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後期照護擬放寬適用對象 半年後定案

員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郭亭亞(左)表示,員郭醫院團隊「員自宅」提供連續性照顧,不只是PAC,從在宅急症照護到居家安寧都有做,希望讓病人依照想要的方式生活,在最自在的地方訓練走路,要離開了的時候,也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地走。(林周義攝)

急性後期照護(PAC)是決定病患是否走向失能的關鍵,目前適用對象包含腦中風、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面對人口老化,未來將衍生出更多需求,例如在宅急照護個案中,有人感染控制好後也會需要復健,未來將討論擴大適用對象、放寬適用時間,預計明年上半年檢討,下半年提出模式,擬先試辦再上路。

石崇良表示,明年就是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就有1個65歲長者,2050年則會增至766萬。不到30年,會增加300多萬名長者。以目前400多萬長者來看,15~16%是失能者,85%則是健康、

從亞健康到失能的重要分水嶺,是急性發作後有多少可以恢復。石崇良說,很多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會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特別是腦中風。一旦發生腦中風,急性時間很可能導致失能,復原的關鍵在黃金期我們投注了多少資源。

石崇良表示,我們過去都是講治療疾病,現在不講治療疾病,而更重視恢復功能,PAC是希望在黃金期挽回更多功能。腦中風的黃金復原期需要取血栓,讓血管打通。去年10月起,健保署已把取栓給付條件放寬,但仍有一些人會落入失能,就要靠PAC。

員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郭亭亞表示,PAC適用對象包含腦中風、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衰弱高齡。以員郭醫院團隊「員自宅」提供連續性照顧,不只是PAC,從在宅急症照護到居家安寧都有做,希望讓病人依照想要的方式生活,在最自在的地方訓練走路,要離開了的時候,也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地走。

石崇良表示,每個病人的程度不一,有些人需要強度高的住院PAC,一些人需要社區PAC,每日來回門診,還有一些則是需要居家PAC。未來的檢討有幾個重要方向,第一個是適用範圍的擴大,例如在宅急照護個案中,有人感染控制好後也會需要復健。

第二則是時間,石崇良表示,PAC以一個月爲原則,但依不同病情、個人狀態給予調整。第三個檢討方向是PAC之後的銜接,包括居家醫療、社區的日照中心,或是入住宿時長照機構等。而現行論日支付也可能會調整爲包裹式支付。健保署預計半年後提出新模式,下半年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