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千年佳話翻開新的一頁

新華社科倫坡1月20日電 題:記者手記|千年佳話翻開新的一頁

新華社記者伍嶽 陳冬書

對中國人來說,斯里蘭卡並不陌生。斯里蘭卡古稱師子國,或獅子國、僧伽羅國,時常見於商賈往來、民間交往的記敘。斯里蘭卡和中國之間的關係是一個跨越歷史長河而經久不衰的故事。

1600多年前,晉代高僧法顯遠渡重洋禮佛求經,在斯里蘭卡遍訪諸寺、四處參學,取回佛教經典的同時還著有《佛國記》一書,記錄了當地風土人情,成爲見證斯里蘭卡歷史的重要史料。法顯在斯里蘭卡的曾經借宿之地如今建起了一座頗具規模的法顯石村,村旁的法顯廟內香火不絕。這場千年之前的文化交流,開啓並塑造了兩國友好關係的未來。

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國家博物館主展廳正中的“鎮館之寶”來自中國。這座“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是600餘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所立。石碑上記載鄭和船隊在此巡禮聖蹟、佈施香禮的碑文,至今仍清晰可見,常有遊客在此駐足欣賞,感受穿越悠悠歷史的友好刻印。

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連接着中斯兩國。中國的瓷器和絲綢在斯里蘭卡廣受歡迎,古城錫吉里亞的壁畫上就有身着中國絲綢衣物的女子。而中國則從斯里蘭卡運回麝香、寶石等當地物產。斯里蘭卡的使節也多次沿海路北上,向中國贈送珍品。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遠。中斯傳承絲路精神,兩國友誼續寫千年。1952年,中斯兩國衝破西方國家經濟封鎖,簽訂了以用大米換橡膠爲主要內容的米膠協定,成爲兩國友好合作關係史上的佳話。時至今日,米膠協定的故事時常被人追憶,而“獨立自強、團結互助”的米膠協定精神也持續傳揚,書寫了更多中斯同舟共濟的動人篇章。

隨着時間的推移,中斯傳統友好關係蓬勃發展。在斯里蘭卡南部城市加勒附近,有一座以“友誼”命名的村莊。這座村莊2005年由中國紅十字會援助建成,成爲147戶印度洋海嘯受災家庭的新家園。時至今日,用中、英、僧伽羅語三種語言鐫刻、紀念友誼的石碑佇立在村口,家家戶戶的門牌和村民們的身份證件上,“中斯友誼村”的字樣熠然醒目。一磚一瓦間,曾經荒無人煙的空地,如今已草木蔥蘢。

“海嘯發生時,我的家人被打入海水中,我的房子被沖垮,土地也被沖毀,一時間什麼都沒有了。後來,我們搬進了中國援建的村子裡,一住就是快20年。”中斯友誼村村民、57歲的救護車司機蘇明達·薩曼普里亞動情地回憶。“正如斯里蘭卡詩歌中所說,‘真正的朋友與你同甘共苦,就像壁畫一樣永不翻頁’。我知道,斯里蘭卡人民的中國朋友一直都在。”

新冠疫情期間,斯里蘭卡在國內經濟面臨一定困難的情況下,仍然組織向中國捐贈了傳統的錫蘭紅茶,不少當地民衆自發爲中國人民祈福。這正是兩國和兩國人民患難與共、守望相助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斯真誠互助、世代友好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不斷深入發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豐碩成果。科倫坡港側畔,中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項目——科倫坡港口城憑海而起,帶來科技、創新、可持續的前沿理念,讓科倫坡這個古老的“東方十字路口”再次綻放光彩;漢班託塔港內,往來商船貨輪絡繹不絕,忙碌不停的岸橋和首尾相連的轉運貨車,爲這個南亞島國經濟不斷注入新活力。

在科倫坡港口城工作的“00後”姑娘西特米·馬利加斯佩說,中斯合作創造的就業機會讓更多斯里蘭卡年輕人留在國內,“留住了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她說,大學畢業後,不少同學選擇出國工作,“但自從來到港口城工作後,我不止一次和朋友們說,這裡的工作完全和國際接軌,可以滿足年輕人的一切需求,以後在家門口就可以找到心儀的工作了”。

對於在科倫坡國際集裝箱碼頭工作的“50後”法務總經理莫漢·維傑辛哈來說,中斯合作爲斯里蘭卡帶來了“中國技術”“中國標準”“中國速度”,做大了整個行業的“蛋糕”。“中斯合作是真正的互利共贏。我們的碼頭在保證自身盈利的同時吸引來更多航線和大客戶,帶動了整個科倫坡碼頭以及斯里蘭卡航運業的發展,造福的是整個國家。”

既有傳統友好的現實迴響,也有面向未來的共贏願景。近日,斯里蘭卡總統迪薩納亞克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中斯簽署了關於農業、旅遊、民生援助、媒體等領域合作文件,中方將積極支持斯方聚焦經濟建設,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現代農業、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等領域合作,打造新的亮點。

正如斯里蘭卡-中國友好協會主席古納蒂拉克所說,迪薩納亞克總統的訪問是“兩國關係更加緊密、合作更加深入、實現共同進步的新起點”。傳承千年的友誼故事,將翻開新的一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