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科技強國建設強大合力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2024年,我們在科技強國建設征程上邁出鏗鏘穩健的步伐,科技事業取得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2024年,中國在全球的創新力排名上升至第11位,成爲10年來創新力上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閃亮成績單背後折射的,是我國科技創新整體實力的穩步提升,是科技體制機制的變革創新,是全社會創新環境的持續優化。這當中,彰顯出全國科技戰線的責任和擔當,凝結着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2025年是全面落實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之年。距離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0年時間,我們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堅持“四個面向”,加快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匯聚起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強大合力,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編者按

打造數字經濟核心區

講述人: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局長龔烴

近年來,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勁風,掀起科創發展的澎湃浪潮。一系列高瞻遠矚的科創政策相繼出臺:科研投入持續加碼,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攜手共進;科創企業盡享稅收優惠、研發補貼;人才政策優化,高端科技人才紛至沓來,科創產業邁入黃金時代。

乘着時代的東風,紅谷灘區順勢而上,在打造江西省數字經濟創新引領核心區的征程中奮勇前行,佳績頻傳。

身爲縣區基層科工局局長,每日紮根一線,投身地方科技與工業發展,見證時代奮進的磅礴力量,深感責任如山、使命在肩。

回首2024年,機遇與挑戰並存,收穫滿滿。產學研對接活動如火如荼,前沿科研成果落地生根,轉化爲生產力;新興科技產業集羣茁壯成長,高精尖項目接連落地,區域發展新優勢逐步凸顯;本地企業攻堅克難,產品更新迭代,成功拓寬市場版圖……每一次突破、每一項成就,都令人動容。

數字彰顯奮鬥足跡:2024年,紅谷灘區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從4019家躍升至5830家,企業總量與增量均領跑南昌市;規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企業從27家激增至59家,同比上升185%,增速全市第一;企業年營收從53.7億元邁向近100億元。

項目注入前行動力:南昌未來科學城強勢崛起,憑藉優厚政策、完善配套與專業服務,吸引中儀江西區域總部等5個重磅項目入駐,投資高達71億元;江西北斗、通航數據中心揭牌,江西省數字集團產業園簽約,產業集羣不斷壯大;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遷至VR科創城,爲虛擬現實產業搭建創新高地;江西求是高等研究院獲得20項科技成果登記、23項專利授權,夯實科技成果轉化根基。

奮進之路,留下每一個發展的故事:政策深耕,2024年精準篩選12條關鍵政策納入“免申即享”清單,5000餘萬元獎勵資金全額兌現,企業安心創新;研發投入全力護航,年度總金額達13.91億元,同比增長28.2%,換來科技成果轉化的繁榮盛景。經過一系列紮實工作,我們的科技型企業培育碩果累累。2024年,新增3家“瞪羚”企業、475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0家高新技術企業,有效期內科技型企業總數達171家,爲紅谷灘區發展積蓄了強勁動力。如今,紫光低空經濟全球總部、清控科創產業園等13個產業項目在這片熱土上,續寫發展的精彩篇章。

展望2025年,作爲縣區基層科工局局長,我的工作故事也在繼續,我將努力做好一顆螺絲釘,爲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把好關、服好務。

(本報記者 劉 興整理)

優環境突出企業作用

講述人: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科技和工信商務局局長朱勇

過去一年,海滄區科技進步獎項捷報頻傳:安捷利美維電子(廈門)有限責任公司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狄耐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寶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入圍福建省科學技術獎;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法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業獲評廈門市科學技術進步獎。

海滄區歷來重視科技創新,持續深入實施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方面,圍繞科技創新主體培育、載體建設、服務提升、校地合作、智改數轉、需求導向等工作重點,進一步優化創業創新生態環境。

我們始終堅持突出主體培育,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庫,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等梯次培育機制,主體培育取得較好成效。2024年,海滄區全區有效期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預計達530家,相較2023年淨增長64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家,累計達32家;廈門艾德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廈鎢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爲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同時,我們也積極引導龍頭企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強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2024年海滄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5.09%,超過省、市水平,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達49.46億元,佔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51.48億元)的96%。

科創載體是培養創新主體的主陣地,我們積極建立檢驗檢測、委託研發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助力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創新。截至目前,海滄區已累計建成各類各級創新載體129家,其中國家級29家、省級50家、市級50家。此外,我們鼓勵龍頭企業建設新型研發機構、聯合實驗室,建強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載體。2024年,海滄區新增狄耐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萬泰凱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寶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個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大博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組建1個市級創新聯合體,另有2家企業分別建立市級聯合實驗室。

2023年,廈門入選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海滄區以此爲契機,加快推進企業智改數轉,培育一批轉型示範項目和典型場景,推動企業技術改造提升。2024年共實施82個數字化轉型改造項目,並打造一批智能化工廠,其中法拉電子5G智慧工廠、廈門遠海集裝箱碼頭5G工廠2個項目入選全國5G工廠名錄。

接下來,我們將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推進智改數轉,助力企業降本增效、轉型升級;強化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爭每年淨增量達10%;打造一批科創服務平臺,新增一批科創載體,深化“校地共建”“校企合作”,加速產學研成果轉化落地海滄區;深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四鏈”融合發展,推進產業與人才多維度合作。

(本報記者 薛志偉整理)

抓創新強工業興產業

講述人:河南省焦作沁陽市科學技術局局長董軍

2024年,沁陽市技術合同登記額全年完成10.2億元,完成率排名焦作第一;擁有焦作市創新型種子企業20家,數量排名焦作第一;沁陽經開區成功創建河南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

位於經開區的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的中白聯合實驗室,正在研發官能團接枝改性纖維材料,準備以此進入醫用抗菌材料行業賽道,替代進口材料。

2021年,沁陽市主動融入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建設,採取“政府建硬件、院所出設備、團隊出技術、公司管運營”的合作方式,與省科學院共建沁陽科創園。通過搭建創新平臺、集聚高層次人才、導入科研項目,加速推進科研項目成果化與產業化,以科技賦能,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今,沁陽科創園已建成沁南、沁北兩個園區。

2024年,這個科創園捷報頻傳:基於功能纖維的惡臭氣體淨化技術,通過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組織成果鑑定,整體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樹脂基高端溶劑型背塗材料百公斤級生產試驗取得成功,打破國外壟斷,成功實現國產化替代;7家公司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家公司上榜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公司創建專精特新企業。

鈉離子電池電解液阻燃劑實驗室項目已具備試運行條件,藥物中間體、原料藥開發項目已具備試運行條件,環境安全研究項目已完成主體建設……一個個科技創新項目潛力巨大,已經爲2025年的更大突破打下了基礎。

抓創新才能強工業,強工業才能興產業。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是沁陽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寫照。

2024年,沁陽市創新主體培育力度持續加大;成立工作專班服務科創園運營,通過聯審聯批、一事一議、綠色通道等措施,開展全流程、全週期服務,建立企業研發投入正向激勵機制。

創新平臺持續增強。依託沁陽科創園建設的河南省環保與精細化工新材料中試基地,是首批8家河南省中試基地之一,已成功導入高科技項目20個。

成果轉化持續提升。充分發揮科創園科技與人才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賦能;沁陽經開區被評爲先進製造業二星級開發區;引導企業積極開展技術服務,重點領域、重點企業技術合同登記額全年完成10.2億元;深入開展院地合作。

科技人才持續增多。通過科創園共享科研平臺和綜合服務平臺,有效破解科研單位中試難、創新人才引進難、新興產業培育難、科研人員創業難等共性問題。

新的一年,沁陽將努力在創新引領發展上實現新提升,統籌抓好主體培育、平臺建設、成果轉化、人才引育4項工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本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整理)

全鏈條協同融合發展

講述人:廣東省珠海市科技創新局局長黃南蔭

我們一直致力於珠海科技創新體系的培育與建設,讓政策搭橋,始終將改革創新融入工作日常。在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中,珠海居第13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4.06%,居廣東省第二位。

我們經歷了2019年、2024年兩輪機構改革,珠海市“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鏈條協同融合發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存量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超過2900家,穩中有進;省實驗室等各級各類平臺蓬勃發展;省市兩級院士工作站及創新創業團隊多點開花、百家爭鳴;科技信貸政策實施以來新增額度16.89億元,信貸規模放大倍數超42倍。

2024年,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在服務產業發展期間取得“四個突破”的新成就。這些突破爲珠海培育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強大生命力。

第一個是省實驗室帶來的發展性突破。中醫藥廣東省實驗室在珠海主導成立民族醫藥開發合作聯盟,與13家單位簽署《民族醫藥開發合作聯盟戰略合作協議》;劉良院士領銜團隊制定了40餘項中藥材ISO國際標準。

第二個是港珠澳三地科技交流平臺帶來的合作性突破。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作爲珠港澳三地首次成功打造的共商共建共管的綜合性科創平臺,爲共建“一帶一路”翻開新篇章:首個海外聯絡點——葡萄牙波爾圖聯絡點成功搭建;我們積極拓展對巴西合作,與中國—拉美經貿一體化服務平臺共同搭建科技商貿交流通道,推動珠海高欄港打造成爲巴西與中國國際貿易核心港口。

第三個是各類科研平臺帶來的研究性突破。2024年7月,珠海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發了國內首個醫療器械註冊申報AI大模型,超2億的底層數據積累將爲醫療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我們將推動這一模型走進共建“一帶一路”葡語系國家;2024年10月,全國首個且唯一的類腦算力開放創新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全球首臺達到100億神經元類腦算力規模的超高密度集成的類腦融合超算系統也順利推出。

第四個是發揮科技力量支持地方產業帶來的發展性突破。聚焦廣東省頭號工程“百千萬工程”,指導和推薦金灣區三竈鎮、金灣區南水鎮入選省級專業鎮建設名單;落實“藏糧於技”,與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動賦能農業發展,目前珠海市已選派96名省級農村科技特派員,精準對接農業需求。當前,珠海正全力打造“天空之城”“雲上智城”。爲了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立足國際航展永久舉辦城市的優勢,我們積極爭取國內首屆低空經濟領域專業賽落戶珠海,爲珠海低空經濟領域的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望未來,我們將以“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作爲關鍵着力點,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策略,提升科技創新整體績效;拓寬對外開放渠道,提高創新交流合作水平;強化人才支撐,厚植創新人才成長沃土,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爲珠海奮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增長極、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設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樣板提供有力保障。

(本報記者 喻 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