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當“織娘”一個小時內“打印”出一件衣服

近日,熱播年代劇《小巷人家》,讓觀衆看到了上個世紀紡織人家的家長裡短、鄰里溫情,也窺見了傳統紡織工藝的一角。  如今,劇中傳統紡織廠已退出歷史舞臺。劇外,位於四川廣安的一家全國規模最大的數字化智能智造紡織廠內,機器當上了“織娘”,不到一個小時,就能“打印”出一件衣服。

“打印”的衣服可以正反兩面穿

走進四川慕織數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慕織科技)的智能製造車間,500臺一線成型電腦針織橫機正在滿負荷運行,擡眼望去,儲紗器飛速旋轉,機器上的針腳有節奏地跳動。伴隨着電腦屏幕上數據的不斷變化,顯示着“花板行”“編織”等字樣,一件件針織衫正緩緩從機器出口處滑出。  “這就是我們先進的電腦橫機一線成型技術,可以完成整件衣服的編織。”慕織科技行政部負責人謝文鳳告訴記者。她指着電腦介紹,只需根據羊毛、棉等不同紗線,以及鏤空、提花等不同樣式,設計不同的算法,再將算法輸入至電腦,混合搭配,機器不到一小時就能自動操作織出衣服。  這樣“打印”出來的衣服,是否具有傳統工藝製成品的細膩感呢?  記者伸手觸摸一件成品針織衫,衣服的正反兩面竟然如出一轍,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縫合的線條,柔軟舒適。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在紡織業內,縫盤一直被視爲整道生產工序的“咽喉”。隨着科技的發展,一切都在悄然改變。  “這臺機器能直接實現縫盤的功能,織出來的衣服完全不留縫盤痕跡。”謝文鳳介紹。這些具備智能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的設備,能夠實時監測生產過程中的各項參數,精準無誤地把控每一個環節。在針腳細密度上達到一定高度,從而確保了每一件產品的品質。

每天最多可“打印”1.5萬件

在一臺機器旁,工人吳成英正仔細翻看着“打印”出來的衣服。  今年52歲的吳成英,是廣安前鋒本地人,她曾在東莞從事毛織工作長達數十年。爲了照顧家裡的老人,她選擇回到家鄉。  在這裡,工人們無需像《小巷人家》中的宋瑩那樣,一直穿梭於織布機中忙碌不停。相反,僅需輕輕按鍵,就能實現全自動生產。每個工人要操作十二臺機器,如果多加一臺機器,每天就能多賺十塊錢,因此大家積極性很高。吳成英笑着說,“多的時候,我每個月能夠賺到七八千塊呢!”  由於採用了先進的一線成型電腦橫機,傳統服裝生產中工藝複雜、工序銜接不暢、生產週期長等難題被一一化解,生產效率提升了30%。  “每天最高產量可達1.5萬件,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數字。”謝文鳳曾聽公司前輩提起,十年前公司的訂單量一週也不過8000件。  謝文鳳介紹,目前公司擁有1000臺一體化電腦橫機,預計年產服裝數量可達400萬件至600萬件,實現年產值4億元至6億元。慕織科技也成爲全國規模最大的數字化智能智造紡織廠。

形成年產值近200億元的產業鏈

以科技賦能紡織工藝,在廣安市前鋒區,類似慕織科技的企業很多。  前鋒區三豐數智面料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260餘名工人正在忙碌。作爲四川省唯一的產業鏈成建制轉移示範園區,前鋒區如今已匯聚江蘇三豐等40餘家知名輕紡服裝企業,形成年產值近200億元的完整產業鏈,涵蓋印染、製衣、洗水、印花及污水處理等各環節。  前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緊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機遇,依託毗鄰重慶的地理優勢,正全力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鞋服面料智造高地。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