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文化服務不能自嗨
當前,一些基層幹部羣衆經常有如此困惑,總聽到文化資源豐富、文化服務多樣,但是卻感受不深、氛圍不濃。強烈的反差感,反映出基層文化服務“到達率”還不夠高。
雖然推動文化服務下沉基層的探索有很多,可下沉往往是單向度的,基層的文化服務精準性、豐富度都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如果基層文化服務淪爲一些地方一些部門的自嗨,這既嚴重影響基層文化建設水平的提升,也制約着羣衆精神富有的實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優質文化資源具有文化、教育、經濟等多種價值,涵蓋文化服務的多個方面。如何讓優質文化資源貫通“最後一公里”的基層文化服務?需要共同思考探索。
寧波市象山縣茅洋鄉青創共富農場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
一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羣衆對豐富的文化體驗也有了更多向往和需求。如何推動基層文化服務有效下沉?筆者發現當前有幾種有益有效的舉措。
比如,以陣地空間建設打造服務站點。通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農村文化禮堂等多種文化陣地,打造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等多種文化空間,構建從上到下的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集成了文化資源,建成了文化服務基層的“站點”,讓文化資源有地可送、文化服務有處可供。這些陣地空間有移動的、有固定的,以多種形式輸送文化資源。就像衢州龍遊湖鎮鎮依託文化禮堂,推出25項非遺節目,在節假日、大型活動奉上文化“大餐”;舟山打造“海上新時代文明實踐號”,爲偏遠小島羣衆送去政策宣講和文藝服務。
又如,以數字技術創新重構服務方式。隨着技術發展與新媒體平臺應用不斷壯大,文化服務越來越多地在雲上“活”起來。很多地方都在不斷“觸網”,建設文化服務線上平臺,探索讓基層以更“潮”的方式與文化服務聯動,從而將參與流量轉變爲發展增量,就像浙江上線“智慧文化雲”平臺,讓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豐富的文化活動。
再如,以文化人才派駐拓寬服務渠道。文化人才本身便是一種資源,可以帶來豐富的文化服務,激活基層文化建設的一池春水。比如浙江創新實施文化特派員制度,讓越來越多的文化人才深入基層,帶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通過理論宣講、文藝演出、全民閱讀等多種實踐,豐富基層文化服務。正是這些“智囊團”催生出文化資源活化利用“金點子”,讓基層文化服務達到“1+1>2”的效果。
浙江省文化特派員石小倩組織開展“大手牽小手”非遺文化普及活動
二
提升基層文化服務“到達率”往往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統籌從源頭到渠道、從配送到承接的各個環節,實現“送得進、接得住、用得好”。然而,基層文化服務不平衡不充分不精準的困境,卻在不同程度制約“直達”體系的構建。如果將文化比作水,筆者發現,文化服務“到達率”難提升往往有這樣四種原因。
源頭活水待聚流。不難發現,不少部門單位都在努力提供文化服務,比如送宣講、送展覽、送培訓等,也建立了很多文化服務機制。但由於缺乏統籌謀劃,導致資源趨向“同質化”,形式越發“程式化”,老百姓不喜歡,結果送的人覺得“出力不討好”,看的人質疑“做表面文章”,送下去的文化服務則變成了“一灘死水”。
渠道不暢阻流通。就像水的流通需要渠道,文化服務要想下得去,得有暢通的“配送路徑”。文化服務下基層有時也不是“你情我願”就可以,資源送達過程中還有不少環節。比如,對於一些偏遠地區,有的上級部門選擇委託當地組織“送達”,最後送來送去還是本地的資源服務“打轉”,個別單位還可能以各種理由推脫拖延,使得“兩頭熱中間冷”。缺少機制、缺乏激勵,讓文化服務送達遭遇“中梗阻”。沒有明確的供給清單、服務範圍、提供場次、承諾期限、責任人等,也讓文化服務難以貫通到底。
配送不準難普惠。喝好水,人才可能健康。基層文化服務,應該就像是把甘甜的水送到千家萬戶。然而,有的地方不經過前期調研和摸排,只“閉眼”打包服務定期送往各地,一副“不看你要什麼,要看我給什麼”的模樣。有的地方甚至忽略對服務質量的嚴格把關,“魚龍混雜”讓基層白忙活一場,苦不堪言。文化服務的“到達”不僅要直達到基層某個地點,更要直抵羣衆的內心。只有搞清楚羣衆“想什麼、要什麼”,瞭解不同地域的供與需如何精準匹配,才能讓文化服務最大化發揮作用。
承接無力顯短板。文化服務供給有時也存在“馬太效應”,地理位置或文化基礎較好的基層地區,會逐漸吸引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的匯聚,很多部門單位也會偏好向這些地方送服務。而位置偏僻、常住人口較少、文化設施建設水平不高的地區則很容易被忽視,也缺少承接服務的能力,從而出現“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的文化服務供給差異。
義烏市後宅街道在稠巖村舉辦重陽節戲曲專場演出活動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
三
文化服務的“直達”不是某個部門、某個人的事,構建文化服務“直達”體系,需要各方形成合力,讓大家都“動起來”。
機制拉動。提升文化服務“到達率”需要機制先行,在源頭、渠道、配送方、承接方等方面形成閉環系統,打造暢通的文化服務“供給池”,放大文化資源的規模效應。比如構建基層羣衆需求點單的“直達”體系,創新“任務配額制”“限時送達制”等機制,在規定時間內將豐富文化服務配送到位。
社會聯動。文化服務“直達”需要政府和社會合力,動員社會組織、公益平臺、企事業單位等參與到文化服務供給之中。社會力量對羣衆需求有更敏銳的捕捉能力、更迅速的反應優勢,引導社會組織豐富文化禮堂服務、引入強村公司促進文化產業發展,都是帶動基層文化服務“加速跑”的有效探索。
人才驅動。文化服務需要“引導員”,也需要“承接員”。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是內部文化傳承與外部文化交流的紐帶。對於基層內部的鄉村文化幹部、當地書畫人才或歌舞人才等,需要堅持做好留才與育才;對於上級選派的文化特派員等優秀人才,更需要做好引才與用才。兩者結合以全面激活文化資源,是促進文化服務“直達”基層的“關鍵一環”。
村民主動。文化服務“直達”需要搭建屬於百姓的舞臺,讓百姓從觀衆變爲主角、從旁觀者變爲參與者,提升文化服務的內生動力。正如火爆全國的“村晚”“村越”等各類“村字頭IP”,切切實實地讓基層文化隊伍活了起來、文化廣場熱了起來、村民樂了起來。“村咖”“村畫”等依託於“詩和遠方”的鄉村經濟新業態,也顯示出基層文化的創新力。
美好生活離不開優質的文化生活,當更多優質文化資源“實打實”地走進基層,與羣衆“面對面”“心貼心”,就可以有更多人享受被優質文化資源滋養的美好時光。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來源 | 浙江宣傳微信公衆號
編輯 | 於欣悅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