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賦能、資本活化、產業聚集,爲什麼說廣東文化出海不再是孤軍奮戰?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譚海燕 廣州報道
今年8月,一隻猴子騰空出世,掀起全球遊戲界的熱潮,《黑神話:悟空》成爲文化出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黑神話:悟空》爲例,近年來,網文、網遊、網劇文化“新三樣”成爲出海新引擎,這背後離不開科技、金融等行業賦能。道理很簡單:仿真還原的遊戲場景離不開AI、空間計算和圖形渲染等技術加持。而如果沒有資本運作,頂級“爆款”也難以出世。
目光放得更遠一些,早在文化“新三樣”出海之前,我國文化製造產品就已經遠銷海內外:在廣東,東莞從玩具加工作坊搖身一變成“世界潮玩之都”,深圳的電子顯示屏已迭代多回,中山的燈具從村口小舞臺登上國際大平臺。
“如果說廣東的文化出海纔剛興起,那麼製造出海已經走過了20多年,廣東本身就有出海基因,產品、製造、科技都走出去了,沿着這條路,文化出海會簡單得多。”在11月22日,在2024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廣東·廣州)的文化出海專場活動上,利亞德集團總裁、廣州勵豐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波表示。
2023年,廣東省文化產業營收超過2.2萬億元,其中核心領域營收超過1.3萬億元,增長超過10%。據估算,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7500億元,佔全省GDP比重達到5.5%,文化產業規模佔全國的1/7,連續20年位居全國第一位。
隨着新技術和新模式涌現,文化產業愈發成爲資本熱土。如今再提“文化出海”,結合廣東的智能製造優勢,企業的目光應該放在哪裡?在文化出海專場活動上,7位企業代表上臺分享,隨後舉行座談交流。
來自影視製作、行業服務、營銷推廣與科技創新等不同領域的企業,以及政府部門、行業協會與行業專家等一起,圍繞粵港澳大灣區數字文化內容集成智造產業體系,共同探討了文化出海的多樣可能。
科技、金融賦能文化出海
“數字文化”是本次專場活動上現場企業頻頻提及的一大熱詞。
“當下,文化出海,尤其是數字文化出海正當時。”中國電信國際公司高級市場經理餘瑜觀察到,新興技術包括數字技術、虛擬主播、算法平臺、AI技術在內,融入到整個數字文化當中,作爲其中一個重要的工具出海。
而信息通信產業正是文化出海的一大強支撐。據餘瑜介紹,中國電信是國內最早出海的運營商之一,目前業務已覆蓋至歐美、亞太等地區。除了在全球遍佈網絡節點,中國電信還致力佈局雲算力,以期構建算力服務全鏈生態。
人工智能浪潮翻涌,文化產業是當下與科技結合最緊密的領域之一。深圳市天擎數字有限責任公司國際營銷中心總監呂曉琳就以企業重點板塊之一——數字化內容製作和傳播服務,介紹了在文化出海過程中數字內容的重要性。
“在行業內,虛擬現實製作技術應用非常普遍,很多車企與手機品牌企業進行一系列線上發佈會。此外,虛擬場景也可以應用於演唱會、遊戲產品等場景中,而在線下的數字展廳呈現也是很常見的。”呂曉琳說。
在技術賦能下,數字文化出海成潮,並且賦予了文化內容以更高附加值與更多可能性。在活動現場,多家企業看到了短劇出海的無限可能,而這正是與數字技術結合十分緊密的文化業態之一。
廣州光盒動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MO樑劍認爲,出海短劇正朝着百億美元級藍海市場躍升。2023年,楓葉互動率先出海,推出了ReelShort短劇平臺,此後數十款短劇App在海外市場上線,下載量超3000萬次,出海頭部短劇平臺總劇目數增長了10倍。進入2024年,包括銀都機構等在內的專業影視公司也開始“下場”佈局短劇出海,產業提效變現加速。
但本土化要求演員選擇、場景設置、營銷推廣等方方面面都貼近當地文化。一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短劇製作公司負責人提到,現在到海外拍攝短劇成本很高,如果能夠在廣州,用AI技術還原場景,請歐美演員拍攝,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此外,在海外宣發等方面,AI將會極大賦能文化產業發展。
除了技術,資金如何賦能企業出海也是文化企業十分關心的議題。“大灣區數字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涉及資金、人員、要素的跨境流動,如何圍繞這個產業的要素流動提供便利化的條件,這都需要進行創新和試點。”北京薩博新經濟發展諮詢中心副主任呂文關注文化出海中各項要素能否暢通流動。
深圳市文化產業園區協會副秘書長王丹則提到,對於中小微文化企業來說,資本短缺是阻礙他們出海的一大痛點,因爲前期推廣費用高等因素,他們對政府資金方面的支持有着旺盛需求。
農業銀行廣州淘金支行國際業務產品服務負責人蘇曉純介紹,企業出海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數字文化企業在出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匯率波動的影響,農業銀行可以爲企業提供外匯風險管理工具,如外匯遠期、掉期、期權等,幫助企業去鎖定匯率、降低外匯風險。
現在文化出海是“打羣架”
事實上,文化出海發展至今,已經呈現多種形態,從單一產品出海到產業鏈出海,背後體現的是地區的完備產業鏈支撐。
“廣東省將數字文化產業作爲可持續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在新時期要充分發揮大灣區身處國家改革開放產業前沿、產業基礎雄厚、科技創新領先的數字文化產業先發優勢,積極促進數字文化產業要素在大灣區便利流動,主動融入全球數字文化生產體系,努力探索我國文化貿易從文化產品出口到產能與智能模式輸出的新模式。”廣東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馬必文在活動上說。
廣東普星達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剛表示,利用廣東的優勢,企業做了一系列探索,比如,自投、自建、自營了全國首家以紀實內容爲主的產業園:廣州數字紀實視聽產業園(豆園Doc.Park),聚集高校、平臺、製作機構等資源,通過創投、選片、參加節展、展映等方式,致力打造成爲紀實文化產業生態和“全齡化”公共文化服務運營平臺。
廣東詠聲動漫公共事務總監龍金蓮認爲,文化IP與全產業鏈出海是未來的重要方向。“我們認爲原創內容、精品IP是出海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我們也看到,廣東有非常好的文化產業基礎,兒童動漫的頭部IP在廣東起步較早,這個是我們非常好的優勢。此外,廣東有着良好的製造基礎,還有非常完備的工業鏈,在完整產業鏈的打造和出海方面,我們還可以持續佈局和發力。”
袁波介紹,根植廣東,集團先後成爲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開閉幕式、深圳大運會開閉幕式等大型活動的設備供應商與技術服務商。
“廣東製造基礎雄厚,有了這樣的硬件條件,我們再與文化結合在一起,這些硬件設備和算法基礎給予影視製作、數字人、遊戲等以核心技術基礎。”據袁波介紹,以勵豐集團爲例,目前集團形成了產業鏈閉環,硬件、軟件與廣東省博物館等場景結合,也聯動產業鏈上下游形成生態閉環。
“開個玩笑,我們現在文化出海並不是孤軍作戰,而是‘打羣架’。”袁波戲稱。
“這次來到文化產業投資大會,一方面很振奮,覺得大灣區數字文化產業的發展非常蓬勃,但是也看到了一些挑戰,看到了投資方和我們的企業方互相迫切對接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大灣區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需要正在催生新的發展模式。”呂文說。
呂文所說的“新的發展模式”,分別指的是科技正在改變文化生產、數字服務貿易創新發展、企業出海生態面臨變化。
在這樣的形勢下, 呂文提出,廣東可以結合自身優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內容集成創新港,即在最新的國際數字貿易、文化貿易趨勢背景下,結合大灣區自身的地域優勢和產業基礎,以構建集成智造的方式來打造文化生產基地。
在呂文的構想中,這樣的“文化內容集成創新港”應該具備“兩頭在外”、利用科創技術進行集成、打造內容生產集羣以及串聯起產業鏈上下游構建完整生態體系,“我認爲大灣區是在全國最具備這樣的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