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類理財回暖,2024年發行規模同比增九成
自2024年9月底起,權益市場估值逐漸修復,含權類混合型理財產品的發行也迅速升溫。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截至2024年底,銀行理財公司發行的混合型理財產品規模同比增長超過九成,產品收益率也出現明顯提升。
業內人士認爲,混合類理財產品快速發行,主要目的是滿足部分投資者對多樣化風險偏好的需求,未來此類產品在數量和規模上將繼續增加,但總體增長規模有限。
投資者在選擇這類產品時,應合理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並客觀分析權益市場的趨勢。
規模同比增長超九成
剛剛過去的2024年,理財市場最亮眼的表現無疑是混合類產品。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截至2024年末,混合型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達到了856億元,相較前一年同期增長了95%,尤其是第四季度,新發行產品募集規模達到了300億元,較前三季度大幅增長。
不僅產品規模出現明顯增長,混合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取得較好表現。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截至2024年12月底,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約爲3.34%,其中,混合類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約爲3.39%,而權益類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則達到約6.61%。
與上一年同期相比,現金管理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有所下降,但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上升約2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含權類混合型理財產品加速發行,一方面是由於去年尤其是四季度以來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回升;另一方面,則與監管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理財公司藉機佈局權益類資產有關。
普益標準研究員劉豐銘指出,首先,混合型理財產品通過合理配置固定收益類資產和權益類資產,實現風險的分散化,從而提供穩定的收益。其次,與單一資產產品相比,混合型理財產品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最後,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產品多元化有助於提高競爭力,而混合型理財產品正好符合這一市場需求。
自2022年以來,我國的權益市場面臨了諸多挑戰,市場整體表現低迷,尤其是進入2024年之後,權益市場在上半年初期出現了超出預期的下跌和快速探底。但隨着去年9月出臺一系列政策,市場出現明顯反彈,此後的10月、11月、12月,A股市場處於高位震盪格局。
與此同時,權益類理財產品收益率跟隨權益市場回暖出現升溫。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權益類理財在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整體表現爲負,且收益率均低於-10%,但隨着2024年9月底權益市場反彈,這些產品的收益明顯回升,多隻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9月以來超過了30%。
“監管積極推動銀行理財、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進入市場,提高這些資金在權益類資產中的配置比例,鼓勵長期投資,以期相關機構能更好地發揮資本市場穩定器的作用。”一位國有行理財人士對記者表示,自去年9月底一系列政策出臺後,市場出現了顯著的反彈。隨着權益市場的復甦,銀行理財公司也發現了其中的投資機會,這促使它們加大對混合型理財產品的佈局。
繼續回暖但空間有限
展望2025年,業內人士認爲,理財公司或將繼續加大對含權類混合型理財產品的佈局,但對權益市場的表現整體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且含權類混合型理財產品的整體規模不會大幅增長。
整體來看,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仍佔比較小。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爲27.63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6.88%;混合類產品、權益類產品的存續規模較小,分別爲0.78萬億元、佔比2.73%,0.07萬億元、佔比0.25%。
前述國有行人士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的權益類資產佔比較小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銀行理財子公司起步較晚,多數源自銀行的固定收益投資部門,對權益市場的佈局理念和投研能力尚待提升。另一方面,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普遍偏好低波穩健型產品,對產品的收益穩定性有較高期望。
不過,隨着去年監管要求理財產品“去平滑化”,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整體下降,對理財產品穩定收益、較低波動的運作模式提出挑戰。業內人士認爲,在利率下行環境下,固收類理財產品收益空間逐漸縮小,加大含權類混合型理財產品有助於提升產品的吸引力。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儘管銀行理財投資者通常風險偏好較低,且公募理財產品在投資股票基金時面臨集中度限制等約束,但從長遠來看,理財資金在資本市場中的參與規模和深度有望逐步增加。
但有觀點認爲,未來一段時間內含權類混合理財產品規模不會大幅增加。冠苕諮詢創始人周毅欽預計,在短期內,銀行理財混合類產品在數量和規模上將有所增加,“但在所有理財產品中,其規模佔比不太可能出現顯著增長,預計仍將維持在3%到4%之間”。
一位股份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權益類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快速增長,此類產品主要是滿足部分投資者對多樣化風險偏好的需求,推出更多個性化和特色化的產品。投資者在選擇這類產品時,應合理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並客觀分析權益市場的近期趨勢。
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璟晗認爲,儘管短期表現強勢,權益市場從反彈走向反轉仍然需要經濟基本面改善的支撐。此前在幾輪預期內“存量”政策刺激下,市場情緒並未經歷有效扭轉,中長期權益市場的走勢很大程度上仍將取決於政策是否落實以及後續經濟基本面的改善與否。
業內人士提醒,高含權產品潛在波動較大,需明確其背後的風險。影響權益類資產價格變動的因素往往多重且複雜,因此含權量較高的混合與權益類產品淨值在短期內的漲跌幅度可能遠超固定收益類產品,意味着投資者在享受潛在高額收益的同時,也面臨着顯著的潛在資本損失風險。
今年以來,權益市場熱度有所下降,截至1月7日收盤,滬指年內跌幅爲3.64%。跟隨權益市場降溫,含權類混合理財產品發行熱度也走低。根據Wind數據梳理,上週614款新發理財產品中,4款爲混合類產品,其餘99%爲固定收益類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