度,原本是柔和的雪原被摺疊出一重皺褶,大概屬於右方那些陡坎的延伸端。在這些陡坎裂隙之間於安全最合理的位置上,安排着屬於我獨享過的那條滑道。是柔和的兩脊之間厚厚的積雪,以及接近坡底迅速變緩的坡度挽留了我。
在我仰臥着的雪坑上方十多米範圍內,散落着我的一些行頭:佳能照相機、遮陽帽、扯斷了拉扣的肩揹包、一隻皮手套、防紫外線眼鏡,還有那片模糊的鮮紅色登山服上的防風帽被從衣服上強行撕扯下來,半埋在雪地上獨領風騷。在滑道的高處,那隻被拉彎了的澳大利亞雪杖插在雪中,手柄正在閃閃發光。這時,表蒙已經開裂的手錶指向7點40分,秒針還在奮力向前跳動着。
形勢明朗以後,我掏盡胸腹間塞滿的積雪,立即用佩在胸前的那隻塗滿冰雪的對講機向大本營通報情況。......(原文鏈接 http://sports.sohu.com/40/26/news209112640.shtml)
2、轉帖《英國男子不幸滑墜深谷 飲尿6天最終獲救》
*母親發現兒子未按時赴約後報警 本報綜合報道 2月6日一名英國男子在西班牙北部海拔1200米的山區徒步旅行。途中,不慎墜入幾百米深的冰凍雪谷,臀部骨折。隨後6天,該男子一直躺在山洞裡無法動彈,靠飲用尿液以及隨身所帶的自救用品,挺過了寒冷、飢餓,最終獲救。經救治,目前該男子已脫離危險。
*途中不幸滑墜深谷 據英國《泰晤士報》16日報道,33歲的保羅·貝克是一名慈善工作者,也是徒步旅行愛好者。6日,貝克前往西班牙北部海拔1200米的山區作徒步旅行。在行至崎嶇不平的皮科斯·德·尤羅帕山區,徒步穿越一個村莊時,突然從一條小道上滑墜到300米深的深谷中。“當時天氣不錯,陽光明媚,不過地面很硬,到處是冰凍。”貝克事後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意識到自己的臀部骨折了,錯位了,疼痛萬分。我想我或許可以慢慢地朝着一個村子的方向挪去,但這顯然太危險了,我害怕我還會墜落下去。”貝克進一步回憶說:“我發現了一個山洞,就將身子往那裡慢慢地挪。天氣很好,但夜裡的氣溫在零度以下。我設法大聲呼救,但無人應答。比起飢餓,我口渴得厲害,不得不喝起自己的尿。”
*反應及時母親求救 據瞭解,貝克原定於2月10日同他在西班牙的母親見面,他的母親居住在西班牙西北地區。在發現兒子未能按時來赴約之後,貝克的母親恐懼極了,就立刻將此事向當地民事警衛隊彙報。隨後,一架載有救援小組的直升機開始在相關地區搜尋。民事警衛隊救援小組的一名官員於15日表示:“我們起初真背運,不久我們就發現了貝克的汽車,它停在了皮科斯的索特雷斯的一個村莊。據當地人透露,徒步旅行的英國人曾說打算通過一個叫埃爾·納蘭朱·德·布爾尼斯的著名山峰走到布爾尼斯。我們的直升機在一個覆蓋着白雪的非常陡峭的山坡的洞窟裡發現了他。”於12日獲救的貝克在被送往阿里昂達斯醫院急診護理室後,目前已脫離危險。“這是一個奇蹟。”貝克的母親馬阿表示,“他(貝克)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存了這麼多天。我對民事警衛隊的救援人員和醫院的醫護人員充滿了內心的感激。當我第一眼看到他時,他只是說,‘媽媽,對不起,我星期五沒有準時出現。’”
(原文鏈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1/4114566.html)
417圖片說明:
01 開始攀登西興拉雪山
02 摘花的男人們
03 漫長的雪坡爬了近4個小時
04 我的隊友Hichos(當中)享受特殊待遇
05 到頂時海拔有3690米,不太高興是因爲難走的路還沒開始呢
06 橫切西興拉的第一步(背景是加拉白壘峰海拔7294米)
07 難得的一張超廣角片(南迦巴瓦、加拉白壘、峽谷大拐彎及藏布巴東瀑布羣)
08 第一眼見到的藏布巴東瀑布羣
09 加拉白壘峰與大峽谷
10 每一步都很小心,也不敢往下看(千米還多呢!)
11 值得自豪很久的腳印
12 還是藏族協作們更強
13 讓人頭疼不已的路
14 南迦巴瓦雪山和加拉白壘雪山之間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大峽谷
15 溝溝坎坎 雪坡多多
16 我和隊友Hichos間隔三十多秒同時滑墜約五十米的痕跡
17 沒被卡住的話,不知要滑到那裡去?
18 壯觀的西興拉景色
大峽谷第十八天<4月18日 晴>
昨晚做夢還在滑墜,半夜醒來直冒冷汗,想想都不敢走了。上半天延續昨天的橫切西興拉,經過三個雪坡和一條幹溝。雪硬得多了,只得用開山刀砍出腳窩再走,有硬殼的雪坡更難走些,修了好幾處路,也動用了保護繩。嚮導西繞不小心滑了一下,大家趕忙去拉他,好在沒滑遠,有驚無險。事後,西繞說:如果滑下去肯定死了。一想就害怕。看來四、五月份雪未化,不太適合過西興拉,確實很危險。我們一行在無冰爪、冰鎬的條件下能走過來,應該算是運氣好。還是十月份走峽谷過西興拉比較好些,沒有雪會安全許多。嚮導西繞說,以往的科考隊以及地質隊都是在10月到11月期間橫切的,我們隊是歷史上唯一在有雪季節4月橫切成功的隊。一路上西繞最擔心就是這裡,也不敢告訴我倆。走峽谷四十天,也就橫切西興拉這二天讓我腿疼,主要是太緊張,千米多深的大雪坡,每走一步都是提心吊膽!雖有獨腳架每步一插,插進雪裡再邁步,只爲求得一點安慰,萬一滑墜卻是擺設。
下半天穿越密林,路途漫長,相比之下安全又好走多了。昨天開始我的兩條腿有些痛,一個人慢慢地走在最後,享受在原始森林中獨行的樂趣。全天走了近七個小時,約有七公里。第16#營地:海拔3180M,北緯29°47.786',東經95°11.045'。這裡離藏布巴東瀑布不遠了。明天將輕裝下山,專程去拍攝瀑布。
附註:
1、摘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1998年11月15日”8年前日記摘抄:
11月15日 (宿 西興拉山背後山腰處一干涸河溝 無名營地)
早上每人兩碗摻有罐頭午餐肉的稀飯。爲節約大米,我們已吃了很多天的稀飯,後來更是隻吃糌耙,不動大米,但熬到今天終於還是將大米吃完了。昨天從江邊往上爬了半天山,在半山腰營地裡看西興拉已不高了。可今天一爬,始知大錯特錯。昨天爬山還得在密林裡東轉西繞,上上下下,今天不再東轉西繞,而是直接沿着一條滿布碎石的陡峭泥石流溝往上爬。雖然少了在密林裡行走不時被藤蔓給絆倒的危險,可這種直線式往上爬,把心臟都快累爆。隨着海拔的不斷升高,覺得身上的重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快背不動了。每往上爬個五六米,我就累得必須停下大喘氣一會兒。
雖然西興拉山的海拔高度不過三千六百多米,遠遠比不上雅江源頭五千四百多米的傑馬央宗,甚至比不上徒步走過的抗耐峽谷旁那四千二百多米的大山,但體力已和幾個月前沒法比,加上背上近三十斤的重量,我快累癱在西興拉山上了。汗流如注,口渴得厲害,水壺裡早就沒水,我只得不顧背夫們的一再勸告,抄起溝邊不時出現的一團一團的雪團放進嘴裡吃下。
不停地爬啊爬,腳步越來越重,心臟都快跳出胸口了。我和老包、幺哥落到了最後,雖然西興拉的海拔不過三千六百多米,但我們個個都像嚴重缺氧一般,腳步蹣跚,行動遲緩兼目光呆滯。我不時地想,我永遠也爬不上去了,乾脆丟掉揹包一頭倒在地上再也不動,一了百了吧,就可以從這無窮無盡的“爬山”中解脫出來了。但每到這時就想到了家,想到好歹往上走一步就是離家近了一步,是“快點回家”的念頭將已近崩潰的我支撐着,終於沒有倒下去。
爬上了西興拉山頂,休息了好半天。緩過勁兒來的我忽然有一種莫名興奮。“西興拉”——這三個字不知在心裡唸叨了多少遍,下意識中總把西興拉當作天堂和地獄的分界點,總覺得只要過了西興拉,以前的困苦、疲憊、危險、飢餓和絕望就會過去,以後將回到人間,一路順風地到達果冬、墨脫,再到派鄉,最後直至拉薩。而現在,我終於將它踩在腳下了,興奮莫名。爬出陰暗潮溼的大峽谷站在西興拉山頂,陽光明媚,風光如畫。山頂上滿山坡翠綠的高山杜鵑,翠綠中不時點綴着一團團的白雪,分外醒目。視線之處上百座雪峰連綿,左右如擎天之柱高聳雲霄傲立衆山之上的分別是南迦巴瓦主峰和加拉白壘主峰。兩峰夾峙處,雅魯藏布一江如帶,環深山翠谷作一大“U”形的拐彎。西興拉山腰處,白雲朵朵,和山頂的積雪幾乎渾然一體。站在山頂,幾讓人疑入仙界。
從西興拉山頂開始,中科院的隊伍和我們將分路而行。他們在山頂向左走,經一段兩三百米長的山脈的鞍部到達旁邊的一座聳立的山峰頂,那是牛旁拉山頂(牛旁拉據說是綿延千里的喜馬拉雅山脈最東面的一座山峰),然後下山經八玉奔扎曲而去。
(原文鏈接http://www.blogcn.com/user21/zhangtao_1970/blog/46356045.html)
418圖片說明:
01 小心啊,下面是懸崖!
02 用勁拉呀
03 藏布巴東瀑布羣和兩天的宿營地
04 藏布巴東瀑布羣拍攝位置示意圖
05 藏布巴東一號和二號瀑布
06 加拉白壘雪山
07 藏布巴東瀑布羣與加拉白壘雪山
08 南迦巴瓦
09 超廣角片(南迦巴瓦、加拉白壘及藏布巴東瀑布羣)
10 冒煙的南迦巴瓦
11 營地附近的一棵樹
大峽谷第十九天<4月19日 少雲>
今天出發後一直向下走了海拔高約1100米,密林之中幾乎無法穿過,難度介於野牛路與山羊路之間,途中有好幾處大懸崖,只得繞着走,總共走了約六公里,近8個小時。當中一點水源都沒有,中午也無法煮茶,就沒吃飯,只吃了幾塊大白兔奶糖,下到江邊一點力氣都沒有了。這裡離藏布巴東瀑布約有500米,江兩岸都是刀削似的石壁。98年、01年、最近的一次是03年有人下到這裡。明天去看藏布巴東瀑布還要上山然後再往下去。能看到一部分就不錯了,如果有專業裝備,可能多下些。我們只帶了五十米的扁帶,只好看情況了,能拍多少算多少吧。
昨晚的茶是化雪水煮的,冷得很;今晚在江邊氣溫有二十多度,帳篷裡熱得很,峽谷裡的氣候一日四季果真如此。營地設在藏布巴東瀑布1#和2#之間的一個山谷下面,離江邊近10米不到,三面都是懸崖峭壁,離營地100米左右有一個落差約3米的小瀑布。第17#營地:海拔2080M,北緯29°46.628',東經95°10.869'。
附註:
轉帖《雅魯藏布大峽谷:神的旨意》-------
大峽谷的路程不是用距離來衡量的,而是用時間。沒有退路,只能前進,我們像野獸一樣在散發着枯葉腐敗味道的灌木叢中艱難前行。“故事每天都是相同的,只是山不同而已。”跋涉到了險峻無比的西興拉山腳。翻過它的山口便是通往人間之路。山頂居然是翠意盎然的一塊塊平地,覆蓋着一種矮小的杜鵑。我們深爲這種植物的生存能力所折服。極目四望,只見一座座雪山銜接不斷,尤以加拉白壘峰最醒目。雪山與白雲、藍天交相輝映連成一片,竟分不清哪是雪山哪是藍天。這是大峽谷渾然天成的一個絕好的“觀景臺”,羣山翠柏之下,雅魯藏布江湍急的江水奔至西興拉山腳下,猛向左拐,順北直上,作一個90°的大拐彎,向遠方奔去。來時的路早已不見,黑黝黝的山澗透着寒意,而西興拉山山頂卻是陽光普照,潔白的瑞雪隨意地點綴在綠色的山頭。
在雅魯藏布大峽谷近百公里的無人區,是否在雅江江面存在着一條瀑布,這個謎縈繞着科學界和探險界已有多年。這個謎是英國人沃德設的,這位探險家於20世紀初進入了大峽谷地區,在沿江行進時,突然看到了一條巨大的瀑布,恰巧當時瀑布的上空懸掛着一道巨大的彩虹,於是他就將此瀑布命名爲彩虹瀑布。他把這一切都完整地記錄在他於上世紀20年代初出版的書中,並且附上了照片。然而,限於當時的技術,照片模糊不清,基本無法辨認。在沃德之後,美國人、日本人都說有大瀑布,日本探險家還給出了個空中佐證,說從空中看,雅魯藏布江流入大峽谷無人區核心地段後,有百多公里長的連續瀑布。
雖然從1973年起,中國科學院就已經組織了多學科專家對大峽谷地區進行了綜合考察,但在考察中並未發現大瀑布。就在近年,又有一個美國人來到大峽谷地區後,聲稱自己看到了大瀑布並拍了照。中國人卻始終沒能得到自己的記錄,所以大峽谷探險“尋找大瀑布”是一大熱點。
進入大峽谷最神秘的地帶時,聽藏族嚮導說江面有大瀑布,有100多米高。 從墨脫逆江而上,在處處畏途的大峽谷,實在是一次生命的賭博。1998年11月,一位年輕的探險者,經過艱苦跋涉,到達了傳說中有大瀑布的八玉村,不知走了多長時間,他們終於聽到了如雷貫耳的轟鳴聲。傳說中的大瀑布展現在眼前,這個地方叫藏布東巴。
這個瀑布寬約60多米,落差將近40米,激揚起的水霧近百米高,蔚爲壯觀。離這個大瀑布不到1公里,還有另一個落差同樣將近40米的瀑布,瀑布邊上還有兩塊巨大無朋的岩石,瀑布跌水衝擊其上,聲響幾乎令人窒息。
(原文鏈接 http://travel.21cn.com/scene/sw/2007/06/29/3321655.shtml)
419圖片說明:
01 第十六號營地的早晨
02 雄偉的南迦巴瓦
03 萬丈絕壁
04 穿過層層密林第一眼見到的藏布巴東一號瀑布
05 藏布巴東一號瀑布
06 藏布巴東一號瀑布遠景
07 藏布巴東一號瀑布正面
08 吸取天地精華
09 第17#營地:海拔2080M,北緯29°46.628',東經95°10.869'
10 加拉白壘
大峽谷第二十天<4月20日 晴 下午開始下雨>
上午出發後一路上山繞過150米高的大石壁,到頂後再下山,近兩個小時後,終於接近了藏布巴東瀑布並從三個不同角度拍了百來張照片。2號瀑布高度有37米,處於拐角,其正面對着一堵幾百米高象刀削似的大石壁,所以至今未見到藏布巴東2號瀑布的正面照片。我們也是藉助繩子,儘量從上方和下側方接近瀑布。現在還未到雨季,所以水量小些,但仍是十分壯觀,水霧沖天,讓人終身難忘。令人驚奇的是瀑布正面所對的江對岸的巖壁很像一扇大石門,並且上面有一個巨大的鑰匙孔。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大峽谷寶藏之門?
晚上我和Hichos把營地紮在離懸崖不到十米的石壁頂上的一塊小平地上(偷懶不想再下去了),嚮導和協作仍住在昨晚的江邊營地,在我們下方150米處。這個營地編號爲18#,海拔2231M,北緯29°46.650',東經95°10.889'。明天主要是上山,回到15#營地,高程近一千米的迂迴線路,現在還在下雨,估計路很滑,天亮出發,天黑前能否趕到有些難說了。
附註:
轉載《我和更桑的雅魯藏布大瀑布》稅曉潔作
下午從錯代營地翻過山口,我們就感到了瀑布的氣息。峽谷底部江水的巨大轟鳴聲就象同時有好幾輛火車在疾跑,聽的人一陣陣燥熱心中又惶然。找路的時候,我們甚至看見了峽谷底部浪濤形成的白霧。目測看來,從營地到峽谷底部水霧處的距離也就有幾公里。坡度幾乎是垂直的,從瀑布A營地看谷底就好像站在摩天大樓頂上俯瞰大街,不同的只是這裡是滿目令人陶醉的綠,而城市裡是讓人心浮氣躁的五花八門。
山在這裡成“之”字形,俯視峽谷,兩邊的綠山和裸露石壁真正的似刀砍斧劈。從瀑布A營地看去,江對面是一面巨大無比的道道綠痕夾雜的石壁,石壁上面是濃濃的霧。霧在不停的動,露出過幾次白。我開始以爲那是白雲,仔細一看,竟是雪山。當時我心中涌起的詞只有一個震驚。這一段峽谷可謂威嚴、沉重和輕靈、俊秀之類的不可思議交織結合的讓人有些恐怖的混合體。我想地球上恐怕是再也難以找出比這裡更奇怪的的自然景觀了。——這裡也正是這個世界第一大峽谷最核心的地段,峽谷深達6009米極端值也正是在這一帶。
瀑布就在腳下,卻不得其門而入,有點折磨人。我們撤回瀑布A營地是下午五點多,營地離山頂不遠,GPS接受的信號又快又好,我測出此地經緯度29`47’48N,95`11’06E。日出8:13,日落18:40,到巴玉村直線距離3.97公里……離天黑還有一個多小時,我決定更桑留下來做飯,我解除身上攝影背心、腰包等等20多斤雜碎,持長刀再次沿山溝而下找路。
越往下,密林中的腐殖質越厚,樹幹樹葉上寄生的不知名的低等植物也越多,但沒有什麼危險,長刀砍路,手裡一直有樹根、草根、樹枝之類可抓。只是,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林子實在太密了。......
(原文鏈接http://sports.sohu.com/2004/05/24/51/news220235128.shtml)
420圖片說明:
01 路上見到的紫色喇叭花
02 在17#營地看到的18#營地
03 4月20號11點19分,我們終於近距離見到藏布巴東瀑布(2號)
04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一拍攝點的片(之二)
05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一拍攝點的片(之三)
06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一拍攝點的片(下方突出的石頭即爲第三拍攝點)
07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三拍攝點的片(之一)
08 西繞在虔誠的朝拜
09 Hichos和我輪流到懸崖邊拍照
10 一張超廣角片
11 我很感激西繞和阿旺
12 只有阿旺強,用繩子下到離瀑布最近的地方
13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三拍攝點,多壯觀呀
14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二拍攝點(超廣角)
15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二拍攝點(水氣沖天)
16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二拍攝點的片(之二)
17 藏布巴東二號瀑布第二拍攝點的片(之三)
18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大峽谷寶藏之門?
19 像寶庫大門吧
20 巨大的鑰匙孔,有五米長
21 藏布巴東三號瀑布的背影(它的正面照網絡上能查到)
大峽谷第二十一天<4月21日 小雨>
下雨下了一整天,昏天昏地也走了一整天,海拔上了一千多米,還好趕在天黑前走到了營地。大約有5公里多,走了九個半小時。由於糌粑帶的不夠,昨天晚上到今天中午有三餐沒吃了,只吃了點壓縮餅乾和大白兔奶糖,餓得有些走不動了。我一直走在最後,途中找不到路的情況也發生了多次,總之是相當艱難的一天。營地建在15#附近的60米處,編號爲第19#,海拔3135M,北緯29°47.802',東經95°11.014'。到營地後,吃了一大碗糌粑,烤了下衣服,就進帳篷了。
421圖片說明:
01 藏布巴東一號瀑布
02 嘗試的慢速快門
03 雲霧中的一號瀑布
04 小雨的峽谷風光
05 俯視大峽谷
06 霧中勁鬆
07 千仞石壁
08 千仞石壁
大峽谷第二十二天<4月22日 陰轉小雨>
昨晚大雨下了一夜,還好早上雨停了。走了六個小時,約9公里,比昨天路好走些。從遠處看到幾座木頭房子,感覺特別親切,畢竟這是進入大峽谷穿越無人區以來的第一個村子,叫巴玉。不過也已經是人去樓空的無人村了,在03年由政府統一遷出峽谷了。聽嚮導說這一帶狗熊很多,我們沒看到。這裡的火麻草葉子長一些,長得比人高許多,我帶着手套碰到都會刺痛,只能儘量躲開它。
今天一路上旱螞蝗很多,我和Hichos都綁上雪套(有一定作用),到營地一檢查,在我身上還是找到5只,Hichos發現3只。營地建在原先一位有名的獵人家的大房子裡。條件不錯。這裡離江邊約一公里遠,海拔1745M,北緯29°49.885',東經95°11.779'。編號爲第20#。一路上大家胃口都不錯,所帶的糌粑消耗得很快,已經所剩無幾了,不知道能否堅持到有人煙的扎曲村?還有兩天的路程,希望能。
晚上大家一起討論了了一會兒到扎曲村如何改善伙食,最想吃的是炒白菜(好久沒吃蔬菜了),再來個炒雞蛋,還有臘肉、土豆等。說着大家都直咽口水,想想都好。
本來我還慶幸沒被螞蝗咬,進帳篷時感覺背後排汗內衣溼了一大塊,手一摸,都是血,連睡袋上都有,馬上在背上發現了一隻有手指頭大小的螞蝗,已經吸飽了血,我竟一點沒感覺,也不知是啥時候爬到背上來的。聽說會流血二十多分鐘,Hichos馬上用紗布幫我擦血,找到傷口,貼上止血貼。看來明天要小心了。
附註:
轉帖《我和更桑的雅魯藏布大瀑布-5》
11月23日 多雲 無名營地——巴玉村 下山的路陰冷、潮溼且危機四伏。下了一段很陡的坡後,我們開始繞着山脊走,坡度緩了,但是溼度很大,滑得人難以站穩,走得跌跌撞撞。森林時時濃密到真正的遮天蔽日,乾枯的死樹不是擋住去路,好幾次,“路”就在樹洞中穿行。視野所及,大大小小種種奇形怪狀的植物屍體橫七豎八。原生態的森林過熟到處處散發着腐敗的氣息。這裡的一切都在自生自滅,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走這一趟,可能會使我對大多數植物喪失好奇心,所謂見怪不怪了。
天黑以後,又走了兩個多小時,我們終於看到了巴玉村高登哥哥家的燈光。
如豆燈光出現的那一刻,我的腳和膝蓋突然猛地開始抽疼,雙腿也似乎在一瞬間灌上了鉛,強烈的疲憊更加猛烈地攻擊我的意志,身體是一步都不想動了。我不斷自言自語:堅持,再堅持,馬上就到了……那天最後的十幾分鍾,我的意志幾乎完全被潛意識裡的懦弱和貪圖享受好逸惡勞所打垮——我是以一種前僕後仰的可笑姿勢踏進木屋的。
沒想到,屋子裡卻熱熱鬧鬧圍滿了人。有四張半熟的臉格外顯眼,不用凝視就可以看出是“國家隊”一分隊的幾位。他們和當地的門巴人一樣對我們這三個突然闖入者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興趣。我也早已習慣免去不必要的客套,接過主人的茶水先痛飲一番再說。飢餓和乾渴這時都強烈到使人腦袋發木。……
(原文鏈接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5529&PostID=66263)
422圖片說明:
01 大寫的人們
02 密林中突然見到人類居住的屋
03 火麻草與Hichos
04 百看不厭的屋
05 奔騰不息的雅江
06 峽谷深處的村子
07 人去樓衰破
08 老磨依鍵在
09 今晚就住這啦
10 我在背上發現了一隻有手指頭大小的螞蝗,已經吸飽了血
大峽谷第二十三天<4月23日 小雨轉陰>
細雨綿綿中走了近10個小時,18公里左右,營地在江邊十多米處。路好走些,就是漫長無邊,老是走不到的感覺。今天是第三天沒有中午飯吃了。糌粑不夠,晚上走到營地,只煮了一鍋糌粑糊,大家分了喝,稀稀的吃不飽。剩下的一點只夠明早塞塞牙縫了。明晚到扎曲村就有吃的了,大家已盼望好幾天了。不出意外的話,明天我們就到扎曲了,真棒!
今天一路上螞蝗最多,被咬了好幾次,已超過前些天的總和,我和Hichos在身上找到的都分別超過百隻。螞蝗爬得很快,一會兒就上到身上。一路上是走百米就檢查一次,2~3小時脫了衣服查看一番,到營地全脫光了檢查。我光是在右邊鞋子的裡外和襪子上就找到20只。螞蝗極其的多。
路上發現了幾個小竹筍,帶到營地用火烤了一下,不好吃,有點苦。倒是在路上見的一棵野桃樹不錯,桃子雖然不大卻可以吃的,我摘了十來個,放在口袋裡,餓了就吃一個,還管點用。今天火麻也多,被紮了好幾次,手上、手臂上現在還發麻。有刺的植物各種各樣,不小心一抓,就是滿手的刺。聽嚮導說明天螞蝗還多。第21#營地:海拔1529M,北緯29°53.448',東經95°08.796'。
附註:
1、扎曲村坐落在海拔爲2200m的山樑上,該山樑是帕隆藏布與雅魯藏布江分界樑,帕隆藏布在山樑的最西邊匯入雅魯藏布江。村民居住的都是吊腳樓,樓下養着牲畜,扎曲村的確沒有幾戶人家,滿眼的綠色提醒我們這是真正與世隔絕的地方,沒有一天的工夫根本無法走出去與外界聯絡。由於大峽谷內的氣流非常複雜,直升飛機根本不會來這裡送死。所有的必需品只有靠人背進來。
2、在大峽谷標誌點扎曲村,可看到排龍藏布江流進雅魯藏布江前形成的一個幾乎與大峽谷一樣的大拐彎。這兩個完全呈馬蹄形的大拐彎如此靠近,也是絕無僅有的地理奇觀。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與海拔7234米的加拉白壘峰遙遙相對,中間夾着的就是雅魯藏布江。從扎曲村朝雅江上游徒步兩天,可以到達藏布巴東瀑布羣,那裡至今鮮爲人至,目前大多有關瀑布的圖片資料皆爲科考隊提供,仍屬於中國最神秘的瀑布之一。
3、從林芝縣排龍鄉,沿帕隆藏布至大峽谷大拐彎的頂端扎曲村。這是深入大峽谷腹地、探險、考察和觀賞世界最大峽谷獨絕壯秀的最好地方,也是景觀內容豐富的一條路線。進入時,徒步沿江邊懸崖陡壁,經過數座吊索橋、過數根溜索、獨木橋、會受到山崩、泥石流、激流險灘、旱螞蟥以及數不盡的小咬和防不勝防的咬人植物的威脅,充分體會什麼叫艱險。到達扎曲村後可看到雅魯藏布與帕隆藏布兩個奇特的大拐彎、茂密的原始森林,看加拉白壘峰和南迦巴瓦峰的壯觀及從雪山下到峽谷齊全垂直自然帶。
423圖片說明:
01 小心走過一座多年不用的吊橋
02 峽谷裡的細瀑布
02 峽谷裡的細細長瀑布
04 飛流直下三千尺
05 雲霧繚繞大峽谷
06 林中秘界
07 峽谷植物
08 我走在前面帶路時打死的兩條蛇
09 終於見到對岸有人家
10 到營地時鞋子上的螞蟥
大峽谷第二十四天<4月24日 多雲有雨>
經過近七小時的跋涉,行程約8公里,我們走到了扎曲村,這個村有7戶人家,都是門巴族,聽說也要遷走。第22#營地:海拔2102M,北緯29°54.502',東經95°08.454'。一到村裡馬上開始找吃的。買了七斤臘肉、五斤韭菜、一隻雞、十一個雞蛋,做了二十張麪餅,白酒四斤,還有許多青稞酒,美美地吃了一頓。我喝了快一斤的青稞酒,頭都暈了可真的很開心。
終於到扎曲了。按嚮導西繞的說法,歷年來,能走通大峽谷這段核心無人區的隊伍中,我們是最小的一個隊(僅8人),其他各種考察隊和地質隊基本是上百人,至少也有大幾十人。西繞還說:峽谷歷史上能在西興拉有積雪的時間橫切成功的唯一隻有這次。自豪一下哦!
附註:
1、雅魯藏布扎曲大拐彎-----我們在電視、雜誌上看到最多的大峽谷景色,無疑就是位於大峽谷最北端扎曲村的雅魯藏布扎曲大拐彎了。雅魯藏布江在流經林芝地區米林縣派區以後,受地質構造線的控制被迫改變方向,向東北流到東經95度左右與帕隆藏布匯合,然後又以世界第十五高峰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爲軸急轉作了一個近乎180度角度的急轉彎,像一把巨斧將阻擋的東喜馬拉雅山脈劈開一道大口後直奔平坦廣闊的印度平原,在林芝地區墨脫縣境內形成了世界地質構造上極爲罕見的“馬蹄形”大拐彎峽谷。
關於大拐彎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位於西部阿里的神山岡仁波欽雪山有四個子女分別是雅魯藏布江(馬泉河)、獅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四兄妹相約分頭出發在印度洋相會,雅魯藏布江在繞過歷經艱險後來到了工布地區,受一隻小鷂子的欺騙,一位三個兄妹早已比他先到了印度洋,於是匆忙中從南迦巴瓦峰腳下掉頭南奔,一路的高山陡崖都不能擋住他的腳步,爲早日與兄妹們相會,哪裡地勢陡峭險峻他就從那裡跳下,最終形成了這條深嵌在千山萬谷中的雅魯藏布大峽谷。
在扎曲村旁不到三百米遠的懸崖上就可以清楚地看見雅魯藏布江自西滾滾而來,繞過對面的多布拉雄山後轉向南狂奔而去,整個形狀呈一個大“U”形。距雅魯藏布大拐彎不遠還有一個帕隆藏布江拐彎,兩者彷彿是雙胞胎,同樣是一個大“U”字造型,加上幾乎一模一樣的馬蹄形山體,稍不留心的話還會把它當成那個著名的“同胞兄弟”了。
2、扎曲村-------只要到了這裡,人們就可以一睹世界第一大峽谷的神韻,盡情領略大江峽谷的風采。 此地有個門巴族村落,名爲扎曲村,住着十餘戶人家。村子坐北朝南,建在一個南北向的坡度很緩的壩子上。村前是大片的青稞,長勢很好,綠油油的。 扎曲最美的時候當屬它的早晨。一大早,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霞光透過山尖與重重雲彩,柔柔地照射在青稞田和民居木屋上。此時炊煙裊裊,在朝暉的映襯之下,頗具田園詩意。 扎曲村的南面,不到300米處,就是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頂端。佇立懸崖邊沿,對面呈U字形的大拐彎盡收眼底。眼下,只見雅魯藏布江蕩着青波從西滾滾而來,圍着一座馬蹄狀被當地老百姓稱之爲多布拉雄山的山體折向南邊,然後以衝出山門之勢奔騰而去,同時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音,在山谷中迴響。多布拉雄山上,除了三塊裸露的直立峭壁外,其它地方佈滿了原始森林,一派蔥蘢。再遠處,羣峰挺秀,山脈綿延,滿目皆爲醉人的綠色。 它的西南面,距村約400多米處,是羅布藏堆山。佇立山頭,不僅可以俯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如果是晴天,遠處的南迦巴瓦峰也會露出一個雪白雪白的三角形尖頂,那寒凝與冷峻的巔峰,與近身的綠波林海形成鮮明的對照。
3、帕隆藏布大拐彎-------往西,又是一個似U字形的峽谷,它就是帕隆藏布江大拐彎。滾滾的帕隆藏布江水以不可阻擋之勢繼續下瀉,匯入了雅魯藏布江。這個大拐灣與雅魯藏布江大拐彎極爲相似,只是沒有雅魯藏布江大拐彎那麼壯美,那麼有氣勢。在這裡,我就曾經產生過幻覺:有一次,我舉起相機,竟然把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全貌收在取景框裡。當時我覺得很奇怪,以前幾次拍攝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受限於鏡頭,只能攝下二分之一,這次怎麼都收進了取景框?等我突然明白過來,我所拍攝的是帕隆藏布江大拐彎時,才知道自已一時糊塗,弄錯了地方。接着,再仔細察看,帕隆藏布江大拐彎與雅魯藏布大峽谷大拐彎只是形似而已,其實有諸多區別。帕隆藏布江大拐彎的拐彎處近乎直角,右拐角江流上還架有一座鋼索吊橋。錐狀的山上雖然也佈滿植被,但峭壁裸露的地方只有一塊,山體基部還有一條小徑橫穿而過。我在想,如果乘飛艇懸在兩個大拐彎中間的上空,可以獲得喜人的視覺效果,不僅能夠清楚地看見從西滾滾而來的雅魯藏布江,以及從北而來的帕隆藏布江,而且還能看到兩個馬蹄形山體組合的漂亮的“M”字。看,這是一塊多麼奇妙的地貌!短短距離內,兩條巨龍各自繞着相近的山體,流着同樣的曲線交匯了,然後繼續狂奔,瀉向浩瀚的印度洋。 向西舉目眺望,蜿蜒起伏的加拉白壘峰一覽無餘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早上,當扎曲村還只是東方泛白,爲村東一座高山所擋,太陽沒照射到的時候,連綿高聳的加拉白壘峰就已經披上了一層霞光,它熠熠生輝,金光閃閃,魅力無窮。爲了拍下這良辰美景,隊友們早早地從睡袋裡爬出,跑到高崖支起照相機三角架。過了一會,當扎曲村迎來萬道霞光,加拉白壘峰已由金色變爲銀灰色,浮雲飄飄渺渺,在山巒之間繚繞。又過了一會,太陽高高地掛在中天,加拉白壘峰由銀灰轉爲白色。短短的兩小時之內,它由金色變爲銀灰色再變爲白色,給人以無限的美感和回味。 扎曲村北面,是扎曲最高的山峰,山的頂部堆着皚皚白雪,雪線以下是茂密的森林。由於扎曲後山坡度相對緩些,加之植被覆蓋得好,這個村子不存在泥石流和雪崩的隱患。還有,北山的高高隆起,又成爲扎曲村抵禦北來冷空氣侵襲的一道天然屏障。 扎曲的魅力除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馬蹄形大拐彎之外,還有純而又純的民風民俗,同樣深深吸引着人們。如門巴族閣樓式木屋,臼米的器物等。想目睹扎曲的芳姿嗎?想領略大峽谷的玄妙嗎?扎曲是個不可多得的地方。
424圖片說明:
01 扎曲溜索,對面無人接應只好繞道一天的路程
02 向扎曲邁進
03 峽谷中的沙雕
04 第四天中午,依舊沒有東西吃
05 遠方吊橋前有懸崖過不去,多繞三個小時的路
06 小橋與高山流水
07 來到扎曲吊橋,冒煙處是協作先到點的火,在煮黑木耳湯(路上摘的)
08 我最後一個過吊橋
09 又是一處拐彎
10 過橋後看對面下山走的路(沿小溪下的)
11 走到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子(二十多天來第一次見到老鄉)
12 紅點標註的是昨晚的營地
13 阿旺也瘦了
14 著名的扎曲雅魯藏布大拐彎(雨中拍攝的)
15 只有七戶人家的扎曲村
16 背靠背的另一帕隆藏布大拐彎
17 在老鄉家放開肚皮大吃了一頓
18 雨中的帕隆藏布江大拐彎
大峽谷第二十五天<4月25日 陰有小雨>
從扎曲到排龍鄉的路還好走,就是長些將近四十公里。大家走得很散,我兩次迷路一次是在4號吊橋附近,天已開始黑了,走錯方向大約半小時左右時,我用小手電往前照,忽然照到兩團綠光,嚇我一跳,不知是啥野獸?再照,纔看清楚,原來是一頭牛。看看腳下,覺得越來越不對勁,只好原路退回去了。經過仔細辨認重新找對了路。在大山裡,天漆黑漆黑的,我只有加快腳步向前趕。發現燈光,以爲有人來接我了,一陣驚喜。可遠處的一點燈光一閃又沒了。後來才知道那是遠處公路上的車燈。過了最後一座吊橋,終於來到公路邊,我也放下心來了。新的問題是往左走還是往右走完全沒有概念了,第二次迷路了。好在發現了一個畫有地圖的大水泥牌,依照地圖所標排龍的位置,我向右轉,沿公路繼續前走。半夜三更的,我一個人走在黑摸摸的公路上,偶爾經過一輛貨車,轉過一彎又一彎,還是見不到燈光,越走越覺得不對勁,不經意已走了快2小時。對面來了一輛車,我趕緊攔住問路,一問才知道走反了。原來那大拐彎入口處的地圖畫錯了。馬上搭車往回走,才知嚮導和協作們都在分頭找我。還好大家都平安無事。回到住店,叫醒老闆,每人煮了一大碗麪條,吃完麪已凌晨2點。今天我走了有50公里,用了十三個小時。一個小記錄。
附註:
帕隆藏布江------是雅魯藏布江主要支流之一,它發源於西藏八宿縣冰雪融水形成的然烏湖,通過西側的一條寬僅兩米多的湖口緩緩向西流去。涓涓流水,自東向西,經波密、通麥等地後,水流量逐漸加大,直到在大拐彎處注入雅魯藏布江時已是奔騰咆哮的巨龍。
帕隆藏布峽谷也是一條世界級的大峽谷,它比秘魯的科爾卡大峽谷(3200米)和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2133米)還深,平均深度相當於1.67個重疊的科羅拉多大峽谷。
從易貢湖出口爲源頭算起,大峽谷長50公里,若以古鄉冰川泥石流堵塞湖出口算起,大峽谷則有76公里長。峽谷內江狹山陡,江水湍急,險灘接連不斷,疊水和瀑布隨處可見。峽谷兩側,原始森林密佈,翠綠青蔥。峽谷內有米堆冰川、然烏湖、易貢湖等西藏東部著名景點。米堆冰川由兩條世界級的冰瀑布匯流而成,每條瀑布高800米、寬1000多米,兩條瀑布之間還分佈着一塊原始森林,景色很有特點。爲了讓更多的人可以欣賞到這些難得一見的世界級景觀,帕隆藏布大峽谷即將被列爲中國大香格里拉國家生態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425圖片說明:
01 出發前又去拍了幾張雅江大拐彎(下着小雨光線不好,用三腳架和快門線拍的)
02 帕隆藏布江上的吊橋
03 這裡旱螞蟥非常多
04 一片葉子上的紀錄
05 休息一會
06 路上經過許多塌方地段
07 我們順着帕隆藏布江峽谷走
08 途中有好幾座吊橋
09 掛滿了經幡
10 江中“巡洋艦”
11 帕隆藏布江的一處拐彎
12 帕隆藏布峽谷景色
13 過江溜索
大峽谷第二十六天<4月26日 陰有雨>
在排龍休息等車。峽谷行第一段安全完成。Hichos和嚮導協作乘車返回八一鎮,而後Hichos到拉薩休整。我和桑金繼續第二段行程:波密――嘎隆拉雪山――108K――旁辛鄉――甘德鄉(甘代)——加拉薩鄉――108K——墨脫縣——多雄拉雪山——派鄉轉運站。預計半個月左右。今天乘車從排龍鄉到達波密。這裡海拔二千多米,比預料的要冷一些,10℃左右,在縣城放眼看去,四周都是雪山。大多都是低海拔的山。聽說這裡有海拔三千多米的冰川和千年不化的積雪,真是奇怪。回去再查一下。
附註:
1、排龍鄉-----距離雅魯藏布大峽谷最近的排龍鄉390平方公里,盡是重山峻嶺和兇險的江流,全鄉人口僅600多人,分佈在17個自然村落,最小的村子不足20人。這裡的門巴人與外界很少接觸,仍維持獨特的生產方式和風俗,至今仍存在近親結婚現象。他們大多自給自足,運載物品全靠人力,連牛馬都用不上。特殊的環境使當地產生了“背夫”行業。大峽谷標誌點扎曲離可通車的最近點排龍鄉40公里,當地門巴族人硬是走出了一條羊腸小道。政府曾投資改善這條道路,從排龍到扎曲、門中修了五座鋼絲索吊橋,但大部分小徑仍是在懸崖峭壁間穿行,有些路段僅寬五六十釐米,上望不到頂,下是萬丈崖壁,奔騰咆哮的江流變成一股細小的溪流,從腳下飄過。進入大峽谷地區還要穿過溼熱帶特徵的原始森林和豐厚的植被地帶。進入大峽谷的險主要表現在路況的險峻,無數次穿行於塌方區陡峭坡面,一不小心就有掉落懸崖之險;在雨季,常會遇上泥石流、塌方、滾石;在熱季,常有毒蛇和旱螞蟥。特別是通過一些被稱爲“螞蟥山”的地方,大部分人都會毛骨悚然。
過了通麥大橋後就進入排龍天險,一邊是山岩懸於路旁,一邊是滔滔而過的江水,路很窄,且高低起伏,百轉千回。逢到雨天,有些路段泥濘不堪,車子極易打滑,又常有陡坡,絕大部分路段都只能容單車通行,所以在開車的同時,還要注意前方車輛,目測什麼地方可以交匯。在江達有時候路還有“兩低三高”(也就是鬆土路被無數來往的20噸載重卡車碾過後,留下兩條深深的大車轍,中間和兩邊各高起,俗稱“兩低三高”),可在這兒因爲路窄,“三高”也沒有,只好把右邊輪胎的氣稍放掉一點,然後把右輪架在山坡上,左輪架在中間唯一的埂上,就這麼跟着感覺慢慢下去。過通麥排龍天險千萬不能讓新手開車!排龍鄉是通往雅魯藏布大峽谷的重要入口之一,位於連綿的大山和濁浪滾滾的排龍江邊,排龍江夾在陡峭的山崖中快速奔流匯人到易貢藏布江,聲勢磅礴。路邊有一條索橋連接對面的大山,從這裡可以前往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整個通麥天險路不長,大約十幾公里路,可得開兩三個小時左右。這是川藏線上的鬼門關。
2、門巴族------門巴族的宗教信仰與藏族相似,使用藏文,有專門的膜拜場地,村子四周常有經幡。他們崇拜山神,有許多忌諱,一些怪異的事令人難以捉摸。大多門巴人隨身攜帶信符或裝有喇嘛賜予的紙符的盒子,他們對神靈的信仰十分虔誠專一,即使住在很偏僻的地方,也會設專門處所供奉神靈,每年冬季,要到雅江邊的崗蘭聖地轉經祈求菩薩庇佑。
門巴人常年生活于山區,揹着沉重的物資穿山過江如履平地,攀山或過滑坡塌方區健步如飛,令人目瞪口呆。他們的腳板好像是塊磁鐵,在80度的滑坡區可以踩出一條路來,傾斜光滑的崖邊石壁上,他們可以穩穩站立,伸開雙手護着客人貼崖而行。
門巴族人日常的飲食以粘粑爲主,兼或麪粉烤制的大餅,喜佐以辣椒、酥油茶的飲用法與藏族人一樣,極少食用蔬菜。男人喜歡烈度白酒,常看到出門在外的幾個門巴人輪流呷一瓶高度數的高粱白酒。門巴人也食豬肉,一般一年宰一次,宰豬時要進行專門的祭祀活動。
大峽谷第二十七天<4月27日 多雲有雨>
在波密休息一天,我和桑金好好地去洗了個大木桶澡、洗了衣服、看電視、買零食吃,上網每分鐘5元。
附註:
波密縣-------位於西藏東部、雅魯藏布江東岸。面積1497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萬多畝,森林面積達67.5萬畝。總人口近2.6萬。轄1個鎮,10個鄉,112個村民委員會。波密藏語意爲“祖先”。1954年,合曲宗、易貢、傾多3個宗統一管轄,1959年12月波密縣人民政府成立,隸屬林芝地區。1964年後劃歸昌都地區管轄。1986年1月恢復林芝地區,波密縣劃歸林芝地區管轄。縣府駐紮木。該縣屬山地丘陵,四周爲山地,中部爲河谷區。北部、西部、東北部爲念青唐古拉山向東南延伸的分支。東部有伯舒拉嶺的餘支,南有喜馬拉雅山的分支。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縣境有少許小塊山間盆地,地勢呈東高西低。屬藏東溫帶半溼潤高原季風氣候區。冬冷夏涼,雨水充沛,日照相對較少,年日照時數1544小時。無霜期長,年約150天左右。年降水量876.9毫米。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於旱、泥石流、流沙、滑坡、地震及農作物病蟲害等。礦產資源主要有鐵、鎢、鉑、銅、鉛、鋅、水晶、綠柱石、砂金、粘土、石膏等。野生動植物主要有鹿、樟子、盤羊、羚羊、小熊貓、狗熊、雪豹、豹子、雪雞、赤斑羚、狐狸、天麻、蟲草、貝母、三七、大黃、黨蔘、靈芝、雪蓮等。縣境內有大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木材蓄積量1.2億立方米。主要樹種有云杉、冷杉、喬杉、高山鬆、華山鬆、巨柏、樺木、捕木等。經濟林木的種類也不少。波密縣是西藏糧食生產基地縣之一。農作物主要有青稞、春小麥、冬小麥、豌豆、油菜等。主要飼養犛牛、犏牛、黃牛、綿羊、山羊等。現有電站2座,1家糧食加工廠和1家農具修造廠。民族手工業主要產品有酥油桶、木碗及易貢藏刀。境內主要交通幹線爲川藏公路,境內全長200多公里。除2鄉外,其它8鄉1鎮均有公路相連,通車裡程140公里。名特產有花椒、漆樹、核桃、桑樹及蘋果等。藥用植物有天麻、三七、猴頭。易貢藏刀自古聞名。易貢生產的“珠峰茶”聞名西藏。川藏公路穿扎木鎮而過。如今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各種服務設施基本可以滿足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崗鄉自然保護區被外國朋友稱之爲“西藏的瑞士”。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是旅遊、攝影、繪畫、探索生物奧秘者的理想境地。波密多冰川,以卡欽冰川、則普冰川、若果冰川較爲著名。其中卡欽冰川爲我國最大的海洋型冰川,也是全國3大冰川之一,長約19公里,面積約90平方公里。
大峽谷第二十八天<4月28日 晴>
早上八點出發,一問開車師傅說是太晚了,中午過雪山埡口有雪崩的危險,只好不走了。繼續在招待所看電視、吃山東水餃,再休息一天。各處轉轉拍了些照片。波密的雪山好漂亮。
附註:
波密------古稱“博窩”,藏文意思爲祖先。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上的波密曾長期脫離西藏地方政府管理,成爲藏東南高度自治的一個獨立王國。一部波密古代文明史,便是一部千年藏族部落史。特殊的歷史經歷就造就了波密既不同於康區、又異於工布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位於西藏東南部,地處念青唐古拉山與喜瑪拉雅山交界處的波密縣,由於受印度洋西南季風影響,形成了獨特亞熱帶半溼潤氣候帶。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物繁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典型的江南氣候。
在穿越川藏公路南線上,波密的出現會使你眼前一亮,驚喜地發現它獨特的美。這裡雪山環抱,湖泊迷人,是我國最大的海洋型冰川——卡欽冰川的發源地。整條冰川長達19公里,面積約90平方公里。波密平均海拔4200米,而縣城所在地扎木鎮的海拔則爲2750米。在年平均氣溫攝氏10度左右的波密停留,你會發現西藏江南的秀麗景色。這裡位於雅魯藏布江東岸,3、4月份爲桃花盛開的季節,四周高聳的雪山包圍着波密小村莊,大片的桃花、油菜花、青稞把田野染得紅、黃、綠一片。這種韻味獨特的美,令人欣喜若狂。 它具有淳厚的高原氣息、濃郁的鄉土特質、明麗的雪域色彩的獨樹一幟的民俗風情和孕育它色彩斑斕、光怪陸離、風情萬種、無與類比的自然環境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波密縣豐富的旅遊資源,素來享有“西藏的瑞士”、“綠海中的明珠”、“雪域的江南”、“旅遊之勝地”的美譽。
到了波密就一定要去然烏,這裡雪山環繞,湖泊衆多,是帕龍藏布江的發源地。然烏距離扎木鎮129公里,是川藏公路拐進察隅的唯一通道。然烏湖小鎮緊挨着然烏公路邊,湖的北面是一座長列雪山,衆多的冰川從山上一直延伸到湖中,湖面海拔3800多米,湖中小島長滿一片雲杉,與雪山遙相呼應。太陽升起時,晶瑩透綠的湖水變得深藍,如明鏡將雪山、白雲和周圍的森林倒映在湖面上,繞湖走一圈,彷彿回到了夢中的童話世界。 波密另一好去處就是崗鄉自然保護區,位於帕隆藏布江邊,被雪山、冰川包圍,森林垂直分佈在峽谷中。每當雲海出現,雪山下的村莊如同天外仙境,此時、此刻,你的心靈會有觸電的感覺。
428圖片說明:
01 波密的雪山好漂亮
02 好漂亮的波密雪山
03 扇子雪山
04 在險峰
05 波密縣城四周圍都是雪山
06 波密的主要街道
07 一條小河穿過縣城
08 木柵欄
09 經幡與雪山
大峽谷第二十九天<4月29日 晴>
早上5點多起牀,租了輛小面的,前往24K,途中有多處滑坡和一處雪崩。沒想到雪線就在24K的一片平原處。海拔大約2700米。下車後覺得很冷,零下幾度。然後開始翻越嘎隆拉雪山埡口。天還未亮,雪上有層硬殼。來往過埡口的老鄉都穿着軍膠鞋,只我穿徒步鞋,防滑性反而不如軍膠鞋。又是一次沒有冰爪、冰鎬走雪坡,真的不適應。嘎隆拉雪山處在喜馬拉雅山脈的迎風坡,受印度洋暖氣候的影響,氣候多變,令人生畏,加上地質構造複雜,活動劇烈頻繁,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雪崩、滑坡、泥石流。因此,嘎隆拉雪山被當地人稱爲神山,這也是到墨脫縣的必經之路。雪山埡口約4200多米,到52K大約走了五個小時,有六公里。
午飯在52K招待所吃的,三菜一湯,還不錯。據瞭解波密至墨脫公路,目前就24K到52K不通,雪山段。聽說下月開始修路,這段7月——10月可以通車。中飯後,我和桑金,還有一個墨脫打工的四川老鄉,我們三人開始從52K向80K走去。公路又是下坡,還算好走,就是長點。28公里我們走了七個半小時。全天徒步達12個半小時,約34公里。最後一段很疲勞了,腳都挪不動,拄了根木棍,一拐一拐的到了80K,趕緊用熱水泡腳。
附註:
1、轉載《一個人的墨脫》作者王強,四川人民出版社-------4.仰視嘎隆拉山,告別森格------我大聲地叫他快起來,已經七點鐘了。我很激動地說,今天我要翻嘎隆拉山。我和森格從崖穴裡爬出來,我對着茫茫雪山深深地呼吸着,一股白雪特有的氣味迅速潛進肺腑。我不停地活動着四肢,讓體內的血液加快流動。我叫森格看看天氣,今天嘎瑪山有否風暴。森格站在崖穴外轉着身子四處尋望,他告訴我今天是大太陽,沒有風暴。“哇!”我興奮得左手緊握拳頭朝空中猛然一揮,幾乎跳起來。森格見我如此激動,也咧開大嘴笑了。隨後他又補充了一句,關鍵是看嘎隆拉山埡口有沒有風暴,有時陽光普照山谷的時候,高聳雲端之上的嘎隆拉山埡口正在下冰雹。森格的這句話真實地反映了高原雪峰的特徵,使我迅速地冷靜下來。
太陽悄悄地冒出頭來,把山谷雪地照得通紅。森格又戴好了他那頂翻雪山時用的特製帽子,走在前面。我取出防止雪盲的墨鏡戴好,拄着柺杖緊緊地跟在森格的後面。大雪早已蓋沒了山道,根本就無路可走。還未走上山頂,途中的積雪已經掩埋到膝蓋,每走一步都非常吃力。我藉助柺杖的支撐,喘着大氣朝上爬着,耳旁是心臟猛烈的狂跳聲和踏進積雪裡發出的咕咕聲。我知道,離嘎隆拉山埡口還很遠很遠,現在我們攀越的這座雪峰連山頂都看不清楚。
9點40分,我們登上了離嘎隆拉山埡口最近的雪峰。我顧不上喘息,擡起頭朝東方尋望。海拔七千七百多米高的南迦巴瓦峰如巨人一般挺着胸膛傲視雪原,彩色的雲霧在峰腰間環繞;海拔六千多米高的嘎隆拉山山脈託舉着厚厚的積雪,蜿蜒起伏。森格擡起他那被帽子和毛巾緊緊包裹着的頭顱,朝遠處尋去。他用左手指着前方的峰埡大聲說道:就是太陽照着的那個埡口,第二個雪峰上的那個埡口,就是你要翻越的嘎隆拉山埡口!我右手握住插進積雪的藤柺杖,左手摘去太陽鏡,按捺住激動的心情,順着森格手指的方向,睜大眼久久地注視着前方的嘎隆拉山埡口。嘎隆拉山埡口上陽光與白雪碰撞出的光芒強烈地刺激着我的眼睛,使我的眼睛迸出無數光斑。我搖晃着身子,癱坐在積雪上,緊緊地閉着發痛的眼睛,雙手捂着臉。嘎隆拉山埡口反射出的陽光射傷了我的眼睛,我深深地埋着頭,等着視力的恢復。森格叫我快戴上墨鏡。他說,翻雪山不戴墨鏡眼睛要瞎,我們要行進的方向正好是頂着陽光與白雪交匯的方向,若不戴墨鏡,眼睛受到這種長時間的刺激其後果非常可怕。森格雖然沒戴墨鏡,但他把毛巾圍在臉上,透過毛巾的縫隙在雪中行走。我的眼睛慢慢地恢復了,透過墨鏡隱隱地看見了色彩斑嫺的山巒、雪峰,看清了嘎隆拉山埡口。
從太陽射過來的方向看過去,十幾座雪峰緊緊地相靠在一起,可以清晰地看見七個醒目的埡口。嘎隆拉山埡口是從左面數過去的第二個埡口,其餘的埡口翻過去後均是萬丈懸崖,翻錯了埡口必死無疑。森格告訴我,翻埡口的時候不能坐下來喘息,有的人就是坐下來喘息時窒息而死的。無論如何,身體不能停止活動,否則會被凍傷而漸漸昏迷。翻過嘎隆拉山後,千萬不能站立行走,要靠左邊的雪道一點一點地滑下去。當然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趕在中午一點以前翻過埡口。時間晚了,就沒時間下山了,這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爲嘎隆拉山的另一面同樣是冰雪天地,一個孤寂的生命如果沒能按時走出這個嚴寒缺氧的冰雪世界,會永遠倒在那裡。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看看遠方的嘎隆拉山埡口,......
(原文鏈接http://book.sina.com.cn/2003-08-18/3/14939.shtml)
2、轉貼《進墨脫之路,艱辛留在“K”字座標裡》作者周而捷 葉輝
在一家名爲“80k永順”的招待所裡,總能看到一些疲憊的揹包客在此卸下沉重的行囊,用大瓷缸裡積攢的雨水沖洗臉上的泥灰,然後在灰暗的木板小隔間內簡陋地過上一夜,第二天帶着滿身的蟲咬繼續上路。 這些徒步旅行者的目的地是位於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墨脫。 一條從波密縣通往墨脫縣城的141公里長的山間小道是他們進入這個“孤島”爲數不多的道路之一永順招待所所在的80k,意爲從波密開始算起的80公里處,是這條線路上一個供徒步旅行者歇腳的驛站。當地人約定俗成地用公里數加“k”來表示這條線上所有標誌性地點的方位。這個字母也爲這條四天才能走完的墨脫生命線立下了座標。
這些“軍事暗語”般的符號早已爲當地百姓和有經驗的徒步者所熟知:24k是過去行車進墨脫的終點,以後的路都要靠步行;24k和52k是計劃建設的隧道的出入口;52k、80k、113k都是沿途提供膳食住宿的驛站,80k是其中最大的一個,也是進入螞蟥區的標誌;128k是爲當地農牧民新建的安居房所在地;85k、103k、110k、126k則是途中較爲危險的路段。 這條路的保通隊員還臨時用“k”來表示遭受泥石流破壞的路段的方位,以便迅速定位,展開搶修。保通隊負責人張秋生由於反覆走這條路,早已對這條路上每一個路段的情況瞭如指掌。“我能用‘k’來表示出每一個容易遭受泥石流的危險路段。”他說。
墨脫縣政法委副書記洛桑尼瑪介紹說,這些“k”的符號也表明了進墨脫之路的艱苦。“一條141公里長的道路放在內地開車兩個小時就能輕鬆走完,但在墨脫要走上整整四天。途中既有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又有螞蟥的侵擾,變數太大,這才需要用上這麼多‘k’來指示方位。”洛桑尼瑪說。 路的沿途還支起不少簡陋的木板牌子,上面標明瞭公里數。“這些‘k’的牌子清楚地告訴我們走了多少路,同時更激勵我們在這條艱苦的道路上繼續往前走。”一位來自陝西的徒步旅行者說,“我們最嚮往看到的是141k,也就是墨脫縣城——我們的目的地。”新華社西藏墨脫7月16日專電
(原文鏈接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6-7-21/snapshot_42780.shtml)
429圖片說明:
01 早晨6:45我倆打車到了24K,這裡其實只有幾間木頭房子,是作爲波密到墨脫公路上的一箇中轉休息站而存在的,因爲過了24K,就要翻越海拔4322的嘎隆拉雪山埡口
02 路被雪埋住已有半年
03 從這裡開始我們走小路上雪山了
04 也有遇到從墨脫出來的
05 一路往上走
06 我和桑金在埡口
07 翻過4300米的埡口向下走
08 風景不錯
09 小心地穿過雪崩區
10 小心地穿過雪崩區
11 看到52K 啦
12 從波密到這是52公里
13 在這招待所吃的午飯,每人十元
14 大雪封山車子都生鏽了
15 一位駕駛員在清理雪崩遺留的障礙物,我倆順着公路向80K走去
16 途中雪山
17 60K左右的一個幹沽河牀
18 穿過原始森林
19 見到參天大樹
20 途經小溪流水
大峽谷第三十天<4月30日 晴>
80K至108K搭上個拉木材的東風四噸卡車。28公里的路程竟開了五個多小時纔到。一路上彎多、小溪多、溼度大、泥石流、塌方、滑坡,還要不時停下來修會兒路,幸虧幾次都是有驚無險。平均時速才6~7公里。同時搭車的一位李師傅,也是這條路上跑運輸的,他對這裡的氣候總結了一句話:一山有四季。確實,24K至52K段,是嘎隆拉雪山,許多地方終年積雪,零下幾度到十幾度,叫寒帶,冬季;52K到80K,都是參天茂密的原始森林,氣候宜人,不冷不熱15℃左右,叫溫帶,爲春秋季;過了80K約4公里開始,氣溫升高,到處都是高大的野芭蕉樹,多次見到活化石——珍稀的桫欏樹,還拍了好幾張照片。至108K段,氣溫已30℃多,叫亞熱帶,差不多是夏季了。
從波密到108K不到兩天,幾乎經歷了一年四季的變化,這裡真是有點神奇。據李師傅說,這裡一年有300天以上在下雨,年雨量近10000毫米,並說我挺幸運的能晴天翻嘎隆拉雪山,且能在晴天走路。關於波密——墨脫公路,聽李師傅說,建成以來幾乎沒有全線貫通過,只有去年11月份,全通了近一個月,不過只是小車能通行,比如吉普車。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段通了,那段不通;那段通了,這段又不通了。24K至52K一般是7月——10月通車,而80K至墨脫一般是11月——3月通車。所以在80K處建了許多倉庫,先寄存物質,也就成了最大的轉運站。地理環境特殊,加上氣候特殊,造成了雨水多、塌方多、滑坡多、泥石流多,加上雪崩多,使這條公路變成世界上最難走的公路之一。
附註:
1、關於波密——墨脫公路--------(轉帖)墨脫通公路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從月初起進入冬季封山期,半年來,通車的波墨公路情況如何呢?波密公路局的公告:大貨車進墨脫需要經過波密縣政府審批同意纔可以進,一般越野車最多載5人,豐田4500最多7人,摩托車不可以載人!現在規定6、7、8、9、10這幾個月是可以直接開車從波密到墨脫縣城的(越野車),一般包車費用是3500~4000元/臺(老豐田或戰旗),24K,52K,80K,100K是到墨脫縣城前的必經之站,每個站都有小小的飯店和接待站,方便徒步者、挑夫、馬幫住宿,沿途的住宿牀位10元/人。 80K以前的路都基本可以通過4噸以內的貨車,貨車將貨卸在80K後由馬幫或越野車轉運到墨脫. 80K到墨脫要走一段更險的路,只可以走越野車,貨車目前走不了,路面最終將在2008年完成三級柏油路. 目前在正常情況下,從波密到墨脫100多公里路,越野車單程爲15個小時上下. 我是墨脫公路通車的第二天走進墨脫的。全程徒步。貨車是可以直接開到墨脫的。80K以前是物資中轉站。但現在它就像青藏鐵路線上的格爾木一樣。逐漸在失去作用。因爲任何車都可以直接開到墨脫。80K到墨脫的路反而要比波密到80的路更好。到80K的路大多都被水給沖毀了。而80K以後因爲氣候與地理的變化。路塌方得比較少。除了108K到113K沿江的那一段。其它的都沒什麼問題。我看到麪包車都可以在墨脫線上進出自如。不過在墨脫建一條柏油路。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譚。不可能的事情。因爲那路隨時會塌掉。不知道爲什麼官方的資料總是那麼虛假。其實墨脫是通不了公路的。我進去的那幾天是因爲某中央領導要來檢查。所以臨時開通了路。花了一百多萬修了路。用炮打掉了埡口的積雪。才趕出一條路來。但等領導一走。這條路馬上要封起來再修。因爲危險。所以那幾天裡。開車進去的人很多。但是。都是官方的越野車。誰知道他們是去工作還是獵奇。總之我對這些人的某些我不便一下子言說的所作所爲相當反感。墨脫一年裡只通幾個月的車。可是剩下的那幾個月都在修那條路。勞命傷財。僱個民工至少要一百塊一天。所以。這條路基本上是用錢鋪出來的。現在。進去了很多科考隊員。我進去的時候。在翻越嘎隆拉雪山的時候。看到了很多儀器與GPS標誌。據說。將在嘎隆拉雪山下打一條隧道通向墨脫。那個時候。估計再也沒有人走那條生死之路了。
2、桫欏樹--幾億年前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一億多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地球上一片繁榮、熱鬧景象:巨大的裸子植物桫欏、蘇鐵、銀杏、水杉等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劍齒龍橫行霸道、橫衝直撞,體形嬌小的爬樹龍靈巧地在樹木間躍來蕩去,始祖鳥時而奮力奔跑,時而展翅低飛,巨大的猛獁象與獨角獸各不相讓,爭食着澱粉豐富的桫欏,身披堅甲的惡蜥張着血盆大口,虎視眈眈地盯着岸上的小動物……。古老的動植物,明爭暗鬥,弱肉強食,共同演繹着地球上這一段漫長而複雜的歲月。 歲月滄桑,地球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鉅變。地球由於受星際影響,發生了造山運動,珠穆朗瑪峰從海底升起,接着又是第四紀冰川暴發等。這些一個接着一個的災難,使地球上的動物、植物慘遭滅頂之災。但極個別地區,由於地理和其他特殊原因,部分動物、植物得以倖存下來。這些遭了災難之後倖存下來的植物叫孑遺植物。 桫欏是孑遺植物中蕨類植物的代表。在綠色的植物王國裡,蕨類植物是高等植物中較爲低級的一個類羣,亦稱爲羊齒植物。在遠古時,蕨類植物原本大都是些高大的樹木,後來由於發生種種災難,大多數被深深地埋在地下變成了煤炭,現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多是較矮小的草本植物,只有極少的一些木本種類倖免於難,生存至今,桫欏便是如此。目前,桫欏已被科學界稱爲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變的“活化石”。
桫欏不開花,不結果,沒有種子,它是靠藏在葉片背面的孢子繁衍後代的。蕨類植物的孢子與常見的植物種子很不相同,常見植物的種子落在適宜的土壤上就能生根發芽,長成新的植株,而蕨類植物的孢子落入土壤之後,先要萌發長成一個心形的片狀體,稱爲原葉體。原葉體是綠色的,下面生着假根,能獨立生活。通常,在原葉體上長着頸卵器和精子器,精子器裡的精子成熟之後,可以依靠自身的鞭毛在水中游動,並可以游到頸卵器裡,與卵細胞結合成合子,合子仍然不斷地吸收原葉體上的養料,繼續發育而成爲一棵新的蕨類植物。
桫欏爲桫欏科大型蕨類植物,本科共有9屬,約650種,中國有3屬,20種,雲南3屬均產,現知9種。在雲南西雙版納、德宏、文山、紅河等地區的熱帶、亞熱帶密林中,樹形蕨類有三四種。桫欏性喜溫暖溼潤的氣候,常生長在林下或河邊、溪谷兩旁的陰溼之地。 桫欏又名黑桫欏、樹蕨、大花蕨、筆筒樹等,是現存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堪稱國寶,被國家列爲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桫欏樹幹外皮堅硬,花紋美觀,可作筆筒、花瓶等器物或其他工藝品。髓心則較柔軟,富含澱粉,可提取出來食用或釀酒,也可把新鮮樹幹削去表皮後直接食用。髓心還可入藥,有驅風溼,強筋骨,清熱止咳等功效,在中藥裡被稱爲龍骨風。
430圖片說明:
01 第一次見到活化石——珍稀的桫欏樹
02 這裡的植物景觀
03 經常要自己修路
04 這條公路會車是個大問題,倒黴時要倒車三公里
05 這裡就是108K
06 我倆住的旅社
07 遇到墨脫縣有名的“李石鍋”
08 他來運送的石鍋胚料
09 不知是什麼動物
10 旁邊就是清澈的溪流
大峽谷第三十一天<5月1日 晴>
天剛亮就出發了,一路上山有1個多小時,去年剛修的馬路——指馬能走的路。路上碰到8名初中生,在墨脫中學讀書,放假連夜從縣城走過來。我挺佩服這些初中生的,當中有門巴族的、也有珞巴族的,都是回旁辛鄉的。連夜能走幾十公里。途中基本都是沿雅魯藏布江走,拍到一個大拐彎,離旁辛鄉有二公里遠,我把它稱爲旁辛大拐彎。下午抵達旁辛鄉——這段峽谷中最大的一個鄉,下轄七個村子。這裡氣溫也有25℃左右。鄉里四套班子,一座二層黃色小樓,挺顯眼的。
今天走了9個多小時,有30多公里。住在鄉里簡易招待所,每人10元,這裡雪碧每聽也10元,啤酒要十多元一聽,運輸費貴些。運貨主要是用馬,從80K到鄉里每斤運費要2元多,從108K過來也要1元多。吃的菜也很少,聽說是蟲害嚴重。這裡自釀的玉米黃酒不錯,是門巴人的特產,他們在請我喝的時候一再說這酒裡沒放毒,而我對這門巴族的傳說半信半疑,放心地喝了一大碗,晚上好睡。由於水太小,鄉里一夜無電,漆黑,這邊都是靠水力發電。
附註:
門巴族和珞巴族-------墨脫的主體民族是門巴族和珞巴族,在我國56個民族中他們算是比較小的民族。“門巴”是藏語的漢文音譯,即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南麓一個叫門隅的地方,18世紀初,部落一分爲二,一部分人開山築路、長途跋涉,舉家遷移至上珞渝的白馬崗安居。與門巴族作近鄰的珞巴族自祖先起就生活在白馬崗,分佈在東起察隅、西至門隅之間的廣大珞渝地區。藏語裡的“珞渝”意爲南方,“珞巴”是藏族對這羣南方人的稱呼。這兩個僅有幾千人的民族,在羣山的重重包圍中生存下來,極其艱苦的生存環境造就了他們勇敢堅韌的性格,在自然的恩賜和雪峰的陪伴下,他們形成了獨特的信仰和崇拜,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和追求。
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通用藏文。門巴族人主要信仰藏傳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門巴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也兼營畜牧業和狩獵,擅長竹藤器的編織和製作各種木碗。門巴族人民與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淵源關係。
門巴族歷史悠久,早在公元823年,唐朝與吐蕃在拉薩大昭寺前設立的“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門巴”的記載。 門巴族與藏族關係密切,在生活習俗方面受藏族影響較大。在服飾上,門巴族人喜愛用羊毛織品氆氌爲原料。男子多穿氆氌袍和絳紅色的長袍。婦女習慣在背上墊一張羊皮或牛犢皮。門巴族婦女頸上都懸掛着用鬆耳石、紅珊瑚、瑪瑙等串成的裝飾品,並喜戴手鐲、戒指。她們的內衣顏色多樣,無開襟、無領、無釦子,只開一個圓口由頭上套穿;外衣的胸前掛一個用金屬製成的護身盒,內裝佛像及經卷,叫作“噶烏”,以示吉祥。他們不論男女都系一條約2米長的紅氆氌腰帶,男子們腰間都掛一把砍刀。由於地處亞熱帶,男女一般都穿長短兩種上衣。 門巴族村寨相對分散,十幾戶、幾十戶的村落,往往分幾個居民點。房屋結構因氣候差別而略有不同。門隅一帶的住房用石頭砌牆,“人”字形屋頂上覆蓋木板,加壓石板。房屋一般分三層:上層放草和秸稈;下層關牲畜;中層則是一家人的居所。墨脫地區的門巴族人的住房以幹欄結構爲主,房屋與地面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頂,用蕉葉或木板覆蓋,再用石板壓頂。所有建築門都朝東,因爲他們認爲太陽出來就照進家門,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門巴族的飲食結構因地而異,既有吃玉米、稻米、雞爪谷的,也有吃蕎麥、小麥和青稞的。他們喜歡以辣椒佐餐。炊具喜用石鍋,門巴語譯爲“可”,石鍋煮出來的飯菜味道更佳。 在經濟生活中,門巴族人享譽四方的是他們的家庭手工業,特別是加工木碗和編織竹織竹器 的技藝,更是長盛不衰。由於門巴族的木碗具有花紋漂亮、結實耐用、便於攜帶等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門巴族喜慶的日子。新年節慶期間,全村在寬敞的地方唱歌跳舞,表演一種叫作“錯木”的門巴戲劇。門巴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民歌曲調優美、流傳久遠。其中以“薩瑪”酒歌和“加魯”情歌最爲奔放動人。正是這塊民歌的豐地沃壤乳育出了像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那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已被譯成多種文字的著名詩集《倉央嘉措情歌》脫胎於門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風格上都保留着門巴族情歌的特色。門巴族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情歌自然也就成了聯結青年人心扉的紐帶,他們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
501圖片說明:
01 過火後的野芭蕉樹
02 路上碰到8名門巴族和珞巴族的初中生,在墨脫中學讀書,放假回家,特能走
03 遠處是113K,雅江與波墨公路從那開始並行
04 雅江一拐彎
05 居高臨下
06 門巴族人的寨子
07 路遇塌方,直下懸崖有三百多米深,運米的馬隊受驚不敢過
08 路邊清瀑
09 走過的路
10 雅江紅花
11 我把她稱爲旁辛大拐彎
12 據說是門巴人爲種玉米釀酒到處燒山
13 旁辛鄉——這段峽谷中最大的一個鄉,下轄七個村子
14 鄉府大門
大峽谷第三十二天<5月2日 晴>
早上八點十五分出發,往峽谷第二個鄉——加拉薩鄉。途中見到了旁辛鄉的五個村子。包括江對岸的村子(他們過江是用溜索)。山上到處都被燒得一塊又一塊的,據說是門巴人要種玉米,做酒喝,政府才同意的,不過到處放火燒山讓人看起來很不習慣,連桑金都說:門巴不行。中午在一門巴人家裡吃飯,主人一直請我們喝酒,這回我和桑金都不敢喝了。
過了旁辛鄉,還見識了小水電,也可以說是最小的水力發電站。有一個村子拉進許多電線,順着電線往前走,才發現有許多發電裝置,每家一個。壓水管約七、八米長,直徑不到10公分;而發電機的直徑只有20多公分,高不到40公分。這種小得不能再小的水電站,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絕對是想象不到的,也算是峽谷中的智慧了。順着峽谷走,路離江面大約200多米高,不少路段是在崖壁上開出來的,直上直下不敢往下看。這裡早晚還涼快些,中午前後挺熱有20多度。總共走了二十多公里,近八個小時,路況與昨天差不多。
到加拉薩鄉後,馬上去找住的地方,有人就喊鄉長,原來是鄉長管招待所,就兩牀位——正好。鄉長還開了小賣店,從他那兒買了一斤切面15元、一聽紅燒肉罐頭15元。從他那兒借了一口鍋,又去老鄉的地裡買了一棵小包菜和幾根蔥3元。於是我和桑金點起火,煮了一大鍋麪條,結果只吃了一半,這回吃得太飽了。那個老鄉的地很小,能吃的包菜就兩棵,也是其他人告訴我的,說山上那家有2棵菜。在峽谷裡有菜吃真不容易,所以買的這棵小包菜還留了一半,準備明天帶到下一個鄉再吃。
今天在路上看到雅江的一個標準直角拐彎,我稱之爲旁辛2#方型大拐彎。在快到加拉薩鄉的地方又拍到另一個大拐彎。鄉長出門走後,來了位付鄉長兼武裝部長,先是盤查行程,然後登記身份證和護照,並交代政府的摟等不能拍照。過了一會兒又過來,登記所帶物品,扣下身份證,說回來時要檢查所拍的照片。
502圖片說明:
01 照進大峽谷第一束陽光
02 桑金在前面等我
03 峽谷中的兩個村子
04 最小的水力發電站
05 家家戶戶都有發電站
06 門巴族人
07 充分利用水力資源
08 老鄉說:他家的水電站被偷了
09 門巴村子
10 峽谷風彩
11 途中唯一可吃的野果
12 門巴族人,在他家吃的午飯,不過酒沒敢喝,怕有毒
13 門巴兒童
14 門巴族人
15 門巴少婦
16 隔江相望
17 水磨房裡的好奇心
18 我稱之爲旁辛2#方型大拐彎
19 第一眼見到的加拉薩鄉
20 又發現一個大拐彎
21 加拉薩鄉的水力發電站
22 在不通公路的峽谷深處發現的拖拉機
23 昨晚鄉里打過麻將
大峽谷第三十三天<5月3日 雷陣雨>
六個小時近二十公里,到了大峽谷最裡面的一個鄉——甘德鄉,原先叫甘代。江對岸的魯古、果登村的人在03年遷走後,目前這個鄉總共只剩下二個村子。鄉政府的摟與前兩個鄉的差不多,二層白色的,新建不久。附近的一個小學建得不錯,操場很大,有五六棟木頭房子。我一個人朝江邊方向走了大概一公里多,去拍對岸魯古村的空房子、還有峽谷,以及西興拉雪山。上個月我們是在對面橫切西興拉,去了藏布巴東瀑布,轉到扎曲方向了。如當時翻過西興拉山口。走到這裡江邊大約要兩天。這裡的過江溜索已經3年多沒人使用了,魯古村的人遷走後,連路都找不到了。這個鄉的海拔大約2500米,據鄉里工作的人員說,夏天很涼快,冬天有下雪但不結冰,現在氣溫有十多度。
附註:
轉載《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親歷記》作者:郝磊 摘自:《中國青年報》
墨脫一共有8個鄉,其中6個鄉——背崩、墨脫、達木、旁辛、加熱薩、甘代沿雅魯藏布大峽谷自南向北分佈。我們的行程由背崩向南60公里,到達此次穿越的最南端的村希讓,然後再折返背崩,北上墨脫,直至甘代,最後進入無人區。
11月23日,對我們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這天,我們走到了墨脫縣最北端的甘代鄉。從派鄉帶出來的給養至此已經耗盡。根據計劃,大本營派出接應我們的兩名國際級登山健將丹增和加措,此時應該帶着我們今後20天的補給正在甘代等着我們。 下午4時許,老爺子關志華教授帶着我和西藏測繪局的孫洪君最先爬上了橫亙在甘代鄉前的山脊。
甘代鄉坐落於雅魯藏布江邊的一個斜坡,地勢開闊,層層梯田中散落着十幾棟木板房,白鐵皮屋頂反射的陽光刺眼。 這裡海拔已近3000米,從村子到江面至少有1000多米高差。 “看,加措!”孫洪君手指村口,興奮地大叫。 加措身穿紅色登山服,正站在鄉政府大院的門前迎候着我們。聽見喊聲,他使勁向我們揮手。 “等等後面人,咱們整隊進村!”老爺子一臉威嚴。 丹增和加措是西藏登山隊的國際級運動健將,也是我們第二分隊的隊員。丹增還是我們的指導員。10月29日從派鄉分手後,他倆帶着20多個民工,揹着我們的給養,用了近一星期,才走到甘代。 再往前走,便是雅魯藏布大峽谷中90公里無人區。成敗在此一役。爲確保安全成功,科考隊特從西藏登山隊聘請了4名有着登頂珠穆朗瑪峰經歷的運動員來開路。 第一分隊從派鄉出發,只需兩天就將走到無人區,10月29日出發。第二分隊在翻越多雄拉山後,沿江穿越墨脫,大多有路可循,隊裡確定讓丹增和加措先跟大本營進駐紮曲,於11月20日左右帶上給養,從扎曲打通至甘代的無人區段,在甘代與第二分隊匯合。
甘代,算是我們的一個里程碑。走到這裡,我們用了整整26天。再往下,屬於林芝縣的無人區。擺在我們面前有60公里。據當地老鄉介紹,以前來過的所有考察隊都到此止步。
(原文鏈接http://www.wdxmy.net/wdxmy/cyylcbdxgqlj.html)
503圖片說明:
01 刀耕火種之一
02 峽谷人家
03 刀耕火種之二
04 建在樹上的棚子
05 珞巴族人
06 S形拐彎的雅江
07 珞巴族女子在迴避生人
08 經幡與拐彎
09 青稞熟了
10 看到了大峽谷最裡面的一個鄉——甘德鄉,原先叫甘代
11 學校建的好漂亮
12 運送糧食的馬隊
13 江對岸的魯古、果登村的人在03年遷走了
14 這裡的峽谷風姿
大峽谷第三十四天<5月4日 晴>
早上起來,鄉政府人員挺客氣,請我倆喝稀飯。回程還是走了六個小時,越走越熱,一路海拔下降了有500米,氣溫二十多度。到加拉薩鄉時兩人都快中暑了。
這幾天來路上能吃的野果就一種,我稱它爲野草莓,它長在一種有刺的灌木叢裡,個頭不大,酸酸甜甜的,許多地方都有這種野果子。路上就把它權當水果了,肚子餓了也吃它。桑金說:他們村子裡也有,比較大一些,不過吃多了肚子會痛。
也不知道是哪個鄉的招待所有問題或者是沒洗澡的緣故,身上被跳蚤咬了十幾個包,清涼油、萬金油、驅風油、風油精,幸虧我準備的多,不過還是渾身發癢,擦了這邊那邊又冒出新的包。一到加拉薩鄉里,我見到鄉長馬上向他“告狀”,說副鄉長扣了我的身份證。鄉長也承認扣身份證是不對的。一直拖到晚上,副鄉長在檢查了我拍的十幾張照片,確定沒有“特務”行爲後,才還了身份證。
504圖片說明:
01 對面的雪山像啥呢?
02 嚴肅的小老鄉
03 走過路過不如看過
04 馬牛成羣柴成山
05 石頭蓋的房子
06 水與電燈的紐帶
07 這裡人稱它爲虎頭山
08 開荒種玉米的季節
09 紅房子
大峽谷第三十五天<5月5日 晴>
吸取昨天的教訓,今天天沒亮我倆就上路了,這樣會涼快些。早上只吃了四分之一塊壓縮餅乾,然後就是一邊走一邊找那種野果子吃,也是吃得最多的一天,肚子沒痛,又不那麼餓了。一直走了七個多小時,回到旁辛鄉。到老鄉家買了五個雞蛋,每個二元,聽說鴨蛋每個四元,又到地裡找了棵包菜五元,今天改善下生活。
我們走的這條峽谷中的路,原先只能人走,前年開始擴建,到去年才完工,全線能走過馬匹了。稱爲馬路或小馬路,類似於茶馬古道,或者馬幫線路,平均寬度半米左右。不少路段都是在峽谷巖壁上鑿開石頭成小路的。慣常說的馬路是指車馬走的路,和公路相似,總之都是走車的,各種不同的車。右腿上生了一個大水泡,一公分見方,沒感覺,別感染就行。沒電,到處黑摸摸。
505圖片說明:
01 再見了-----加拉薩鄉
02 早晨的影子
03 峽谷中的村子
04 稱爲馬路或小馬路
05 開荒種玉米
06 碰到瑪尼堆要從左邊走
07 雅江峽谷
08 門巴梯田
09 充分利用水力資源
10 江邊人家
11 門巴族的希望
12 右腿上生了一個大水泡,一公分見方,沒感覺
13 未來的爺們
14 哪裡來的這麼多水?
15 差一點就走光啦
16 原來是旁辛鄉職員在玩潑水
大峽谷第三十六天<5月6日 晴>
依舊天沒亮出發,八個半小時後返回108K。六天時間沿峽谷來回走了近一百六十公里,途經三個鄉,拍了好幾個大拐彎。看到了魯古村舊址和西興拉雪山。象是去了趟別的世界。108K要繁榮許多,商品衆多,大多是半年前嘎隆拉雪山未封山時從成都用三十噸大卡車拉貨,到波密再轉東風四噸運進來的。桶裝方便麪全部過期,仍要賣六元。1.25升可口可樂十五元,買了一瓶,好喝。不是因爲貴,只是好久沒見到了。搭了個貨車走五公里,晚上在113K住宿了。
附註:
曾經的魯古村-----位於雅魯藏布江的西岸,是墨脫縣最邊緣的一個小村莊,從魯古村到墨脫縣城還需要走4~5天的路。村子不大隻有十幾戶人家。經過十幾天來爬懸崖、過塌方、穿叢林的日子,我們落腳在村裡一間空空的用大木板蓋的“教室”裡。陌生人的到來,使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寂靜的山村轟動起來,村裡人出於好奇,全都涌出了家門看熱鬧。連狗也因此而狂吠不止,未見過生人的孩子們被嚇得哭喊着直往母親懷裡鑽,一時間小村子沸騰起來。
魯古村以農爲主,村民靠種苞谷、小麥、雞爪谷爲生兼養一些豬、牛等牲畜。由於地處林區,村民的房舍全部爲木板房,上下兩層。上層住人兼倉庫,低層養牲畜。由於煙熏火燎又沒有電,房內光線很暗,擺設也十分簡單,在我走過的七八戶村民家都比較清貧。兩個孩子正在一個木板房前舂米,木舂約一米多長,中間細兩頭約碗口粗,盛米的是掏空的木樁,孩子雙手緊握木舂中部,高高舉起,再向下砸去,反覆幾十次才能將穀殼脫離。
小村最有特色的是不論男女幾乎每人一件綠軍裝,有些中年婦女還喜歡戴綠軍帽。當聽說我們要找背夫時,全村男女老少蜂擁而至,有的甚至搶上東西就往身上背。爲迎接我們的到來,墨脫縣常務副縣長建阿帶着幾個人在峽谷裡走了5天才抵達這裡,又因無法與我們聯繫,只好在村裡又等了整整6天,待我們到達後的第二天就又帶着我們上路了。
506圖片說明:
01 早晨的雪山
02 解渴又能充飢的野果
03 走過的路
04 這幾天路上見到最多的動物
05 經幡與瑪尼堆
06 村子和經幡
07 勇往直前
08 今天的宿營地-----113K
09 又回到108K啦
10 俯視108K
大峽谷第三十七天<5月7日 晴>
炎熱,仍是天未亮就走,沿着公路。從52K開始,波密——墨脫公路一直沿着一條小河(雅江支流)走,到113K與雅魯藏布江匯合,公路則沿江邊走。從113K至墨脫約30公里。途經米日村和新建的馬迪新村。路況好了許多,比較平緩,塌方和滑坡情況少見,總共走了8個小時。
墨脫在藏語中是隱藏的蓮花的意思,縣城建在四面環山的一個高臺上,距離江邊約有一公里,比江面高100米左右。縣城中心又有一個圓形高臺,有點象花蕾,縣委縣政府就建在上面;高臺下有一條環形路,是墨脫的主要街道,商店不少,大多是四川人開的。東西貴些,沒見到水果。經常沒電,所以也沒有找到冰淇淋。所有瓶裝飲料一律賣8元。到墨脫後沒什麼感覺,更多關心的是吃的東西,走峽谷落下的毛病。水小晚上沒電,看電視不方便,也沒見到網吧,原想休息一天也無興致了。明天繼續上路。
附註:
墨脫------是美麗的西藏林芝的一個縣,也是西藏的最神秘之地,它深藏於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羣峰峻嶺中,掩映在雪峰和森林後的茫茫雲霧裡,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坡的雅魯藏布江在流經墨脫後,一路狂奔,直瀉印度。墨脫縣城的海拔只有千米左右,但進出墨脫卻要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山口和海拔4300米的嘎隆拉山口。由於路況太差,墨脫縣城至今不能常年通公路,進出墨脫大多要靠步行。重重疊疊的高原羣峰阻隔了外界文明的滲透,也遮擋了外界尋覓和探視的視線。白馬崗是墨脫的老地名,在藏語裡是隱秘的蓮花蕊的意思。相傳九世紀時蓮花生大師受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請遍訪仙山聖地,到了這裡發現此處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有聖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並取名“白馬崗”。傳說這地方糧食堆積如山,取之不盡;肉食各取所需,用之不竭;虎骨、麝香、雪蓮、靈芝俯拾即是,山珍野味、香甜果品應有盡有……所以這裡就成了朝佛聖地,多少虔誠的佛教信徒不遠千里、捨生忘死來到這裡。到墨脫轉山朝聖的事雖然成了歷史,但當時佛教信徒們確實以到過墨脫爲榮。墨脫縣城周圍的大小高山谷地裡散居着門巴族和珞巴族的農牧民,他們承受着自然的恩惠,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墨脫的地勢也是北高南低,由北部高山海拔5000餘米降至南部深谷海拔500餘米,河牀地由北部海拔2800米下降到500米。墨脫的氣候隨海拔高度的不同而變化,從寒帶到熱帶均有分佈。門巴族居住的河谷地帶屬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年降水量高達2000毫米左右,夏季很少有晴朗無雨的天氣。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墨脫的資源和物產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0%,珍稀動植物衆多,原始風貌猶存,生態自成體系,現已被列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初步統計,在自然保護區內,僅高等植物就有3000餘種,其中珍稀植物10餘類。色彩斑斕的植物王國爲各類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天然條件。已發現野生動物數百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42種。此外還有千餘種昆蟲。墨脫的水能資源也很豐富,約有7000萬千瓦以上,佔全國水能蘊藏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境內的礦產資源還是未普查的處女地,僅裸露地表已被發現的就有鐵、雲母、皁石等。墨脫四季如春的秀麗景色、獨具特色的封閉天地,在藏文佛經中被稱爲“佛之淨土”。歷史上這裡曾爲衆多的佛教徒所向往,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馬崗視爲最大幸事。
507圖片說明:
01 開會啦
02 門巴族村莊
03 剛建的馬迪新村
04 雅江流到這平緩多了
05 江水、瀑布、火燒山和村子
06 密林深處有人家
07 第一眼見到的墨脫縣城
08 快到縣城的五彩經幡
09 縣府樓前的沙欏樹
10 墨脫小平原
11 墨脫縣城的五朵金花(一)
12 墨脫縣城的五朵金花(二)
13 城裡主要街道
大峽谷第三十八天<5月8日 晴到少雲>
昨夜下大雨,白天又晴了。今天路長,有30公里(另一說近40公里),走了八個半小時到了背崩鄉。縣裡沒有的,在這鄉里買到了冰淇淋吃,自制的2元一支。路上見到一隻獐子才二秒多就閃了,來不及拍照。順雅魯藏布江邊的馬幫路,平均1.5米寬,屬於好走的路。拍到二個拐彎,一座江上的吊橋,通向對岸的一個鄉(德興鄉)。見到不少水稻梯田,老鄉們正在忙着插秧,小學生也在幫忙運稻秧。
附註:
轉載《五 墨脫D3背崩至墨脫縣城》------
背崩鄉居民以門巴人爲主,另有些外地來的生意人,如楊老三、張小怪,還有當地的駐軍的一個營部。當天我住進了張的店裡。在房間裡脫下溼透的衣服,卻赫然發現左臂上又多了一處傷口,正在流血,看來有隻螞蟥被我帶到背崩來了。趕緊在衣服裡外翻看,卻沒找到,它也許是吸飽後順着袖口掉在路上了。我看着那件被血染成黑紅色的襯衫,決定不洗了,拿回去作紀念。晚飯後和張小怪算清了費用,他又給我推薦了他店裡的一個四川人做背夫。考慮到前三天和這些商人同行相當無趣,我後來推掉了,決定明天自己揹着包走。
正在街上閒逛,遇到了一個來自北京的小夥子,他也是獨自一人,請了個背夫,由波密的方向走進來。那天整個背崩鄉只有我們兩個外地人,很自然地聊到了一起。我跟他去楊老三家坐了坐,老闆正在客廳裡洗一隻剛殺的雞,問了一下價格,果然是傳說中的100元一隻。一晚好睡,第二天8點起牀後發現自己精神抖擻,體力恢復得出人意料地好,都一把年紀了還這麼耐折騰,自己也沒想到。趕緊整理行李,把兩個包捆到一起,試了試分量,儘管已經吃掉了所有的罐頭和火腿腸,還是有40多斤。行李確實是帶多了。
昨天到得太晚,沒看清背崩鄉是什麼樣子,又出門在鄉里轉了一下,跟當地的駐軍和門巴居民聊天。後來在一座民居前遇到一個門巴大姐,聊了幾句後,熱情地邀請我進門喝酥油茶,見我沒吃飯還硬是給我端上了米飯和炒菜。我要留下20塊錢,她卻說什麼也不肯收,說我是遠道的客人,理應好好招待我。這淳樸好客的民風我進墨脫幾天來一直沒尋找到,開心感動之下,回客棧拿來行李,把繩索、鹽、殺蟲劑等東西都送給了她,也順便把行李減到了30多斤。9點多,揹着包冒雨上路。當時我沒想到這會是最漫長的一天,我走了11個小時。由於勞累,沒怎麼留意路上的風景。......
(原文鏈接http://cache.tianya.cn/pub/c/travel/1/125574.504.shtml)
508圖片說明:
01 再見了,墨脫
02 對岸的一個鄉(德興鄉)
03 照進峽谷的一束陽光
04 跨江的吊橋
05 墨脫至背崩鄉的公路已修了有三公里
06 一橋飛架江兩岸
07 往來更方便了
08 拍到的雅江最後一個大拐彎
09 串串餅子
10 活化石-----沙欏樹
11 走過的路
12 西藏小江南------插秧忙
13 就要告別了------軍營和雅江下游
大峽谷第三十九天<5月9日 陰>
半夜裡雷電交加下大雨,天亮前就停了。今天過了一座挺大的吊橋(解放大橋),橋頭有個邊防檢查站,例行登記。過橋就和雅江再見了。順着一條小河(雅魯藏布江支流支流)向上走,總共走了有9個小時,約38公里,海拔上升800米左右。路上第一次拍到獵槍。同路的七個女子中有門巴、珞巴與藏族人。
這裡有個全國最小的兵站——漢密兵站,只有一位副連長帶一個兵。才見到一頭螞蝗,但小黑蟲和各種蚊子很多,兩條小腿上都是紅色小包,快被咬爛了,加在一起有百多個包。傍晚又開始下雨,真擔心進入雨季。
附註:
1、關於解放大橋-------雅魯藏布大峽谷中僅有的兩條鐵索吊橋中的一座解放大橋。修建於1962年,由6條粗10釐米左右、長300多米的鐵索連接兩岸,上鋪木板。據瞭解,當時爲架鐵索,想盡了各種辦法。最後出奇招把鐵索一端連在炮彈上,用炮把鐵索打過江的。而這種架橋法,世界絕無僅有。
背崩鄉沿雅江往下到我國實際控制線還有兩個村,即地東和西讓,背崩-地東沿雅江要走至少5個小時,而地東-西讓還有18公里,也就是說背崩的解放大橋到我國實控線至少應該早20公里,至於爲什麼守橋的戰士說徒步巡邏到實控線只要兩個小時,可能是誤解了,第一戰士說的話應該是從邊防哨所巡邏過去而非解放大橋,而邊防哨所的位置離解放大橋也應該20公里距離了,第二解放大橋以下地界涉及國家機密,普通遊客是過不去的,解放大橋的戰士只是堅守大橋以確保後勤保障,其他事情未必知道很多,據我判斷,解放大橋至西讓村應該是軍事禁區,據我所知雅魯藏布大峽谷有一支山地特種部隊,人數可能將近上千了,從大峽谷的地形來說,只有解放大橋以下地勢比較平緩,也靠近實控線應該是部隊駐守地段,這樣也能解釋爲什麼那些考察隊沒有這一段的圖片和文字記錄。(轉貼)
2、關於漢密兵站------前面的房子多了起來,我們今天的終點漢密到了~來到大名鼎鼎的四海旅店,看到了傳說中的曾四眼。還沒等我們安頓好,曾四眼就讓我們帶着所有東西到對面的漢密兵站去登記。兵站就在四海旅店的對面,應該是整個漢密規模最大的一棟建築了,這間兵站赫赫有名,它是我軍最小的一座兵站,兵站配有一臺水力發電機,有無線電話和衛星電視。進去之後發現只有兩人,一官一兵。過往行人到這裡,都必須要到兵站進行登記,如果你很配合,主動把揹包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掏出來給兵哥哥看,一般都不會爲難的。例行的檢查物品證件,一切順利,回到四海旅店。......(轉貼)
509圖片說明:
01 背崩的解放大橋,過橋往右是軍事管制區,往左通派鄉
02 雅江下游方向,據說往下到我國實際控制線還有兩個村,即地東和西讓
03 將沿着這小河走
04 解放大橋和崗樓
05 桑金和大樹
06 路上第一次拍到獵槍
07 過吊橋
08 小峽谷風光
09 途徑居住點
10 藍色溪流
11 同路的七個女子中有門巴、珞巴與藏族人
12 依山而行
13 傍溪而過
14 看看鏡頭裡有什麼
15 到漢密啦
16 全國最小兵站——漢密兵站的蔬菜大棚
17 我倆就住這裡
大峽谷第四十天<5月10日 陰>
順着小河繼續逆流上行,比較典型的馬幫線路,徒步七個小時,約25公里。到了這裡逐步降溫,海拔大概有三千多米了,路上經過許多有積雪的地帶。下午就開始下雨,中雨一直下個不停,不知多雄拉上是否會有降雪?這個地方叫拉格,建了好幾座木頭房子供過往行人住宿。
附註:
轉載《美驢同行 我的墨脫苦旅》
到拉格必需經過幾座橋,我當初以爲到了山腳就是拉格中轉站了,錯!我們隊伍走了好久纔看到了拉格的房屋,走在路上的兩隻腳已經不行了,痛得要命!一進拉格村子就看到了幾隻馬駒子,桑吉尼瑪在門口等着我們呢!他示意我把包放下,放在一堆大火邊烤。一會兒小七小湖也進來了,10分鐘之後小張也來了。他們也都溼了,衝鋒衣褲脫下來後甩在木椎上讓它蒸發掉水份。我們商議着他們三人爲何不到!我想大家出來是要一齊地,不能不問呀,我說,“小七你們烤下衣服,我去接應!雖然雙腿木然了,痛着,但是出事大家就不好了,咱們六人是多麼有緣呀相聚在一起的!”我不容再想,已衝出門。
路上到處是馬糞和驢子糞,雨下大了,我差不多走到了第一座橋的時候,終於看見了阿風和老趙一拐一拐地來了!我的天啊,最狼狽的是老趙可能是裝備不大準備好,褲子上盡是洞眼,問了一下阿風,他說,今天揀了條命回來呀,我們到了山頂好多霧走到了山的右邊發現錯了方向才轉回來,老趙當時身體都結冰了,我們只有折回來,好在當時有一個藏民經過帶我們下來,哎,真是命大,阿風說完,我呆在那兒不知所以。天!當初太失誤了,還以爲他們跟着門巴人走呢!安全就好,沒什麼多說的了,我接過老趙的小包和他們回到了拉格,時間已是晚上6點半了。
(原文鏈接http://bj.sina.com.cn/t/2007-08-07/0946147494.shtml)
510圖片說明:
01 高山流雪
02 荒涼的棚子
03 細細瀑布
04 馬幫線路
05 高山飛瀑
06 少見的雙瀑布
07 穿過重林
08 走到拉格了
09 真好吃
10 拍張酷一點的
11 合影
12 這兩位是從家裡跑出來的,想去闖世界
13 有點印度血統的門巴女孩
大峽谷第四十一天<5月11日 中雨>
與路上碰到幾個門巴族和藏族人我們一行人共十一個人,一起翻越多雄拉山口,人多互相可有個照應。多雄拉海拔4200多米,飄着細細的雪花,現在雪還比較深,運貨的馬尚不能通過,大概下個月就能通了。一路上都在下雨,許多路段都成了小溪。我一直都是走在最後,翻過多雄拉山口後,有一條下坡比較陡,只好一步一個腳印地慢慢往下走。後面都是下坡路,慢慢我又趕上了大家,經過近七個小時,約有二十多公里,我第一個走到派鄉轉運站。
我回到了此行的起點。一個四十天閉合的迴路,實現了我的小小夢想:
完成中國最美的雪山------南迦巴瓦迴環大轉山;
見到中國最美、最神秘的瀑布-------藏布巴東瀑布羣;
還有首次全程穿越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
一次永遠都難忘的行程!
511圖片說明:
01 多雄拉山口,積雪還很深
02 大家安全翻過4200米的山口
03 桑金也有燦爛的笑容
04 又回到了派鄉轉運站
05 多美的雅江沙灘
06 西繞爲我倆接風,燉了一隻土雞。這是他家的牛寶寶
07 晚霞近黃昏
發完照片的話:
感謝大家對峽谷行的關注與鼓勵!
平生頭回寫戶外文字,缺乏想象力,常常詞不達意,許多字也認不得。過去的二年中十次攀登雪山竟無寫點文字的慾望,僅僅是去感受,用卡片機拍了些照片。爲走峽谷,今年初買了數碼單反D80,並開始學習拍攝,也強迫自己寫點驢行文字,哪怕只是流水賬(比原先進步些些啦)。所以覺的很抱歉,.....。
至於學習攝影僅爲我的新愛好,接觸數碼單反,總共不過半年,沒有什麼基礎。在走峽谷時帶了本《攝影構圖》的書,時翻時看還是進步不多。我的隊友Hichos四年單反攝影史,一路上我拜他爲師,他也常常耐心教我,使我此行受益匪淺。總的來說我的優勢是體力好些,無論多累路多難走,掏不出D80就用卡片機搶拍些鏡頭。當時以我不到兩月的數碼單反拍攝經歷,不會也不敢奢望出啥大片,有記錄片就行,只想真實的記錄這唯一的峽谷行。稱遊記過了些,我只叫作“驢行散紀”,現在感覺更像是看圖說話。回來後幸虧有我好友劉健幫忙審片,5000張照片整理的很慢,倉促發片,預計總共會出480張左右。
我對自己的評價是-----喜歡多些生活經歷的普通人!前幾年單位被收購下崗時,也曾失落,也有彷徨,差點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偶爾接觸了戶外運動,三年來登過山,還去了許多地方,身體強壯了些,在經歷了不少生生死死的磨難之後,看淡了很多事情,還增加了見識,我的結論這是個健康愛好,比天天打麻將強一點點哦。
另:
我的戶外經歷:
2004年6月 瀘沽湖至亞丁八天徒步;
2004年10月 四川四姑娘二峰5276米登頂;
2005年2月 雲南哈巴雪山5396米登頂;
2005年2月 雲南大理點蒼山4000米登頂(冬季單人夜行);
2005年5月 西藏唐拉昂曲峰6330米登頂;
2005年7月 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登頂;
2005年10月 四川雀兒山6168米登頂;
2006年5月 西藏寧金抗沙西山脊線路登至5915米;
2006年5月 西藏寧金抗沙東山脊線路登至6374米;
2006年6月 雲南哈巴雪山,全國首個家庭登山隊
領隊,全體隊員5396米登頂;
2006年10月 西藏卓奧友峰8201米登頂;
2007年2月 冬季穿越三江並流徒步八天;
2007年4月 首次全程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徒步四十天。
我的聯繫帖:
無後援徒步橫穿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徵攝友-----08年1月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53237
相關鏈接--------
1、橡樹攝影網 -> 驢行天下 -> 【原創】雅魯藏布大峽谷四十天驢行散紀(480P) [置頂]
(http://www.xiangshu.com/read.phptid=633521&fpage=1&toread=&page=1)
2、色影無忌 > 文字論壇 > 行行色色 >【原創】全程雅魯藏布大峽谷四十天驢行散紀(480P)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56456)
3、中國驢友論壇 > 『 行行攝攝 』 > 【原創】雅魯藏布大峽谷四十天驢行散紀(480P)[置頂]
(http://bbs.8264.com/thread-66473-1-1.html)
4、橡樹攝影網 -> 驢行天下 -> 【原創】塔克拉瑪干沙漠八百里驢途雜記
http://www.xiangshu.com/read.php?tid=924526&page=e&
5、中國驢友論壇 > 『 行行攝攝 』 > 【原創】塔克拉瑪干沙漠八百里驢途雜記)[目前置頂]
http://bbs.8264.com/thread-1031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