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俞吾金逝世十週年|“哲學與時代之思”研討會在復旦舉行
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謝希德-俞吾金哲學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哲學與時代之思”——紀念俞吾金教授逝世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暨《俞吾金全集》發佈會,於2024年11月2-3日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舉行。
俞吾金教授是我國著名哲學家,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一代學人中的出類拔萃者;在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外國哲學、中國哲學文化等領域都有精深的研究,在復旦哲學學術傳統的塑造和發展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也爲推進中國當代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俞吾金教授於2014年因病去世。在俞吾金教授逝世十週年之際,爲進一步深入探討俞吾金教授的學術研究道路,推進對其學術成果的闡發和傳承,並進一步探索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發展新路徑,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山西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黑龍江大學、蘇州大學、廈門大學、重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鄭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安徽師範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上海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僑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財經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寧波財經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江海學刊等多所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2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緬懷俞吾金教授的學者風範,弘揚其學術精神,探討其所開創的學術道路。
俞吾金
俞吾金教授是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哲學學院教授、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是全國哲學學科首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復旦大學哲學系主任。俞吾金教授不僅是復旦大學哲學學科建設的重要領導者和組織者,還是公衆文化領域的著名學者,對社會現實和文化現象進行了廣泛的分析和評論,爲新時期思想啓蒙和公衆意識的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俞吾金教授勤奮耕耘,生前出版了《意識形態論》《從康德到馬克思》《重新理解馬克思》等30部著作(包括合著);發表了400餘篇學術論文,共計650餘萬字;主編了《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等一系列期刊與叢書。在三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俞吾金教授對思想領域的傳統束縛和社會生活的片面性做了系統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在寬廣的理論視野下,爲樹立現代思維方式和社會價值觀貢獻了一系列富有洞見的學說和觀點。
本次會議的主題聚焦於俞吾金教授的學術道路、學術研究、哲學貢獻及其時代意義。與會者從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哲學、馬克思哲學基礎理論研究與創新、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路徑與新方法、現當代西方哲學的重構與解釋、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等多個維度,以及對俞吾金教授提出的實踐詮釋學、現代性現象學、馬克思經濟哲學、馬克思政治哲學等具體理論上對俞吾金教授的學術遺產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研討。同時,與會者也就如何更透徹地闡發俞吾金教授的原創性理論研究成果,如何在新的時代和學術條件下更好地傳承俞吾金教授等一代中國哲學學者所開創的學術傳統,如何結合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切實推進當代中國哲學的基礎理論創新展開了重點討論。研討會開幕式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黨委書記袁新主持。
與會者合影
開幕式上,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在致辭中對俞吾金教授的學術精神和人格魅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對俞吾金教授的學術成就和其對哲學學院發展所做的傑出貢獻表示敬意。他指出,俞吾金教授以學術爲基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關愛學生,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紀念俞吾金教授就是紀念他爲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殫精竭慮的奉獻精神,這也是推動復旦大學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吳曉明介紹了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的發展歷程、學術傳統及特色,強調了俞吾金教授對學院發展所做的卓越貢獻,並表達了對俞吾金教授的深切懷念。他強調了復旦大學哲學學科的四個突出特點:一是破除學術壁壘,強調各個學科間的對話;二是重視哲學史和原著基礎理論;三是學術與思想並重,尤其強調思想的先導作用;四是積極面對時代課題,積極推動理論關聯現實。這些特點是俞吾金教授留下的珍貴學術遺產,它們不僅反映了復旦哲學學科的傳統底色,也標示了未來前進的方向。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張雙利教授在致辭中談到,俞吾金教授的學術成就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的發展緊密相連。特別是在哲學相對邊緣化的時期,他帶領全系師生實現了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突破。張雙利教授指出,當前哲學面臨新的挑戰,學術研究與現實問題的脫節類似於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面臨過的困境。她呼籲學界在俞吾金教授的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推進當代中國哲學的創新發展,並希望此次會議成爲各方持續交流與對話的新起點。
《俞吾金全集》發佈會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林暉教授主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副總編輯饒濤先生在致辭中談到,俞吾金教授著作等身,所提出的衆多學術觀點與思想主張至今仍在深刻影響着當代學人。因此,在這個時間節點,出版俞吾金教授的著作全集是時代賦予的責任。這部全集不僅是對俞吾金教授學術生涯的全面總結,也爲當代中國的哲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並將爲中國的哲學事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添薪助力。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全集》主編汪行福教授深情回顧了俞吾金教授的學術生涯和對哲學教育的貢獻,介紹了全集的編纂理念、結構內容以及研究價值和意義,強調《全集》不僅是俞吾金先生一生思想成果的完整記錄,也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思想傳承的寶貴資料。
致辭結束後,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教授、北師大出版集團副總編輯饒濤、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吳曉明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張雙利教授、《俞吾金全集》主編汪行福教授、吳猛教授共同完成爲新書揭幕。張雙利教授特別感謝了復旦大學謝希德-俞吾金哲學發展基金對於《全集》出版工作的重要支持。復旦大學謝希德-俞吾金哲學發展基金的主要捐款人宣佈將繼續支持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啓動二期基金籌款,以支持進一步匯聚中外學者力量,繼承和發揚以俞吾金教授爲代表的當代中國哲學學者的學術傳統。
《俞吾金全集》
在學術研討會環節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俞吾金教授的學術貢獻和中國的哲學發展道路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
第一場大會發言由復旦大學吳曉明教授主持。南京大學張異賓教授認爲,俞吾金教授是一位真正關切現實、勇於探索的思想探路者,是一位具有批判性思維的、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俞吾金教授在解放思想的道路上用自己一生的思想學術探索,照亮了後輩學人前進的方向。張教授最後總結到,紀念逝者的最好方式是以實際行動繼承俞吾金教授的學術精神。
北京師範大學韓震教授回憶了他同俞吾金教授的交往。他認爲,哲學追求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俞吾金教授的思想正是把握住了哲學的普遍的真理意義。韓震教授深情朗誦了自己爲俞教授創作的詩,表達了對俞教授離世的惋惜,以及對其學術品格的敬仰。
華中科技大學歐陽康教授高度稱讚了俞吾金教授,將其稱爲學術同仁的楷模。歐陽康教授感慨俞吾金教授的學術境界,稱其爲普羅米修斯式的獻身者。在俞吾金教授身上,可以看到哲學的使命正在於捕捉時代精神,哲人應當追求迴應時代的追求,不斷追問哲學問題的前提,超越哲學問題的邊界。
華東師範大學楊國榮教授着重討論了俞吾金教授的學術研究方法。從批評流行、意識形態研究、對馬克思世界觀的當代反思、重新理解馬克思等角度分析了俞吾金教授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多面性,稱讚了俞吾金教授思想視野的寬廣。
北京大學韓水法教授在發言中表達了對俞吾金教授的敬意,稱讚其開放和敏銳的學術風格,並指出這是復旦哲學的傳統特色。韓教授回憶了與俞吾金教授的交往經歷,並認爲上海在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一直引領風氣之先,期待北大與上海學派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
第二場大會發言由復旦大學孫向晨教授主持。復旦大學餘源培教授在發言中高度評價了俞吾金教授及其同輩學者對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重要貢獻,認爲他們是文革後迅速成長起來的代表性羣體,開啓並深刻影響了新時代哲學的繁榮。餘源培教授感慨於俞吾金教授在思想解放浪潮中的脫穎而出。他談到,俞吾金教授的研究視野開闊、誠實求真、不盲從且勇於創新,其學術作品通情達理、邏輯嚴謹,具有強大的學術磁場。
北京大學豐子義教授在發言中稱讚俞吾金教授爲改革開放後最著名的名副其實的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尤其是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面,強調對馬克思的研究應當去除遮蔽。俞吾金教授基於哲學史對概念進行的細緻深刻研究,中西馬結合的研究方法,理論觀點的創新,都爲學術界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中國人民大學段忠橋教授強調,儘管在學術觀點上他與俞吾金教授存在諸多分歧,但是他們始終相互欣賞,真誠相待。他指出,俞吾金教授對分析馬克思主義的概念分析方法的強調常被忽視,但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解決中國哲學研究中的現存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段忠橋教授認爲我們應當借鑑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嚴謹,在對概念界定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展開深入學術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孫麾研究員從編輯視角介紹了俞吾金教授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的創造性貢獻。俞吾金教授對於歷史語境的強調,對於對話意識的關注,打破了蘇聯教科書的迷思,爲馬克思哲學通往社會現實開闢了道路。孫麾研究員呼籲反思當前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問題,如形式化的宏大敘事和過於細碎的文本闡釋,強調俞吾金教授留下的精神遺產依然是時代寫照,值得後人發揚。
武漢大學何萍教授在發言中強調了改革開放時代思想啓蒙和學術啓蒙的重要性,指出這兩者密切關聯。學術啓蒙是思想啓蒙的內在根據,是理性重構的關鍵。她指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應在吸收西方思想中實現自我革新,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語境的變化和史觀革新有着重要影響。
上海社會科學院俞宣孟研究員從《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概念出發,探討了馬克思實踐觀對哲學發展的雙重意義:實踐的直接應用和哲學前提的深化。他指出,哲學的發展需要不斷向下挖掘,尋求哲學本身的最終根據。與傳統西方哲學尋求本質的方式不同,對根據問題的探究是中國古代哲學對世界哲學的重要貢獻。
山東大學傅永軍教授在發言中探討了哈曼對語言本質和功能的重構,哈曼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語言學批判揭示了德國古典哲學中被忽視的語言中介論傳統,並將現代詮釋學基礎從語言工具論轉向了語言中介論;哈曼從純粹理性走向了歷史理性,開闢出一條通向現象學-詮釋學存在論的哲學道路。
第三場大會發言的第一階段,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鑑傳今研究員主持。華東師範大學童世駿教授以“一位求知若渴、謙卑若愚的愛智者”來形容俞吾金教授的精神氣質和求知狀態:俞老師不僅爭分奪秒、見縫插針地讀書思考,也以積極提問、討論和反思的方式不斷求知,更是幾十年孜孜不倦地投入“重新理解馬克思”的踏實工作,堪爲典範。
復旦大學張慶熊教授結合對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的疏解,提出俞吾金教授哲學研究的特點:重視康德、重視啓蒙思想、重視對意識形態的研究。俞吾金教授主張,要發揚康德的主體性精神並進行再啓蒙,並注意揭示黑格爾的同一性思辨哲學如何淪爲一種壓抑的意識形態,堅持了康德有關自主性的思想和馬克思的人格解放的思想。
華東師範大學潘德榮教授介紹了詮釋學的發展,分析了俞吾金教授如何構建馬克思主義實踐詮釋學。俞吾金教授不僅強調了馬克思在詮釋學方面的卓越貢獻,還從一開始就抓住了語言和實踐、現實和觀念的相互作用與相互詮釋的問題,走出了一條建構馬克思主義詮釋學的新道路。
華東師範大學陳衛平教授認爲,俞吾金教授是當代中國哲學界在改革開放之後涌現出的傑出代表,他的學術成就需要置於當代中國哲學歷史進程中予以考察和評價;如何認識俞吾金教授這代人的學術成就,涉及到怎樣書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問題,這就需要正確地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中國哲學的聯繫和區別。《俞吾金全集》的出版,爲我們從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時期的聯繫和區別中評價俞吾金哲學的價值提供了完善的文本,也是當代中國哲學史的重要一頁。
浙江大學孫周興教授帶來了題爲“生命只是算法嗎?——數據主義批判”的報告,作爲對俞吾金教授遺著《新十批判書》的部分迴應,主要涉及其中對科學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批判問題。數據主義是科學樂觀主義的極端化,數據中心的世界是技術統治的世界,數據主義對生命的簡化或還原終將造成傷害。但是,結合尼科萊利斯的理論來看,不是所有信息都可以數據化,數字計算機無法再現人類的大腦,生命不能簡化爲數據流,也不僅限於做出各種決策。要爲當今世界以人工智能爲核心的數字技術設定邊界,從而也爲自然人類的技術化進程確認限度。
中山大學張偉教授分析了俞吾金教授的文章《現代性現象學》。俞吾金教授認爲,需要藉助現象學的方法,纔可以正本清源地理解現代性的問題。俞吾金教授通過自己的研究,將和現代有關的許多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講清辨明。這啓示了我們今天如何在他的工作基礎上,以一種現象學的方式去看待現代化問題。
第三場大會發言的第二階段,由復旦大學孫承叔教授主持。南開大學王南湜教授認爲,俞吾金教授的實踐詮釋學對物質與實踐的關係提出了全新的闡釋,這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意義。這一闡釋回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根本的、最能夠激發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真正的實質,並解決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當中實踐唯物主義主義所遇到的一些核心問題,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復旦大學陳學明教授深情回憶了和俞吾金教授共事的三十年,分享了六個生動的故事。陳教授之處,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見俞吾金教授刻苦攻讀和敢於爭鳴的學者形象;他做出了重大的學術貢獻,並始終真誠地關心復旦的師生,始終把復旦哲學的發展放在心裡。陳教授表達了對俞吾金教授的深切緬懷:“回憶這些事情,一個活生生的俞吾金就站在我面前,我永遠懷念他。”
上海財經大學張雄教授突出強調了俞吾金教授在經濟哲學方面的貢獻。俞教授提出經濟哲學研究的三個向度:廣義的經濟哲學、狹義的經濟哲學、“經濟的哲學”,並指引了新的研究道路。在緊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俞吾金教授捕捉到經濟哲學的重要性,在恢復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臧峰宇教授回顧了俞吾金教授在著書、做講座和會議發言中的獨特風采。俞吾金教授對馬克思哲學實質的新理解、對馬克思哲學發展史的新探索、對馬克思哲學來源的新反思,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在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發展的過程中,俞吾金教授提出要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的政治哲學理論,重視馬克思政治哲學理論的內在張力。
山西大學喬瑞金教授關注俞吾金教授爲霍布斯鮑姆的《如何改變世界: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傳奇》的中譯本所寫的序言《探尋馬克思的當代意義》,並進行詳細解讀。喬教授指出,兩位學者的隔空對話闡釋了馬克思思想的時代意義,表明了馬克思在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價值。
第四場大會發言的第一階段,由復旦大學鄒詩鵬教授主持。清華大學鄒廣文教授圍繞俞吾金教授文化哲學以及相關的中國文化研究成果,強調了俞吾金教授的重要學術貢獻;俞吾金教授的文化哲學觀具有批判性、建構性的特徵,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提出了具有張力性、超越性的方法論,這是未來進行學術思考的一個新生長點。
北京大學仰海峰教授認爲,俞吾金教授具有敏銳的眼光、深刻的問題意識、跨學科的融通和溫潤如玉的風範。面對當代社會發展與思想變遷,俞吾金教授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定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構架與重要範疇做出了諸多探索,推進着馬克思哲學、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我們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層問題,進一步辨析並打開馬克思哲學的新空間。
山東大學劉森林教授分享了俞吾金教授在學術精神、學術方法等各方面帶來的諸多啓示與鼓勵。俞吾金教授的研究領域跨越馬哲與西哲,在馬哲研究中特別強調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的融合性研究,並在馬克思與康德哲學的內在關係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今天我們在俞吾金教授已有成果基礎上,還應該重視馬克思哲學與謝林和其他哲學家之間關係的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吳向東教授認爲,俞吾金教授對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形成了諸如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詮釋學、意識形態批判等一系列原創性思想,這無疑得益於他自己獨特的探究方式。俞教授的馬克思哲學研究與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西方哲學史研究、當代西方哲學研究、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聯繫交融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並相互成就。俞教授的探究方式具有總體性、歷史性、現實性、開放性的特徵,不僅參與形塑和成就了復旦哲學學術傳統,同時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具有範導性意義。
中國人民大學安啓念教授認爲,第一,俞吾金教授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做出巨大貢獻,特別是其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介紹引入和研究;第二,俞吾金教授具有創新精神,他在研究的每個問題上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第三,俞老師具有“硬骨頭”的精神,體現了復旦哲學的特有風貌。
第四場大會發言的第二階段,由華東師範大學應奇教授主持。清華大學韓立新教授認爲,俞吾金教授思想的一個特徵是德國古典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結合的視角。在這一視角的影響下,韓教授解讀了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馬克思的相關文本,還原和重構“思想的統治”的建立及其瓦解的真實過程,重釋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思想的統治”形成及其瓦解的獨特解釋,並揭示其對於唯物史觀建構的意義。
吉林大學賀來教授強調了俞吾金教授在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研究上的重要貢獻:將唯物史觀把握爲馬克思哲學的核心內容,並在辯證法與唯物史觀內在統一中理解和闡釋馬克思辯證法及其理論變革。俞吾金教授在辯證法與唯物史觀的內在統一中開啓了“問題域的轉換”,揭示了馬克思在辯證法與唯物論上所實現的雙重轉換,使被抽象化解讀的辯證法迴歸到了“生存論的本體論”的思想層面。俞吾金教授提出的“向生活世界的辯證法復歸”構成了他理解馬克思辯證法理論變革的理論綱領,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研究的縱深發展。俞吾金教授對馬克思辯證法理論的探索是其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縮影,爲推進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一個典範。
浙江工商大學鬱建興教授談及了俞吾金教授的“域外影響”: 俞吾金教授是一位時代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早已經超越他所在的專業和學科,涉及到廣闊的領域。其影響之一是見於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文化建設等主題的專論,以及大量的時評散論和時事評說;二是見於他對現代化價值座標的論述,爲現代化和現代性的討論確立了一個重要的座標;三是見於他的思想闡發,俞吾金教授的學術生涯典範性地回答了“這個時代哲學何爲”之問,批判性思維是他思想最重要的起點,在這個意義上,俞吾金教授的域外影響正是哲學的影響。
中山大學馬天俊教授分享了俞吾金教授和他的一次對話,這一對話涉及高清海教授“類哲學”的思想。俞教授認爲,高教授在哲學思想的獨立性方面做出了表率和示範,體現了從事哲學應有的一種精神。對於類哲學的討論,俞吾金教授贊成高教授的說法,提出了針對當代中國實際狀況的一系列思考,認爲普通人如何形成飽滿的人格,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情,這一關切在今天仍然重要。
第四場大會發言的第三階段,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哲學編輯部主任莫斌主持。武漢大學李佃來教授強調,俞吾金教授將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理解爲實踐社會生活本體論意義上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是具有開創性的。傳統上,人們傾向於將自然唯物主義視爲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從而忽視了歷史在馬克思哲學中的重要性,而俞吾金教授的理解不僅符合馬克思的本意,還爲重新解讀馬克思與黑格爾的哲學關係提供了重要視角,有助於重新理解馬克思,並能延伸至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等領域,對糾正學界對馬克思的誤解、重新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核心具有重大意義。
北京大學楊學功教授在發言中高度評價了俞吾金教授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原創性貢獻。他指出,俞吾金教授在中國哲學界率先提出並積極推廣“馬克思哲學”這一概念,而非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並對馬克思哲學的命名和定位有着廣義且到位的理解。此外,俞吾金教授的勞動生產實踐本體論、社會關係本體論、實踐詮釋學、意識形態論、“異化”重要性的重新評估、歷史評價優先於道德評價等思想依然深刻,沒有過時。
華中科技大學王曉升教授在重讀俞吾金教授的《意識形態論》時,提出了意識形態作爲生存方式的觀點。俞吾金教授強調意識形態不僅是顛倒的觀念,而是物化在生活方式中的總體,是能夠自我確證的社會形態。王教授引用馬克思的觀點,認爲顛倒的世界意識和顛倒的世界本身都是意識形態。他指出,物化社會是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而解決意識形態問題的根本方法是革命,因爲僅靠思想教育無法改變其物質形式。
吉林大學白剛教授將俞吾金教授譽爲“作爲智者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從四個方面總結了俞吾金教授的哲學貢獻:一是哲學方法的自覺,做學問要尋找差異;二是哲學問題的自覺,對概念和命題進行重新翻譯和理解;三是闡釋馬克思的自覺,重新理解馬克思;四是哲學使命的自覺,哲學家的任務是解開思想之結。白教授認爲,俞吾金教授的理論,換一種方式來說,是一種懷疑主義的解釋學。俞吾金教授倡導哲學需要普羅米修斯式的獻身者,而他本人正是如此。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王志強編審代表李瀟瀟主任表達了三層意思:首先是對俞吾金教授的敬意和緬懷,他是最具學術勇氣和理論開創力的學者;其次,強調學術刊物應具有學術勇氣和理論擔當,承擔時代使命;最後,提出學人與期刊是相互成就的學術共同體,俞吾金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欄目就是一個這樣的典範。紀念俞吾金教授最好的方式是繼承其學術勇氣和理論擔當,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11月3日的分會場發言分爲兩場,在逸夫樓一樓報告廳和校董廳分別舉行。
在第一分會場中,香港中文大學黃勇教授、復旦大學王鳳才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秀琴教授、蘇州大學陳忠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周凡教授、復旦大學張雙利教授、復旦大學方晶剛教授、同濟大學劉日明教授、同濟大學陳立新教授、南京大學藍江教授、華僑大學朱彥明教授、南京大學胡大平教授、復旦大學王金林教授、復旦大學汪行福教授、中山大學徐長福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波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姜佑福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黃慧珍研究員、《江海學刊》主編趙濤研究員、華僑大學許鬥鬥教授、復旦大學鄭召利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範寶舟教授分別進行發言,學者們聚焦於現當代西方哲學的重構與解釋,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及其現代闡釋,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研究與創新進行了分析,共同探討了德國古典哲學對馬克思思想的深刻影響,討論還觸及了人工智能、未來文明等前沿問題,並對中國哲學的創新發展進行了展望。
在第二分會場中,雲南大學蔣紅教授、中山大學戶曉坤教授、廈門大學張有奎教授、廈門大學林育川教授、安徽師範大學餘在海教授、黑龍江大學李昕桐教授、復旦大學夏巍教授、復旦大學吳猛教授、蘇州大學車玉玲教授、中山大學王興賽副教授、重慶大學唐傑副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楊威研究員、鄭州大學張雲凱副教授、北京體育大學蔣小杰教授、中山大學方珏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學文學平教授、寧波財經學院陽明文化研究所陳利權研究員、復旦大學魯紹臣副教授、山西大學李瑞豔副教授、同濟大學鄭端助理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劉芳副教授、同濟大學張娜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曾德華教授分別進行發言,他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現實性和全球資本主義批判等議題展開了討論,對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路徑與方法進行了探索,並且在現代性轉化的背景下討論了中國哲學與文化的適應與變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理論潛力和實踐活力。
本次大會的閉幕式由復旦大學汪行福教授主持。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張雙利教授在致辭中首先表達了對《俞吾金全集》編撰人員、研討會參會嘉賓、會務工作團隊的特別感謝。張雙利教授分享了與會的三點深切感受:一是俞吾金教授作爲一代學者的代表,在中國哲學界具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力;二是此次會議匯聚了三代學者的力量,三代學者的發言各有側重,共同研討俞吾金教授的學術成就,深刻體會俞吾金教授的爲學精神;三是後輩學者要傳承前輩學者的精神與成果,繼續開拓當代中國哲學事業,推進其深入性、探索其前沿性,並強化其現實性。最後,張雙利教授從三個層次提出了傳承俞吾金教授這一代學者所開創的當代哲學事業的具體工作:一是學術平臺建設,以“開放”的風格歡迎各個領域、具有各種學術背景的學者;二是學術活動組織,推出以“俞吾金”冠名的系列講座,並在《俞吾金全集》出版的基礎上舉辦一系列研討性的主題會議;三是學術出版,推進《俞吾金全集》剩餘卷目的正式出版,以新的主題繼續整理和出版俞吾金教授的著作和後輩學者的相關研究著作。
本文經汪行福、林暉、孫冰心校訂
圖片來自於明志、陳磊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