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韜略》這個中國三線小城,憑什麼被德國大企業集體仰仗?

江蘇太倉。(圖片來源:百度)

從上海乘坐滬通高鐵,半小時就能抵達距離最近的城市——江蘇太倉縣。

太倉是一個面積620平方公里的縣級市,常住人口也才70萬,但就在這彈丸之地,卻聚集了近400家德國企業,佔到在中國德企的10%,其中大約50家爲全球「隱形冠軍」,例如:

彈簧「隱形冠軍」克恩-裡伯斯,全球的汽車和心臟起搏器中,都少不了它生產的彈簧,其汽車安全帶彈簧佔全球市場一半以上份額;

德國軸承巨頭舍佛勒集團,汽車、高鐵、風力發電、新空客飛機的建造,都離不開它的產品;

德國菲尼克斯,電氣連接件全球市場的隱形冠軍,如果把汽車生產線比作身體,菲尼克斯的產品,就是控制身體行爲的血脈神經;

德國莫迪維克,世界領先的熱成型包裝機制造公司,全世界售出的拉伸膜設備,60%來自莫迪維克……

聚集太倉的德國企業,以精密製造爲主,技術含量高,推出的產品覆蓋了汽車核心零部件全鏈,例如,克恩-裡伯斯的新能源電驅電動組件、歐託凱博的汽車線束、德福埃斯的傳動軸……形成了太倉極具競爭力的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

在此基礎上,隨着德國聚氨酯材料科技公司睿普等企業進駐太倉,其應用新型輕質複合材料,爲新能源汽車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技術和產品解決方案,太倉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實力也在壯大,汽車產業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邁進。

這些德企的年工業產值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下同),還帶動輻射太倉當地300多家民營企業。太倉這個縣級市,也因此躋身中國百強縣,以千億GDP位列「2021賽迪百強縣」第七位。

與德國企業28年的緊密合作,太倉已經成爲「中國德企之鄉」,還被譽爲「中德創新合作高地」,雙方的合作與交流,也從經貿向文化、科技等更多領域延伸。

中國前駐德國大使史明德就說:太倉在德國的知名度,比在中國高。

一個小小的太倉,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德國企業在此聚集?

1993年,德國大衆汽車落戶上海。作爲大衆汽車的供應商之一,德國巴登符滕堡州的彈簧生產企業克恩-裡伯斯也來到中國,計劃在上海周邊建廠。

那年秋天,克恩-裡伯斯總裁斯坦姆博士在考察了很多地方後,都不滿意。在別人的推薦下,他去了緊鄰上海的太倉,看到當地海運堤兩岸的杉樹,「很像家鄉的黑森林」,一下子喜歡上了這個地方,決定在這裡落戶,成爲當地第一家德企。

太倉政府對待外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這讓斯坦姆博士很滿意,但唯有一樣他不滿意,那就是人才。

克恩-裡伯斯每年要高質量生產上億個零件,但本地缺少能快速上手的模具工。當地職校畢業的學生,不僅專業不對口,也沒有摸過機牀,缺乏實操經驗。一開始招來的工人,「既不會給機器加油,也沒能力維修」。

斯坦姆博士想到把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引入太倉。

在德國,學生在小學畢業時,就會面臨一次分流,一部分人走上高等教育之路,進入以攻讀大學爲目的的文理中學;另一部分人則選擇職業教育,進入普通中學和實科中學,畢業後在企業找到「雙元制」教育培訓崗位,進入職業學校,接受企業和學校的聯合培養。

所謂「雙元制」,就是企業、學校聯合開展職業教育。其中,學校負責理論知識、公共課等課程的教學,企業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用技能、技術。

在德國,職業教育並不是被高等教育淘汰後的「第二選擇」,而是與高等教育雙軌並行。德國聯邦文化部數據顯示,德國40%的學生選擇高等教育路線,選擇職業教育的學生比例高達50%-60%。

這主要是因爲,「雙元制」職業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一樣有很好的發展前途。他們可以從事稅務、會計、市場營銷等工作,也可以成爲程序員、工程師。而且,德國雙元制與高等教育打通,職業教育出身的學生,一樣可以在「雙元制」教育屬性的應用科學大學就讀,拿本科、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學歷。

「雙元制」職業教育也是德國成爲世界先進製造強國的「秘密武器」。剛卸任的德國前總理默克爾曾說:「雙元制」職業教育爲德國社會經濟貼上了成功的標籤。

克恩-裡伯斯的創始人Hugo Kern就是雙元制學徒出身,這也是斯坦姆博士在太倉引入雙元制教育的原因之一。

克恩-裡伯斯聯繫了太倉當地的太倉中專,提出一起建立培訓中心。通過企業與學校、政府的多方協調,最後三方達成一致:招生由企業主導,每年企業經理負責去學校招生,學校根據企業對學生的要求制定學習規劃。此外,企業每月給學生髮津貼,學校收學費。

培訓中心還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對德國「雙元制」的一些規定做了「改良」:學生數週或者數月往返學校與企業一次,課程也從四年制改成中國的三年制。

2001年,在中德政府的推動下,太倉建成大陸國內首家德資企業專業工人培訓中心(DAWT),由克恩-裡伯斯、主營創新教育教具的德國慧魚、太倉高新區政府和太倉中專共同經營。DAWT培養出來的學生,除克恩-裡伯斯之外,其他企業可以以5萬元的價格,從這裡「買」走一名學員。

後來,隨着越來越多的德企進駐太倉,技術工人的需求量大漲,需要的工種也越來越多,許多德企也紛紛效仿克恩-裡伯斯的做法,在太倉建立培訓中心。

太倉政府也把雙元制當做當地招商的一張特色名片,爲此每年撥出2000萬補貼雙元制,設立培訓中心的外資企業每年可獲得200萬補貼,大專院校的雙元制學生每年可獲得5000元政府補貼。

目前,太倉已經建立了二十多個雙元制培訓基地,爲當地企業累計培養了1萬多名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像克恩-裡伯斯在太倉的工廠有八九百名工人,其中雙元制員工有100名左右,佔比12%左右。

雙元制也已經成爲當地的招牌。據說,很多德資企業到太倉考察,第一站就是去培訓中心。

2018年,太倉姑娘王逸雯即將高中畢業。當時,駐太倉德資企業億邁齒輪到她所在的高中宣講,爲億邁齒輪和蘇州健雄職業學院的雙元培養班招生。進了這個班,學生40%的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剩下60%的時間在億邁齒輪接受培訓。畢業後,學生就可以進入億邁齒輪工作。

和很多選擇「雙元制」教育的太倉本地年輕人一樣,「工作有保障」、「待遇不錯」是吸引王逸雯的地方,她通過考試和雙選,成爲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中德學院2018級學生。

在這裡,她接受的是「三站互動、4-6輪換」培養模式,即每4-6周,學生在職業學院、企業崗位和培訓中心輪換一次,接受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訓練。

她就讀的健雄學院,是著名核物理學家吳健雄的家屬在2004年成立,以「雙元制」辦學爲特色。從2007年起,健雄學院開始探索「雙元制」本土化的道路。

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也曾在職業教育中引入「雙元制」,但大多是曇花一現。雙元制的精髓,在於校企深度合作。而中國職業教育長期以來,缺少的正是校企合作辦學的長效機制,這也是早期雙元制失敗的原因。

健雄學院吸取德國職業教育辦學成功的經驗,對雙元制進行了「本土化」改造,提出「定崗雙元制」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學校引導學生與企業簽訂學徒合同。企業抽調專門人事及培訓精英,與學校共同制定學生培養計劃。學生在學校接受理論培訓,以學徒身份在企業培訓中心接受技能培訓,以員工身份在企業接受崗位綜合能力培訓和企業文化薰陶。

像王逸雯這樣的雙元制培訓班的學生,在校三年時間裡,大半時間都在培訓中心和工廠做實訓。按照企業的規定,實訓期間他們保持與工廠一致的作息,每天保證8小時工作時間,沒有課間休息,只有中午1小時休息時間。學期結束時,學徒接受德國商會(AHK)的認證考試。等到滿了三年培訓記錄,畢業時參加AHK第二次考試,拿到德國認證的專業技能證書,學生的水平便不輸德國工人。

雙元制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愁就業,近些年來,雙元制畢業的學生平均月薪能達到七八千元。健雄學校中德工程學院副院長韓樹明表示:每年的就業率達到97%以上,剩下不到2%都去創業了。

王逸雯畢業時,兩次AHK考試都接近滿分,直接進了億邁齒輪。因爲成績優異,她沒有從事一線生產,而是成爲一名培訓師。通過王逸雯,很多雙元制學生也看到了在企業成長的空間。

校企深度合作的好處,還在於當企業對人才需求發生變化時,學校能夠及時調整培養計劃。作爲太倉吸引外資企業的一張招牌,雙元制教育一直服務於外資企業的人才需求,精準爲企業培養人才。

隨着太倉投融資環境、產業鏈日趨完整,外資企業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十年前,落戶太倉的德企,資金、技術、團隊都是從德國打包到中國,而現在,一些德企「輕裝上陣」,帶着技術團隊就來了。

因此,在人才方面,企業的需求也從原來的一線熟練技術工拓展到智能製造高級技術工人,甚至是管理、行政、營銷類人才。

順應企業需求的變化,太倉中專和健雄學院錯位發展,通過與上海同濟大學、東南大學以及舍弗勒等德企合作組辦「本科定崗雙元班」,建立起「中專、大專、本科、研究生」多層次有序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這也打破了過去傳統職業教育的「天花板」,吸引不少人選擇職業教育。2019年,健雄學院的新生從原來的2000多人,增加到3100多人。與健雄合作「定崗雙元」的企業,也從最初的六七十家,發展到現在的500多家。

可以說,太倉雙元制與地方產業發展相生相伴,地方產業推動了雙元制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而完善的本土化人才也反哺地方產業發展。

2020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發佈《關於做好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堅持「職普比例大體相當」。

所謂「職普比」,即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院校之間的比例,「職普比例大體相當」意味着,未來接近一半的學生將無緣高中,通過中考後實現分流,接受職業教育。

這個消息一出,內卷化的家長格外焦慮,因爲在傳統印象中,職業教育意味着「差生教育」,沒有前途。

這種傳統觀念亟待更新。

根據「十四五」規劃,中國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應地,人才結構也將向「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轉變,發揮科技創新型人才在構建新格局中的作用。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是經濟格局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依託。

太倉「雙元制」教育,或許可以爲中國職業教育提供一個參考樣本。

過去,企業的經濟屬性和學校的社會屬性,使得校企之間難以達成深度合作,企業在人才培養上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應用教育也失去了真正練手的平臺。

從太倉「雙元制」教育中會發現,校企深度合作,企業在資金、學生培養計劃、實用技能等方面的投入,將帶來可觀的回報。

參與「雙元制」培訓的企業,三年在一名學生上的花銷(包括津貼、訓練耗材等)在9萬-10萬,而一些要求更高的企業,則高達25萬-30萬。雙元制學生還能在企業享受員工福利,例如過生日時會收到企業的賀卡和購物卡。

企業的參與,還能讓教學與新技術不脫節。在DAWT培訓中心,近些年陸續出現了機器人、數字化系統等最前沿的設備,雙元制學生作爲企業未來的專業技術人才,提前接觸這些前沿設備,才能勝任未來的工作。

企業在資金、實用技能、企業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學生更能對企業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

舍弗勒對近10年的員工做過一個統計,發現雙元制員工離職率在25%,而通過市場招聘的員工離職率爲65%。

其次是要打通職業教育的上升通道。對職業教育的傳統刻板印象,一部分來自於職業教育與工人掛鉤,沒有成長空間。

太倉雙元制對學生的培養很全面。學生一年級到培訓中心,第一件事是到工廠的各個區域,先自我介紹,再詢問他人的工作,鍛鍊溝通能力。在DAWT的培訓中心,也會給學生一些項目,讓他們創造一個小微公司,模擬企業運轉。

此外,打通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與國內知名高校合作,將「雙元制」延伸到本科、研究生層面,打造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

這些都是爲了擡高職業教育的天花板,讓職業教育學生在找到穩定、收益高的工作的同時,也能獲得相應的社會認同。

未來,職業教育要實現多層面的融合與互通:企業、產業與教育的融合,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證書的互通。只有做到融合與互通,職業教育才與高等教育成爲中國教育平行、平等的雙軌。

(本文來源:「華商韜略」公衆號,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