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去哪兒了?

來源:經濟日報

美國社交媒體上不久前驚現神帖:“今年情人節送什麼?——雞蛋”。

這個有點無厘頭的帖子背後,是美國雞蛋供應緊張、蛋價大幅上漲持續數月的尷尬現實。據美國媒體報道,目前,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超市裡,一打(12個)普通雞蛋的售價超過9.1美元,相當於每個雞蛋0.7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5元一個。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這種高價雞蛋,也不是想買就能買到的。2月16日早上8點45分,位於洛杉磯費利茨大道上的一家會員制連鎖超市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隊。此時,距離超市開門營業還有45分鐘。美國當地一位媒體人現場播報稱,來排隊的人們大多是來搶購雞蛋的。而他本人,曾分別於一周前的上午10點和兩週前的上午11點前來採購,但空蕩蕩的貨架上只有“雞蛋售罄”的告示。“已經一個月沒有吃到雞蛋了!你能相信這是洛杉磯嗎?”

還有美國媒體持續跟蹤了今年以來弗吉尼亞州的“蛋荒”情況。在阿靈頓一家超市,記者蹲點發現,從1月初開始,當地已經出現雞蛋供應短缺,到下午兩三點雞蛋就會售罄。進入2月後,“蛋荒”進一步加劇,基本上超市開門1個小時後,雞蛋貨架就會被一掃而空。

另一則讓人啼笑皆非的消息是,2月初,賓夕法尼亞州一家供應商倉庫裡的10萬枚雞蛋失竊。美國一家食品網站調侃:“還記得盜賊搶裝甲車上的現金或黃金嗎?隨着蛋價飆升,也許這種‘珍貴商品’以後得用冷藏裝甲車來運輸了。”

業內分析,禽流感疫情是近期美國雞蛋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報告指出,自2022年起,已有超1.5億隻家禽因禽流感被滅殺,導致雞蛋供應量大幅減少。2024年最後兩個月,1720萬隻蛋雞感染禽流感死亡,這一數字是去年全年死亡蛋雞數量的一半,顯示疫情仍在加劇。由於北美洲禽流感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雞蛋供應緊張的情況還將持續,雞蛋價格將繼續攀升。

不過,同樣是在北美洲,加拿大雞蛋供應卻基本平穩。根據加拿大統計局發佈的數據,去年7月,加拿大雞蛋的平均售價是3.31加元/打(約2.33美元),到去年11月僅僅上升至3.39加元/打。今年以來,加拿大雞蛋價格雖然經歷了一波明顯上漲,但至今仍未突破4加元/打。

那麼,是禽流感疫情單單“死磕”美國而放過了加拿大嗎?並沒有。事實是,加拿大當前也面臨着嚴峻的禽流感疫情。只不過,加拿大的農場規模普遍比較小,使得風險被分散了。

根據加拿大農業及農業食品部的數據,加拿大每家農場平均僅飼養2.5萬隻蛋雞,即便遭遇禽流感侵襲,所有蛋雞均被撲殺,對全國市場供應的影響也有限。而且,小型農場重新購買雞苗的籌資難度較低,這也使其能夠迅速轉入再生產階段。

反觀美國的農場普遍規模較大,一家農場動輒飼養幾百萬只蛋雞,一旦遭遇疫情,必然會對市場供應造成衝擊,重新投入生產的資金壓力也較大。

美國與加拿大雞蛋供應的差別,就像一場對比試驗,完美對應了近年來廣受關注的“不確定性”硬幣的兩面。二者分別代表了確定性下的效率和不確定性下的韌性。

多年以來,美國雞蛋價格受益於大規模生產常年保持低位。而加拿大因爲缺少大型農場,生產及管理成本較高,雞蛋價格一直處於高位。對此,加拿大媒體沒少抱怨,加拿大農業及農業食品部也多次表達了推動大型農場建設的意願。不過,當禽流感等極端事件暴發,加拿大雞蛋生產的靈活性與韌性就凸顯出來,反倒是美國陷入了“船大難掉頭”的境地。

根據長期研究不確定性的著名作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觀點,波動性風險分爲可控的與不可控的兩種。有限的、可預期的波動狀態可以幫助人們依據波動區間追求效率最大化;但當不可控的波動即“黑天鵝”出現,韌性就成爲考量個人、企業乃至經濟體最關鍵的標準。效率和韌性的優缺點同樣突出,只有結合在一起,纔可能產生生機勃勃的行業生態。

在塔勒布看來,應對不確定性並不僅僅意味着被動接受,而應採取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提高生存能力,“竭盡全力活下去”。這意味着,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不能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效率最高化,必須要爲不可知的風險預留迴轉餘地。美國之所以在此輪禽流感疫情中遭遇嚴重衝擊,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其大規模生產模式只注重效率,但卻沒有輔之以良好的行業生態,這才使得其在面對禽流感這隻“黑天鵝”時陷入困境。

當然,加拿大的小規模生產也並非那麼完美。正如專家所吐槽的,禽流感之所以被稱爲“黑天鵝”,恰恰是因爲它是小概率事件。更多時候,大規模生產所帶來的高效率對整個行業健康發展的助力更大。因此,需要同時發展大規模生產與小規模生產,在追求高效率的同時保留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此外,還要養成反思的習慣,積極完善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應該說,每一次應對不確定性的實踐都是一次絕佳的現場教學。對美國而言,如果能夠從此次“蛋荒”中吸取教訓,將行業生態建設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上,那麼這筆由美國消費者支付、表現爲雞蛋價格的“學費”就是值得的。否則,類似於“多大點事兒,我還以爲搶雞蛋呢”的荒誕笑話,恐怕遲早要變成現實。 (作者:韓 敘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