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損傷基礎研究進展

P1

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AKI)

> SCr48h內上升≥ 0.3 mg/dL(26.5 μmol/L)

> 或SCr7天內升至≥1.5倍基線值

> 或連續6h尿量<0.5mL(kg·h)

——《KDIGO急性腎損傷臨牀實踐指南》(2012)

P2

危險因素

易感因素:老年人,糖尿病,慢性腎臟疾病,脫水或血容量丟失,慢性病(心、肺、肝),女性,惡性腫瘤,貧血。

暴露因素:膿毒症,休克,燒傷,創傷,心臟手術,重要非心臟手術,腎毒性藥物,放射性造影劑。

P3

病因與分類

腎性AKI

> 腎小管損傷:腎缺血、腎中毒(內源性肌紅蛋白、血紅蛋白及腫瘤溶解綜合徵、造影劑等外源性藥物)

> 腎小球損傷:急性腎小球腎炎、血管炎、惡性高血壓、血栓性微血管病

> 腎間質損傷:感染(細菌或病毒)、藥物(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

> 腎血管損傷:腎動脈/靜脈血栓形成、血管炎(結節性多動脈炎)、動脈粥樣硬化

腎前性AKI

> 真性容量耗竭:出血、攝入水減少、胃腸道丟失(嘔吐,腹瀉)、腎臟丟失(利尿過度)、皮膚或呼吸道丟失、第三空間丟失(胰腺炎,腹膜炎,燒傷)

> 心肺功能障礙: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包填塞

> 腎內血流動力學變化:藥物(NSAID,RAS阻滯劑,CNIs)、高鈣血癥

腎後性AKI

> 腎內梗阻:腎結石

> 腎外梗阻:良性前列腺肥大、輸尿管結石、前列腺癌、膀胱癌、直腸癌或宮頸癌症、急性神經源性膀胱、尿道狹窄或凝血、腹膜後纖維化、腎乳頭狀壞死

P4

發病機制

> 血流動力學異常

> 腎小管損傷

> 腎小球濾過膜損傷

> 炎症反應

01

血流動力學異常

AKI的發生過程中,血流動力學的變化,主要表現爲腎灌注壓的下降,血流量的減少,腎血管的收縮等一系列變化。到現在爲止,我們仍然認爲神經內分泌的機制影響至關重要,都可以導致血流動力學的異常。實際上除了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外,血管其他細胞的損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機制 1

02

腎小管損傷

腎小管上皮細胞代謝改變

> 脂質代謝:脂肪酸儲備增加;磷脂酰膽鹼合成增加;花生四烯酸代謝增加;鞘磷脂水解增加;甘油三酯合成增加,降解減少

> 蛋白質代謝:多元醇代謝增加;色氨酸代謝增加;精氨酸水解增加;多胺代謝增加;支鏈氨基酸分解減少;谷氨醯胺分解增加

> 糖代謝:糖原異生;糖酵解增加

腎小管上皮細胞死亡

自噬

> 形態學改變:自噬體和自噬溶酶體形成

> 生化特點:微自噬由溶酶體直接吞噬細胞漿內物質形成;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識別特定的蛋白質並在溶酶體中降解;大自噬是自噬體和溶酶體的融合

> 調節因子:RIP1、RIP3、PI3K、p53、ATG等

凋亡

> 形態學改變:質膜空泡化,細胞變圓;細胞和細胞核體積減小;DNA切割;核碎裂、染色單體凝聚;凋亡小體形成

> 生化特點:線粒體通路、死亡受體通路和內質網通路激活

> 調節因子:Caspases,Bcl-2家族蛋白,TNF-α,Fas,p53等

程序性壞死

> 形態學改變:細胞膜通透性增加,細胞腫脹;細胞器變形或腫脹;質膜破裂;染色質濃縮

> 生化特點:RIP3-MLKL通路、PKC-MAPK-AP-1通路和ROS調節通路激活,ATP水平下降

> 調節因子:PIPK3,ATG5,ATG7,Caspase-8,Beclin-1

焦亡

> 形態學改變:細胞膨大,形成多個泡狀突起;焦亡小體形成;細胞膜破裂,內容物流出

> 生化特點:炎症小體形成;gasdermin激活;大量促炎因子釋放

> 調節因子:Caspase-1/11、IL-18等

銅死亡

> 形態學改變:線粒體體積減小,線粒體嵴減少;雙分子膜結構密度增加

> 生化特點:過量銅積累,鐵硫輔因子破壞;活性氧增加;線粒體介導的細胞死亡

> 調節因子:脂質化DLAT、PDHA1,PDHB,SLC25A3,FDX1,LIAS,HSP70

鐵死亡

> 形態學改變:線粒體縮小和線粒體膜密度增加,線粒體嵴減少或消失

> 生化特點:GPX4活性降低;鐵過載;谷胱甘肽耗竭;ROS積累

> 調節因子:GPX4、SLC7A11、Nrf2、p53、ACSL4,FSP1等

腎小管上皮細胞再生

表達波形纖維蛋白的去分化上皮細胞出現;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肝細胞生長因子(HGF)和α-黑素細胞刺激素(a-MSH)等生長因子表達增加,促進細胞增殖;細胞表達分化因子並進行再分化。

機制 2

03

腎小球濾過膜損傷

血管內皮細胞表型改變:①受體活化;②激酶及磷脂酶等內源性信號分子活化;③轉錄因子活化及核轉移;④DNA表觀遺傳學修飾;⑤IncRNAs轉錄後調控;⑥microRNAs轉錄後調控;⑦蛋白質翻譯後修飾;⑧蛋白質分揀及定向轉運。

機制 3

04

炎症反應

血管內皮細胞:

> 正常狀態:防止血液凝固、控制血液流動、抑制炎症

> 急性炎症期:快速募集白細胞、捕獲紅細胞,加重腎缺血和腎小管損傷

> 慢性炎症期:合成並表達趨化因子和粘附分子,加重纖維化

巨噬細胞在損傷的早期階段可以促進炎症的發生,尤其是m1型巨噬細胞的增加,促進組織細胞的損傷。但是到了晚期,又以m2型的修復型巨噬細胞表現爲主,參與損傷後的修復。

樹突狀細胞在腎缺血再灌注損傷、膿毒症AKI等中,也可以促進炎症的發生,從而促進AKI的損傷。

除了固有免疫之外,很多獲得性免疫細胞在AKI發生過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T細胞、B細胞,也有各種各樣的相關作用,促進炎症的產生。相應來講,對於免疫細胞通常早期都是促炎的作用,到了晚期,參與修復的機制相對就會增多。

機制 4

P5

分子標誌物與診斷

通過對機制的研究,我們發現在AKI發生過程中,有很多相關的標誌分子,可以用於臨牀的診斷。目前根據功能不同,又可以把它分爲Stress marker、Damage marker、Functional marker,這些標誌物來源於血漿或者尿液裡面。

除了對於部位,對於相關病因、機制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通過對標誌物的研究,目前很多研究推薦,把標誌物放在臨牀診斷裡,可以增加AKI的診斷與分型,對於我們以後的精準治療有進一步的指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Fu Y, et al. Pharmacol Ther. 2022 Sep:237: 108240.

[2] Yoon SY, et al. Medicina (Kaunas). 2022 Feb 23;58(3):340.

[3] Rodrigues EC, et al. Nephrology (Carlton).2023 Feb;28(2):83-96.

專家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