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濱城樣板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天津市和濱海新區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5次到天津考察調研、出席活動並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7月,國務院印發《進一步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繼2006年國務院《關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關問題的意見》後,國家層面出臺含“金”量更足、含“新”量更高的支持政策,賦予濱海新區新的重大任務和歷史使命。
近日,《經濟日報》推出的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深度調研《濱海爭先》,引起社會各界熱烈反響。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濱海新區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和黨中央、國務院的厚愛支持,充分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顯著成果和獨特優勢,充分認識新使命新定位,在支撐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更好支撐京津冀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中體現濱海擔當、展現濱海作爲。
記者:作爲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核心區,濱海新區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爲?
連茂君:綜合來看,濱海新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具有三大優勢。一是創新動能強勁。擁有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研發機構82家,聚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8家,全區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3.93%、高於全國1.28個百分點,近3年251項成果獲得天津市科技獎、佔全市獎項數量的43.4%,形成“天河”新一代超算、飛騰麒麟“PK體系”等濱海版“國之重器”。二是產業基礎雄厚。初步構建“八大主導產業、八大服務業、八大未來產業”現代化產業體系,擁有5個千億元級工業產業集羣和5個千億元級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羣,建成9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網絡貨運、平行進口車等特色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三是空間載體充足。下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中新天津生態城5個國家級開發區,城鎮未來可開發面積377.5平方公里,可有效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
下一步,濱海新區將用足用好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爲。一是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加快推進濱城科創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升級版建設,提升全國重點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能級,促進14個重大創新平臺科技成果轉化,暢通“研發—驗證—中試—產業化”創新服務鏈條,依託產業(人才)聯盟、產教聯合體、“智匯濱海”人才節等平臺集聚人才,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二是牢牢抓住產業轉型升級這一重點任務,強化數智賦能、科技賦能、綠色賦能,發揮鏈長、鏈主雙牽引作用,推進智能科技、綠色石化、汽車、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邁向高端,推進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擴量,推進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八大服務業提質增效,推進自主信創、生物製造、腦科學與智能醫學等八大未來產業前瞻佈局,打造以新質生產力爲主導的新產業。三是牢牢抓住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這一關鍵動力,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社會信用、知識產權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提升科技金融等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工業標準地出讓等土地新政,提升大數據、檢驗檢測等新型基礎設施服務效能,構建深度協同的通用算力、超級算力、智能算力一體化算力體系,營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生態。
記者:結合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濱海新區如何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上展現更大作爲?
連茂君:濱海新區作爲全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擁有北方首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貿試驗區等金字招牌,正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下編制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全力塑造“五型”開放新優勢,以更大決心和力度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改革開放先行區。
一是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激動力。持續實施開發區法定機構改革,堅持市場化導向、企業化管理,構建領導幹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體制機制,實現招商服務部門數、項目服務人員數、高質量發展考覈分值佔比均超80%,推動開發區進一步聚焦經濟發展主責主業。5年來,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6%,佔全市比重從20.4%提高到33.2%。實施政務運行和政務服務扁平化改革,構建“一門辦、一網辦、一次辦、一起辦、一刻辦”的服務機制,實現職能最清、層級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質效最高。
二是深化經營主體改革增效力。聚焦國企、民企、外企“三企”並驅,深入開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推動國有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城市更新和民生服務等領域集中,2023年區屬國企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比2020年分別增長116%、59%;深入開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春筍行動”,健全民企梯度培育體系、信貸支持體系、信用監管體系,2023年濱海新區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5.3%;深入開展外資企業“五化”行動,破除外企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壁壘,推動外企增資擴產、本地研發配套和產業鏈條延伸,世界500強企業在濱海新區投資項目2077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額超過1000億美元。
三是堅持以深化自貿制度創新添活力。高標準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行動,深入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五個自由便利、一個安全有序流動”爲牽引,在知識產權、政府採購、環境保護、數據流動等領域加快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提升“保稅+”“金融+”“數字+”“貿易+”等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水平。天津自貿試驗區掛牌9年來,累計實施615項制度創新舉措,出臺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數據分類分級標準規範和數據出境管理負面清單,以全市1%的土地貢獻了全市30%的外貿進出口額、40%的實際利用外資額和15%的稅收。
四是堅持以深化港產城融合發展挖潛力。做好港口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產業促城市文章,加快構建前港、中產、後城的空間佈局,拓展發展空間。深化港產融合,健全臨港產業、適港產業、海洋經濟發展體系,實現以港聚產、以產興港;深化港城聯動,科學劃定港城邊界,設置港城分界緩衝帶,實現以港興城、港城互促;深化產城協調,推進城市更新和存量盤活,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佈局,實現以產興城、以城促產。
記者: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週年,濱海新區如何將踐行“四個善作善成”重要要求與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結合起來?
連茂君:濱海新區作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功能區,10年來參與其中、貢獻其中、受益其中,累計引進北京領軍人才263人,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註冊企業超5000家,近3年落地北京來源重大項目179個、總投資2095億元。進入新階段,濱海新區將堅持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爲戰略牽引,以“四個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爲行動指南,持續推動融合化、一體化、同城化發展,爲使京津冀成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貢獻力量。
一是堅持融合化發展,聚焦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善作善成,持續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強化與北京中關村、懷柔科技城、工信部火炬中心對接合作,推動大型科研設施共享、算力基礎設施共用、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完善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創業孵化載體,構建形成“技術研發在京、創新轉化在濱”的協同模式;加強五大開發區和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天開華苑園等園區載體平臺建設,積極承接央企總部、二三級子公司、創新業務板塊,推動綠色石化、汽車、生物醫藥、網絡安全等產業深度融入京津冀“六鏈五羣”,合力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
二是堅持一體化發展,聚焦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善作善成,持續推進京津冀港口協作和自貿協同,發揮天津港、濱海國際機場戰略資源優勢,強化港口集疏運、多式聯運建設,完善京津冀交通互聯互通、港口聯合管理和綠色通關機制,提升濱海新區能源、糧油、凍品等重要物資樞紐功能;發揮天津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功能,積極與京冀自貿試驗區加強制度創新協同、營商環境協同、政策爭取協同,推出更多“同事同標”“跨省通辦”事項,推動更多改革試點經驗向京冀自貿試驗區複製推廣,合力建設我國北方地區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支點。
三是堅持同城化發展,聚焦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和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上善作善成,持續推進京津冀文化旅遊和公共服務協同,做優“向海樂活節”特色文旅品牌,提升國際郵輪母港服務輻射效能,加強與京冀地區在文旅投資開發、品牌建設、市場營銷等方面合作,打造京津冀宜居宜遊“藍海灣”;發揮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等合作平臺作用,積極與京冀學校、醫療機構開展交流合作,推出更多京冀人才就業、子女就學等便利政策,合力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羣。(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