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重生︱草方格里的綠色奇蹟(第一集)
(原標題:荒漠重生︱草方格里的綠色奇蹟(第一集))
草方格里的綠色奇蹟(來源:視頻綜合)
新華網北京12月2日電12月2日至13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16屆締約方大會(UNCCD COP16)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舉行。新華網攜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針對我國“三北”地區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拍攝3集系列微紀錄片《荒漠重生》。
第一集,採訪人民楷模、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沙漠科研專家唐希明、寧夏中衛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創等,挖掘當年治沙故事,展現毛烏素沙地、騰格裡沙漠等中國治沙的經驗、做法與智慧,爲全球治沙提供中國樣本。
【上半場】解說詞:
古時候,毛烏素沙地一帶水草豐美、風光宜人,是中原王朝著名的養馬之地。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毛烏素沙地入侵靈武,流沙距離黃河東岸只有七八公里。“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寸草”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憑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拼搏精神,王有德40年如一日,堅守治沙一線,帶領林場職工艱苦奮鬥,營造防風固沙林63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實現了讓毛烏素沙地“後退”20公里的壯舉。他因此被授予全國治沙英雄、最美奮鬥者、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
【下半場】解說詞:
“風捲黃沙彌漫天,荒沙萬里無人煙”是當初騰格裡沙漠的真實景像。唐希明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騰格裡沙漠,參與治沙面積100餘萬畝。他發明的植物草方格技術和“幹”字形鐵製植苗工具,有效提高了治沙效率,爲國家節省大量人力物力,成爲全國治沙領域的知名專家。
2017年,唐希明“幹”字形鐵製植苗工具被正式命名爲“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並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迅速推廣到內蒙古、陝西、甘肅等地。
沒有治沙,就沒有沙波頭旅遊區。
騰格裡沙漠治理案例的成功,不僅是中國在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領域的巨大成就,也爲全球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如今的寧夏,沙漠變綠洲,樹林飄果香,真正實現了“沙退人進、綠進沙退”的人間奇蹟。
片中人物:
人民楷模、全國治沙英雄王有德
寧夏中衛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創
寧夏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正高級林業工程師唐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