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4 | 銀行理財30萬億預言實現,但低波穩健時代漸行漸遠
自資管新規實施5年以來,理財市場經歷了轉型期、贖回潮、收益率下降等不少挑戰。
2024年的理財市場仍有不少難題未解:規模站上30萬億元,但較公募基金仍有差距;收益率不斷下降的同時,監管要求“去平滑化”等。
生存焦慮下,理財公司營銷花樣翻新,不少機構也開始尋求代銷渠道。
展望2025年,業內人士認爲,理財市場規模仍有望進一步擴大,但收益空間或進一步縮窄,淨值波動挑戰可能加劇,低波穩健時代漸行漸遠。穩規模、求收益的“生存焦慮”下,理財機構將繼續拓展代銷渠道,不斷翻新營銷手段。
規模站上30萬億元大關
根據多家市場機構測算的數據,2024年理財市場規模重返30萬億元,實現年初業內“30萬億預言”。
華西證券固收團隊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場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30.27萬億元,相較年初,銀行理財規模增長超4萬億元。
2024年上半年,理財市場規模快速增長。一季度,債牛行情推動理財產品收益率提高。據普益標準統計,去年第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的存續規模同比增長了8.3%。
進入第二季度,銀行存款“手工補息”被監管禁止,銀行存款轉移至理財市場,推動理財規模進一步擴大。
業內人士認爲,規模變化的主要驅動力仍然是比價效應。“一方面,債市利率持續下降提升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存款利率連續下降及叫停‘手工補息’,使得銀行理財產品成爲存款的有力替代,進而推動了其規模的增長。”一位理財人士對記者表示。
而到了第三季度末,隨着股市走強,股債“蹺蹺板”效應撬動理財負債端資金轉移,理財市場出現小範圍負反饋現象,一度讓業內擔憂理財“贖回潮”重現。
儘管遭遇波動,但理財市場近期恢復了“元氣”,業內人士預計,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
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主管李佩珈分析認爲,首先,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理財產品的吸引力相對增強,且未來利率仍有下降的可能。其次,居民的風險偏好有所增加。預計在經濟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共同作用下,股市將呈現結構性的穩步上漲趨勢,進而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權益類理財產品。
雖然理財市場規模重返30萬億元規模,但較公募基金仍有一定距離。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底,國內公募基金的資產管理淨值總計達到31.99萬億元。繼2023年中期超越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之後,公募基金繼續領跑,成爲我國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業態,而銀行理財產品則排在第二位。
收益空間逐漸縮窄
除了規模增長面臨挑戰,2024年的理財市場還存在着收益空間逐漸縮窄的“生存焦慮”。
“隨着年內市場利率屢創新低,高收益資產難覓,理財產品的潛在收益率也不斷下降。”上述理財人士對記者表示,尤其是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收益率變化更爲顯著。
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目前存續的開放式固定收益理財產品近1年的收益率平均值爲2.98%,2023年全年平均收益率約爲3.6%;封閉式固收產品的近1年收益率平均值爲3.96%,較此前走低約70個基點。
進一步觀察新發行的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水平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目前這類新發行產品的平均業績基準已經降低到2.73%。
除了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走低外,隨着銀行存款利率下降,現金類理財產品的回報率同樣走低。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的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已降至1.69%,近1年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爲1.95%。而在2024年年初,現金管理類理財近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一度飆升至4%以上。
隨着現有資產逐步到期,現金類產品的收益率將明顯走低。“在同業存款自律機制深化以及同業存款利率下調的影響下,現金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會降低20個基點,跌至1.5%以下。若跟隨公開市場操作的降息步伐,收益率中樞可能進一步下降至1%~1.2%之間,這可能會削弱對客戶的吸引力。”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孔祥稱。
監管要求“去平滑化”
在當前收益率波動加劇的背景下,理財公司也在探索保持產品收益率穩定性的“平滑”手段。對於銀行理財來說,“高收益、估值穩定與流動性”一直是投資領域的“不可能三角”。而淨值平滑手段主要通過大幅抑制波動,降低居民贖回慾望,暫時打破了這一規律。
然而,2024年監管對銀行理財實施了更爲嚴格的監管措施,推動理財領域“去平滑化”。
2024年初,監管要求停止通過嵌套保險通道投資高利率的一般性存款;到了4月,全面禁止“手工補息”的做法;6月,監管對信託委託投資進行了整頓;到了12月,監管釋放信號要求理財公司不得違規使用收盤價、平滑估值和自建估值模型等手段來降低產品淨值的波動。
“一旦這些平滑工具被取消,估值的穩定性和流動性將成爲更重要的考量因素,這可能會導致理財產品實現業績基準下限的難度大幅增加。”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鬱分析稱,因此,產品的業績基準下限可能需要下調,以減輕整個資管行業的業績壓力。
業內人士普遍認爲,理財子公司在失去“平滑估值”手段後,未來理財產品的收益可能會面臨挑戰。投資者和理財機構都需要適應這一新的淨值化時代,其中投資者需要轉變過去理財類剛性兌付的投資觀念,逐步適應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後產品淨值出現波動回撤的特點。
營銷花樣不斷翻新
2024年,在“卷”費率、降起購門檻之後,理財公司營銷也頻出新招。
全年,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捲入降費潮,對固定管理費和銷售費率等進行下調,部分產品的費率甚至低至零。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理財公司集體降費,短期來看降低了投資者的交易成本,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提升市場活躍度。
還有理財子公司主動降低投資門檻“降價”促銷。不少理財公司將理財產品的起購金額調低,例如,建信理財旗下多款產品下調至0.01元起購,平安理財部分產品起購金額從10萬元調整至1元。
此外,多家公司推出“夜市理財”產品,例如,工銀理財、中郵理財、交銀理財、興銀理財等推出了可24小時交易的理財產品。
近期,理財市場還出現“免費發放體驗金”的營銷手段,用戶可以領取體驗金,在有效期內體驗特定理財產品,體驗金爲虛擬資金,但產生的虛擬收益可兌換成實際收益,真實收益獎勵可發放至用戶銀行卡或指定理財產品份額。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爲,採用降低費率等促銷措施是理財公司應對市場競爭的一種策略,這不僅有助於短期內保持理財產品的規模穩定,還能吸引更多投資者。此外,費率的下調也提升了理財企業與公募基金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理財產品費率降低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在宏觀層面,近年來資金市場相對寬鬆,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進而對費率形成壓力;其次,在產品發行層面,隨着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淨值型產品的發行量和存續規模不斷增加,規模效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費率下降。
加快發展代銷渠道
2024年,銀行理財也經歷了重新洗牌。一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進程有所放緩,另一方面,中小銀行的現有理財產品規模持續減少。
年內,沒有新增銀行理財公司牌照。據記者瞭解,2023年12月底就已獲批籌建的浙銀理財,目前仍在籌建中。
與此同時,中小銀行存量理財業務持續受到壓降,監管對部分城農商行提出清理理財業務的要求,限期在2026年末,《理財公司監管評級與分級分類監管辦法》亦可能在近期正式出臺。
在監管趨嚴之下,2024年的理財市場也迎來轉變,不少理財公司增加了代銷機構,尤其是城農商行及部分股份行,廣泛佈局除母行以外的代銷渠道。
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代銷理財產品的機構數量較去年末增加20家,創下近年新高。其中,已開業的31家理財公司中,28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佔比超過九成。此外,還有17家理財公司開通了直銷渠道。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那些尚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型銀行來說,代銷業務可能成爲他們未來業務增長的一個新方向,預計這些銀行將通過拓展合作渠道和利用其在下沉市場的優勢來實現業務的增長和發展。
“理財公司通過積極擴大代銷渠道,能夠觸及更多潛在客戶,增加銷售覆蓋面,減少對單一銷售渠道的依賴。”華東一位城商行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對於提供代銷服務的銀行而言,它們可以通過銷售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來豐富自己的產品組合,滿足客戶多樣化的投資需求,並增加中間業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