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越閃崩的啓示:大廠創業,不要組局

極越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幾天,但還在發酵。而且這件事本身也挺值得覆盤,作爲百度和吉利的親兒子,極越的失敗,讓我們再一次反思大廠組團創業是不是好策略。這些不吐不快,下面正式開始。

先說下極越爲啥閃崩吧:導火索都說是資方答應的融資款沒到位。但本質是:自己不造血,股東不想投。

今年1-11月,極越累計交付量1.4萬臺。這是什麼水平?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榜TOP19月銷全部在1萬以上。靠前一點的理想月銷已經4.8萬,就連剛剛入局不久的小米也月銷2萬。

汽車是一個極致追求規模的生意,規模既能倒逼供應商降價降成本,又能攤銷產線的折舊,讓車企跑通盈利。

換句話說,沒有規模就沒有盈利。銷量上不去,極越很難跑通盈利。更重要的是,頭部車企月銷是極越年銷好幾倍的情況下,極越還有機會嗎?前途渺茫,百度、吉利再有錢,也沒動力救。

其實比覆盤極越失敗更有意義的是,看明白極越的教訓。

極越閃崩又一次驗證了大廠攢局創業不是好戰略。回顧互聯網、手機到現在的造車戰爭,跑出來的企業都是把身家壓上去一號位親自領軍的團隊,大廠攢局大多沒有好結果。比如美團打敗了騰訊跟團購鼻祖Groupon成立的合資公司。雷軍也擊敗了四處組局的周鴻禕。

看似有資源、能互補的大廠組局創業爲啥不容易成?這涉及到第一性原理。

在創業的第一性原理是,有堅定信仰的創始人。這個人是從零到一的那個靈魂,否則,後面加再多的槓桿,不管資本的、技術的、流量的,最後都起不到決定作用。

一是因爲,對業務的判斷和資源的匹配,需要創始人去推動。很多行業機會的判斷,只要創始人才能拍板,很多資源沒有創始人的深度參與也推不動,企業形不成合力,做起事來事倍功半。

更重要是,創始人把自己身家壓上去,沒有退路,鬥志會更足。而大廠攢局因爲利益平衡,大多會選一個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畢竟不是創業者,鬥志和在業務中起到的作用很難匹配的上創業者。

還是極越這件事舉例子,造車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僅動輒數百億的資金投入,更需要上萬個零部件的管理,動力、駕駛、乘坐系統的深度磨合,以及深入到毛細協管的渠道銷售體系。

造車的高投入、複雜度決定了造車需要資源聚集和話語權的絕對統一,最好是像雷軍這樣的一把手操刀,畢竟一把手意味着資源的方向,一把手在哪裡,資源就在哪裡。

但極越,看似是獨立運營的主體,實質上卻是受控吉利、百度和核心管理團的多方拉扯,所以極越有個“顧問團”的羣組,功能是參與公司事務的討論,爲公司發展出謀劃策。但在企業經營中,這是 CEO 要做的事情。

這麼多人介入讓極越逐步走向混亂,出現了效率低,戰略執行力不高的情況,這些都會反饋到業務上:有個數據是,極越一款新車上市的總體費用預估可以到 4 至 5 億元,而同期同行費用在 2 億元左右。

其實,大廠組局打不過創業者也是公平的。畢竟大廠們都有退路,組局不成,大廠還是大廠。但創業者可是壓上了自己的身家,對自己負責,一個人沒有退路時,才更容易成功。這本就是最公平合理的商業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