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超微物流中心落腳臺灣 磁吸大咖靠最強秘密武器
因美中貿易戰帶動的科技供應鏈移轉,讓國際大廠看到臺灣,4年來吸引超過兩兆元的投資,也在新貿易規則醞釀的過程中有更多話語權。(圖/財訊提供)
因美中貿易戰帶動的科技供應鏈移轉,讓國際大廠看到臺灣,4年來吸引超過兩兆元的投資,也在新貿易規則醞釀的過程中有更多話語權。
「歐盟駐臺代表有一次跟我說,他來臺灣最大的感受是,臺灣是地球上最好、最棒、最大的便利商店!」經濟部次長陳正祺分享的這段描述,恰好解釋了爲何自美中貿易衝突爆發以來,外商投資臺灣的熱度始終不墜。
根據《財訊》雙週刊報導,2023年年終,經濟部公佈自2019年起的投資臺灣3大方案,近4年來共吸引1439家企業、超過新臺幣2.17兆元投資,預估將創造14.9萬個本國就業機會。若依據投審會統計2019年至2023年11月的僑外資投資,就高達近520億美元,合約新臺幣1.6兆元。
包括近期最受矚目的指標投資案,便是輝達、超微物流中心落腳臺灣,不僅象徵國際供應鏈變化已爲臺灣營造更多吸引外資投資的優勢,從臺美互動增溫的情況觀察,更預示國際貿易的遊戲規則,即將邁入新階段。
陳正祺分析,過去發生國際供應鏈變化,主要是因爲產業形態的改變或者其他的各種原因,但是最近這幾年的特別之處在於,造成國際供應鏈變化的主因是地緣政治。在這當中,臺灣的地位會引發更多的關注,是因爲長期以來產業界似乎已經慣於臺灣接單、中國製造、出口歐美的模式,因此一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受限,臺灣也很擔心受到衝擊,不容輕忽。
但出乎意料的是,當美國開始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關稅,臺灣的資通訊、半導體產品,不但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需求更高。
回到前述歐盟駐臺代表對臺灣的感想,在美中貿易戰後這段時間,意象更爲深刻。陳正祺指出,因爲歐洲的情況是許多國家各有特色,臺灣畢竟只有3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間還有3/5是高山,所以能夠提供的是以中小企業爲主的經濟體,變成非常多元化,「臺灣是什麼都有,雖然量都不大,但就像便利商店,可以一站購足,而且願意客製化。」
《財訊》雙週刊指出,製造本就是臺灣的強項,從早期的紡織品、球鞋開始,到如今的半導體,就是靠技術領先,可以掌握低成本、高品質、短交期的優勢。但物流卻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尤其是香港與新加坡的第3方物流,能夠將所有產業的各類零組件高效運達客戶手中,除了具有高度專業性之外,稅制、運送成本,也都會是廠商考量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